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853)

作品数:7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王红星丁晓晶王彤王瑾励建安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脊髓
  • 6篇脊髓损伤
  • 4篇脊髓损伤大鼠
  • 3篇远端
  • 2篇营养因子
  • 2篇源性
  • 2篇源性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因子
  • 2篇重复经颅磁刺...
  • 2篇脑源性
  • 2篇脑源性神经
  • 2篇脑源性神经营...
  • 2篇脑源性神经营...
  • 2篇经颅磁刺激
  • 2篇磁刺激
  • 1篇形态学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东南大学
  • 1篇胶南市人民医...
  • 1篇天津市人民医...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作者

  • 5篇王红星
  • 4篇王彤
  • 4篇丁晓晶
  • 2篇励建安
  • 2篇王瑾
  • 2篇王培
  • 1篇许光旭
  • 1篇柴湘婷
  • 1篇陈文红
  • 1篇兰亚明
  • 1篇潘孟骁

传媒

  • 4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运动训练对大鼠损伤远端脊髓及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明确运动训练对大鼠损伤远端脊髓及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促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T9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术后随机分为损伤后1d组、1周组、训练组(术后1周开始训练,共4周)、对照组(未行训练)。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第1、2、3、4及5周时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定运动功能。取损伤后1d、1周,对照组及训练组大鼠L5—S1节段脊髓及腓肠肌新鲜组织,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测定VEGF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①对照组与训练组BBB评分均较损伤后1周、2周明显提高,但训练组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②训练组脊髓及腓肠肌VEGF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损伤后1d、1周组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与损伤1周组、1d组比较脊髓及腓肠肌内VEGF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1周组脊髓内VEGF较1d组表达增加(P<0.05),而腓肠肌内VEGF表达较1d组降低(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有效诱导脊髓损伤大鼠远端脊髓及骨骼肌VEGF表达,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潘孟骁王红星丁晓晶励建安王彤
关键词:脊髓损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5-HT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叠加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腰髓内5-羟色胺(5-HT)、5-羟色胺1A受体(5-HT_(1A)R)、5-羟色胺2A受体(5-HT_(2A)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运动训练组、运动后rTMS组和rTMS后运动组。采用LISA打击器建立T9不完全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不造成脊髓损伤。术后1周,运动训练组行跑台训练,运动后rTMS组先行跑台训练后行rTMS治疗,rTMS后运动组先行rTMS治疗后行跑台训练。跑台训练的跑台速度自60 rpm(3.6 m/min)开始,根据大鼠运动恢复情况1周内逐渐增至100 rpm(6 m/min),每次15 min,每日1次,每周5日,共8周。rTMS治疗刺激强度为最大输出强度的30%,刺激频率10 Hz,刺激5 s,间歇25 s,刺激10 min,共1000个脉冲[14],每日1次,每周5日,共8周。采用BBB评分、网格步行实验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采用H反射(H_(max)/M_(max)波幅比值)评估大鼠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损伤远端腰髓内5-HT、5-HT_(1A)R和5-HT_(2A)R表达情况。结果术后第7、8、9周,rTMS后运动组BBB评分均显著高于脊髓损伤组(P=0.019;P=0.01;P=0.018);术后第9周,rTMS后运动组BBB评分明显高于运动训练组(P=0.023);术后第8、9周,运动后rTMS组BBB评分高于脊髓损伤组(P=0.044,P=0.018)。术后第7周和第9周,rTMS后运动组网格步行跌落次数显著少于脊髓损伤组(P=0.034;P=0.01);术后第9周,运动后rTMS组跌落次数明显少于脊髓损伤组(P=0.035)。术后第5周和第9周,脊髓损伤组的H_(max)/M_(max)波幅比值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01,P=0.004)和rTMS后运动组(P=0.04,P=0.005);术后第9周,运动后rTMS组H_(max)/M_(max)波幅比值明显低于脊髓损伤组(P=0.02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5-HT表达明显高于脊髓损伤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5-HT_(1A)R表达均显著高于脊髓损伤组和运动训练组(P<0.05
王双燕殷睿安王培王红星许光旭
关键词:脊髓损伤重复经颅磁刺激5-HT受体
减重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远端脊髓形态学的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明确减重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远端脊髓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减重平板组。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T9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1周开始训练,30min/d,共4周。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1d、1周、2周、3周、4周、5周时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损伤后5周,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脊髓及腓肠肌形态变化,计算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大小。结果:①减重平板组三项运动功能评分在训练后各个时间点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②减重平板组肌肉横截面积和直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并接近正常组数值(P>0.05)。③光镜显示减重平板组远端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仍保留有较多突起,尼氏体无明显减少;电镜显示减重平板组髓鞘分离程度明显减轻,轴索与髓鞘间的空隙减少,结构趋于完整。结论:减重平板运动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促进远端脊髓形态的恢复,减轻远端神经元的继发损害。
