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7JJDGAT246)
- 作品数:14 被引量:29H指数:4
- 相关作者:朱双一张羽倪思然王琨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自然世界观”的文学演绎——台湾少数民族长篇小说《玉山魂》被引量:1
- 2012年
- 布农族作家霍斯陆曼.伐伐的长篇小说《玉山魂》不以情节取胜,其艺术魅力首先来自出色的景色描写。作者擅用比喻、拟人化、通感等艺术手段,并让大自然成为小说的主角之一,这本身即是人与自然相亲相契、和谐共存的"自然世界观"的体现。小说通过一系列生命礼俗、岁时祭仪和禁忌规约的描写,说明布农人仍需从大自然索取生活之资,但具有适度取用的生态理念。自然世界观还向人际关系中延展,布农人师法自然,传承祖先经验和智慧,建立起适合族群生存延续的社会形式和谦谨稳重、互助友爱的生活基调。《玉山魂》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学从政治抗争向文化扎根方向移转的典型之作,其体现的自然生态理念,具有针对现代文明的深度反省意义。
- 朱双一
- 《国声报》“南光”副刊与厦大校友作家群被引量:1
- 2013年
- 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9年)是整个二十世纪海峡两岸的政治、文化格局真正处于同构化状态的短暂时期。这一时期的台湾“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动荡以及和中国大陆的迅速的整合”,①许寿裳、黎烈文、黄荣灿、李霁野、李何林等杰出的大陆文化界人士自抵达台湾伊始,即采取一系列富有魄力的措施,使得台湾战后社会文化的转型及其与中国大陆的“整合”得以稳步向前推进。
- 倪思然朱双一
- 关键词:台湾光复初期作家群校友副刊
- 他者镜像:汉族作家的台湾少数民族书写被引量:1
- 2012年
- 日本殖民者编造、改写吴凤和莎秧(Sayon)故事以宣扬"文明"感化"野蛮"和"皇民化",为其殖民统治服务,而汉族作家陈大禹两次创作吴凤题材剧本,或影射抨击官僚压迫,或呼唤民族团结。日据末期吴漫沙小说《莎秧之钟》,表面上呼应了"国策",其实仍可见某种面从腹背的隐衷。战后张深切等有关"雾社事件"的著作揭露殖民当局的凶残毒辣和抗日族人的英勇刚烈,近年来邓相扬更刻画了花冈一郎等以死来向本族尽忠、向日人谢罪的矛盾人物,叙写了数十年来异族通婚家庭后代的身份迷茫、精神创伤和悲剧命运。陈映真等在书写"他者"的同时反观自我,省思自己的缺失,而这有助于促进族群的和谐。
- 朱双一
- 关键词:他者镜像
- 日本殖民时期台湾医生作家的疾病叙事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本文以日本殖民时期台湾医生作家赖和、吴新荣和王昶雄的疾病叙事为主要研究范畴,分析他们在现代医学观照下的疾病叙事,既不同于清代宦官、商人的疾病书写,又与同期日本人的风土病书写有着明显不同。这些医生作家有着浓厚的祖国意识,并对鲁迅的疾病叙事有所借鉴。随着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启蒙主义的深入探讨,台湾医生作家对鲁迅思想的介绍和接受,亦成为探讨海峡两岸文学影响研究的新径。
- 张羽
- 关键词:叙事研究殖民时期日本人疾病作家鲁迅思想
- 梁启超台湾之行对殖民现代性的观察和认知——兼及对台湾文学的影响被引量:5
- 2009年
- 梁启超抱持着借鉴现代化经验用于祖国的初衷前往台湾,结果大失所望,发现了日本殖民者所谓为台湾带来现代文明的论调之不实;而台湾文人向他讲述的殖民者的种种恶政弊端却多确有其事,由此识破了殖民地所谓"现代化"的真相,写下《斗六吏》等诗篇加以揭露。他提出"刘铭传"诗题,寄托民族情感和反殖民的现代化追求,对台湾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 朱双一
- 关键词:刘铭传
- 从祖国接受和反思现代性——以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5
- 2009年
- 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祖国之旅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具有扩大视野,从祖国接受现代文明成分的意义。赖和兄弟从其厦门经验中认知医治国人精神病症的重要性;谢春木对于"现代化"兼具"接受"和"反思"两端,发现中国大陆作为半殖民地,与台湾一样存在着殖民性与现代性的纠葛与悖论。大陆经验使台湾作家更多从五四新文学中吸取营养,促进了台湾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如周定山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大主题和鲁迅风格有相当的契合;王白渊在"艺术"和"革命"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这是诸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共同"宿命"。
- 朱双一
- 关键词:日据时期台湾作家台湾新文学
- 光复初期台湾文坛的胡风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胡风在光复初期台湾文坛产生较大影响,与一批胡风的友人聚集于此有关,但产生于国统区左翼文艺运动中、吸取了鲁迅精髓的胡风文艺思想与当时台湾文坛实际语境、目标和需求的深深契合,是更重要的原因。官僚统治的弊政需加以揭露和批判,黑暗、沉重的社会环境需有坚强的主观精神力量和激情加以对抗和突破,这使得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论能在台湾文坛获得广泛共鸣和实践。胡风文艺思想当时已引起左翼文学内部的争论,这其实只是国统区和解放区不同语境所致,其留下的经验教训值得深加反省。
- 朱双一
- 关键词:主观战斗精神
- 论陈映真的身份建构
- 2008年
- 陈映真"中国人"的国族身份、第三世界左翼知识分子的阶级身份,以及台湾乡土文学和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身份,是在其生活和创作实践中建构起来的,并非"标签",而是代表着立场的坚持和责任的承担。在台湾"冷战—内战"的社会意识形态交叠结构下,陈映真感受到民族分裂的痛苦而不分畛域地描写两岸人民在台湾的遇合;他坚持左翼的原则和观点,指出第三世界共同的历史命运、面临问题及其文学必然的现实主义方向;他还通过对"本土化"准确、深刻的认识而达到对现代主义的扬弃。
- 朱双一
- 关键词:身份建构本土化
- 文化研究:台湾文学研究的视野扩展和方法更增被引量:4
- 2009年
- 一种跨学科、多视角的"文化研究"的引入,有助于扩展台湾文学的研究视野。在国际学术界"语言转向"和"叙事转向"背景下,台湾一批社会科学学者聚焦于"国族认同"问题的著作大量采用文学和语言的资料,乃因为文学的"叙事"与"认同"问题紧密关连。针对"文化研究"将消泯"文学性"的担忧,笔者以为可对"文学性"作更宽泛的理解。一部作品的诠释策略更多地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涵和特点而非论者主观愿望。既然2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与思想、政治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决定了仅局限于审美形式的观照并无法把握其基本精神和主体内涵。
- 朱双一
- 关键词:文化研究国族认同
- 60年来两岸文学关系及未来展望——兼议如何在台湾弘扬中华文化
- 2010年
- 两岸文学使用共同的语言,具有共同的文化根基,两岸文学关系是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双方文学发展、文化交流甚巨。本文拟对60年来两岸文学关系的发展变化加以梳理,并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讨今后如何更好、更有效地进行两岸文化交流和在台湾弘扬中华文化。
- 朱双一
- 关键词:中华文化两岸文化交流文化根基两岸关系文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