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2YJA720030)

作品数:7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叶险明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哲学
  • 2篇逻辑研究
  • 2篇马克思主义哲...
  • 2篇话语背景
  • 1篇当下
  • 1篇研究范式
  • 1篇隐喻
  • 1篇隐喻式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发展
  • 1篇政治发展问题
  • 1篇政治体制
  • 1篇政治体制改革
  • 1篇中国传统文化
  • 1篇中国共产党
  • 1篇中国马克思主...
  • 1篇中国语境
  • 1篇中国政治
  • 1篇中国政治体制

机构

  • 6篇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叶险明

传媒

  • 2篇哲学研究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江海学刊
  • 1篇马克思主义研...
  • 1篇理论视野
  • 1篇马克思主义列...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马克思思想发展逻辑研究中的一个“问题源”——马克思关于英国殖民主义作用的看法及其变化的过程和深层原因
2012年
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初所提出的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双重使命”思想,有其特定的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他晚年对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作用只有否定意义上的评价就是缘于这种特定的话语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变化。这两种情况都是马克思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对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英国与印度关系考察中具体运用的基础,其间没有所谓历史观和世界观的重大转变,更没有所谓受“欧洲中心论”影响的问题。因此,我们务必要把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发展置于特定的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及其变化中来把握,万万不可“望文生义”,随意发挥。
叶险明
关键词:话语背景
马克思思想发展逻辑研究中的一个“问题源”——马克思关于英国殖民主义作用的看法及其变化的过程和深层原因被引量:2
2012年
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初所提出的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双重使命"思想,有其特定的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他晚年对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作用只有否定意义上的评价就是缘于这种特定的话语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变化。这两种情况都是马克思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对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英国与印度关系考察中具体运用的基础,其间没有所谓历史观和世界观的重大转变,更没有所谓受"欧洲中心论"影响的问题。因此,我们务必要把马克思的相关思想发展置于特定的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及其变化中来把握,万万不可"望文生义",随意发挥。
叶险明
关键词:话语背景
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性——兼论马克思晚年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范式的发展被引量:6
2014年
对《资本论》与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关系的研究,体现着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性。其具体理论观点是:《资本论》第1卷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概述不适用于认识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但这并不等于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与包括西欧资本主义在内的资本主义无关,更不等于《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不适用于认识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性蕴含着他晚年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范式的发展,即由从民族国家具体的"社会发展道路"层面上论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到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层面上论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叶险明
关键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范式资本主义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功能被引量:5
2016年
马克思哲学批判的灵魂和本性是现实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首先实现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科学批判,才能在逻辑上进而实现其对整个世界现实的科学批判。然而,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受"非批判的批判"的困扰,虚假的批判和"错位的批判"是阻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其现实批判功能的羁绊。只有彻底摆脱"非批判的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中国道路的不断创新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
叶险明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被引量:1
2014年
一 就与当代中国现实的关系而言,目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整体上似乎只有两种路数:一是,以既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为根据,为政府的一系列决策和方针作解释,为当代中国现实作辩护性或赞美式的论证;二是,在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与西方近现代的一些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资源“纂在一起”加以阐述的过程中,对当代中国现实作隐喻式的批判(如“现代性批判”)[1].应当承认,这两种研究路数特别是第一种研究路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目前中国社会的某些需要,故并非毫无价值,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流就有问题了.
叶险明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隐喻式
关于“中国道路”中的政治发展问题——再聚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被引量:2
2016年
政治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并决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政治发展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层面"来看,目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体上是滞后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首先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方式和观念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种改革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没有这种改革,就没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国家层面上的推进,从而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就会带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不断创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以破除各种阻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思想羁绊为己任,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提供学理上的支持。
叶险明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共产党
“中国道路”的前提性批判——一种基于对当下“中国语境”反思的批判被引量:15
2015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中国道路"研究,首先应搞清楚三个问题:必须确立科学的"中国道路"理念,以摆正"中国道路"与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关系;必须具有世界历史视野,以确定当代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全面把握"中国道路"与其他民族或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关系,从而使其与世界文明发展脉搏相合拍;必须秉持科学批判的态度,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道路"从各种虚假的迷雾中抽取出来,以使其成为能够直面的复杂整体,从而能够正确昭示其在自我批判中的不断构建和延伸的过程。
叶险明
关键词:中国语境前提性批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