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1BLS005)
-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 相关作者:吴俊范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城市区片地名的演化机制及其历史记忆功能——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被引量:11
- 2013年
- 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区片地名为对象,对城市地名系统的演化机制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进行个案研究。结论认为:城市区片地名是地域开发过程中人地关系变迁的重要"证据"与城市历史记忆的"活化石",具有突出的文化遗产价值。在原来的乡村地名系统中,那些能较好体现中心聚落之经济实力和保存典型地域景观记忆的传统地名,更有可能转化进入城市地名系统,并作为城市区片地名而长期延续。
- 吴俊范
- 关键词:城市人地关系历史记忆
- 《上海文学》小说与城市文化心态的真实被引量:1
- 2014年
- 本文通过考释1953—1978年间《上海文学》小说中有关上海城市住房问题的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接模式,认为:尽管这些作品受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表层内容普遍存在"失真"的倾向,但其深层内核依然与当时真实的社会环境、社会记忆及"住房贫困"这一上海城市社会的热点问题存在较高的契合度。着重分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住房情结"这一都市文化心态,如何借助文学的媒介构建起稳固的历史记忆并得以传承。
- 吴俊范
- 关键词:上海文学城市史文化心态
- 《上海文学》小说与城市文化心态的真实
- 本文通过考释1953—1978年间《上海文学》小说中有关上海城市住房问题的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接模式,认为:尽管这些作品受当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表层内容普遍存在"失真"的倾向,但其深层内核依然与当时真实的社会环境...
- 吴俊范
- 关键词:上海文学城市史文化心态
- 宋元以来太湖东部平原聚落形态的分化及驱动机制被引量:3
- 2016年
- 本文以宋元以来太湖东部平原的水环境变化为基础,具体分析作为人居生活场所的聚落在形态、分布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并揭示其背后的自然与人文驱动力。宋以后江南人口压力的增大和水网泾浜化的发展,促使太湖东部平原聚落的形成模式逐渐归于两种,即低乡与高乡。低乡地表水充沛,聚落营造的原则以开浚河浜、排除积水为先,宅随浜而就,交通以行船为主,因而房屋沿泾浜分布,具有集村产生的条件。高乡地表水量不足,人们开凿河浜的首要目的在于引潮和蓄水,随之形成以屋宅为中心、浜随宅就的聚落格局。由于高乡河道浅窄不利于行船,住宅与河浜呈离散性分布,聚落形态以散村为主。本文研究证明,除社会经济因素的阶段性影响外,地势、河流水性、潮汐等地域性自然要素,对于太湖东部平原聚落形态的塑造具有本底的制约作用。
- 吴俊范
- 关键词:聚落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