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05XSYK233)
-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1
- 相关作者:傅美蓉更多>>
- 相关机构:咸阳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教育部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发现”史沫特莱——评《史沫特莱与中国左翼文化》
- 2013年
-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8年来华后开始从事中国题材的写作。作为支持中国红色革命的驻华外国记者,史沫特莱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意义。从文学角度来研究“政治人物”,显然并不讨巧。刘小莉的《史沫特莱与中国左翼文化》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史沫特莱的专著。该书以史沫特莱的中国写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史沫特莱写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尽考察,不仅厘清了史沫特莱书写中国、中国人的阶段性特点,而且阐述了史沫特莱在中、美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历程及其作品的复杂风貌。
- 傅美蓉
- 关键词:左翼文化运动史沫特莱中国题材外国记者文学意义
- 文化再现中的“他者”女性——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身份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在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与再现问题总是交织在一起,人们往往借助再现将某些类别的人(比如女人)纳入其中或排斥在外,从而象征性地标示不同类别的人(比如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相同性与差异性。在相同性与差异性被标示的过程中,女性的“他者”身份也被生产出来。同时,与女性可能采取的身份或认同位置有关的意义也得以生产出来。社会性别正是基于男性与女性的严格对立来再现性别身份与性别关系的。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几乎都涉及到“他者”身份的建构问题,女性身份往往呈现出本质化、单一性的特征。不过,这种本质化的单一身份只是性别政治的一种假想,“再现内部所构成的东西总是要受到延宕、动摇和序列化”,各种身份亦随之不断变化、发展,女性的“他者”身份问题亦开始浮出历史表层。
- 傅美蓉
-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再现性别关系性别身份
- 浅析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关系被引量:1
- 2008年
- 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的相遇既具有时间的偶然性,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解构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互相依赖,互为策略。从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的相遇,到两者的契合,再至两者的分道扬镳,女性主义批评与解构保持着既连续又断裂的关系。在后现代语境下,解构以其自身的理论张力对女性主义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傅美蓉
- 关键词: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男性中心主义
- 从寄生物到寄主:女性主义批评的解构轨迹
- 2010年
- 女性主义批评是近几十年来最有意义、运用最广泛的批评流派之一。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女性主义批评采用了一系列解构策略来解读父权文本。从寄生性、嫁接程序与步骤、寄主性等方面考察女性主义批评的解构运作,可以勾勒出一条清晰可辨的轨迹。在不断地解构与自我解构中,女性主义批评一次次突破了边缘与中心的界限,使自身获得了新的实践意义与阐释意义。
- 傅美蓉
- 关键词:女性主义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