丁晓晶王瑾王红星王彤
关键词:脊髓损伤
运动训练对大鼠损伤远端脊髓超微结构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明确运动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远端脊髓超微结构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18只,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T9不完全性SCI模型。术后随机分为损伤后1周组、对照组(未行训练)及训练组(术后1周开始训练,共4周)。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第1、2、3、4及5周时采用BBB评分评定运动功能,训练结束后取腰膨大段脊髓进行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BDN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BBB评分:对照组与训练组BBB评分均较损伤后1周、2周明显提高,但训练组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②超微结构:损伤后1周组,髓鞘排列规律整齐、轴索较均匀一致、核仁清晰;对照组髓鞘松散、轴索与髓鞘间出现空隙、轴突变性及空泡;训练组髓鞘完整、较薄、轴索均匀、髓鞘下及神经纤维周围基质中少见空泡。③BDNF免疫组化:BDNF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多分布于脊髓前角,中央管周围也有出现,背角少见;训练组BDNF阳性染色颗粒增多,平均光密度值较损伤后1周组及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减轻损伤远端脊髓继发性损害,并促进BDNF蛋白的表达。
柴湘婷王红星丁晓晶陈文红王彤励建安
关键词:脊髓损伤超微结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乌司他丁对小鼠脑脊髓炎神经再生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神经再生以及相关因子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乌司他丁组(U组)、阿托伐他汀对照组(A组)、空白对照组(C组)、正常对照组(N组),通过弗式完全佐剂和MOG35-55多肽构建小鼠EAE模型。分别于免疫3周、4周后进行HE、LFB和Bielschowsky染色,观察各组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CD4+T细胞的表达数目。Western-blot检测4周后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2',3'-环核甘酸-3'-磷酸水解酶(2',3'-cyclic nucleotide-3'-phosphodiesterase,CNP)的表达情况。结果 U组神经功能最大分值低于C组,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特征显示U组炎症细胞、髓鞘脱失以及轴突损伤程度均轻于C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神经损伤程度逐渐降低。UTI治疗后,MBP、BDNF、GAP-43、CNP表达均明显增高,与C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各方面指标发现UTI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UTI能有效减轻小鼠脑脊髓神经的残损程度,促进脑脊髓神经再生,为临床治疗人类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兰亚明王红星
关键词:乌司他丁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神经再生
不同训练方式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肌肉形态学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不同训练方式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5只,设正常组大鼠6只,其余39只大鼠进行脊髓损伤模型制作(采用改良Alien’S撞击法制作T9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剔除造模后死亡的9只大鼠,余下30只脊髓损伤大鼠随机分成7d对照组、35d对照组、减重平板组、游泳组和转笼组5组,每组6只大鼠。其中减重平板组、游泳组和转笼组损伤后第8天开始运动训练,30min/d,共4周。于不同时间点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BB评分对各组进行运动功能评定。损伤后35d,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脊髓及腓肠肌形态变化,计算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大小。结果①减重平板组和游泳组在训练后各时间点的运动功能评分较7d对照组和35d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笼组与7d对照组和35d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光镜及电镜观察显示,减重平板组经过4周的训练,损伤部位脊髓水肿消退明显,细胞空泡变性明显减轻,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形态趋于完整,神经纤维增生也较明显,改善情况较其他各组更为显著。③减重平板组肌肉横截面积和直径分别为(55.34±14.46)μm2和(8.32±0.99)μm,接近正常组的(55.49±13.84)μm2(8.37±1.13)μm(P〉0.05),游泳组肌肉横截面积和直径分别为(46.05±8.50)μm2(7.68±0.76)μm,与对照35d组的(36.16±12.84)μm2(6.62±1.33)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转笼组的肌肉横截面积和直径[(39.83±8.35)μm2(7.19±0.68)μm]与35d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训练方式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减重平板训练和游泳训练效果优于转笼训练�
丁晓晶王瑾王红星王彤
关键词:脊髓损伤
重复经颅磁刺激叠加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和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叠加运动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运动恢复和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对照组(SCI组)、单纯运动训练组(SCI-ET组)、先运动后rTMS组(SCI-ET+rTMS组)、先rTMS后运动组(SCI-rTMS+ET组)。Sham组仅进行T9水平椎板切除术,无SCI;SCI组建立脊髓挫伤模型,不进行训练干预;在SCI后,SCI-ET组仅进行跑台运动训练,SCI-ET+rTMS组每次在运动训练结束后立即进行rTMS,SCI-rTMS+ET组则在运动训练前进行rTMS。术前及术后采用BBB、神经电生理评价运动及神经元功能,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腰髓(L2-4)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synapsin I的蛋白表达。结果:8周干预后,(1)与SCI组相比,SCI-ET+rTMS组(P<0.05)和SCI-rTMS+ET组(P<0.01)的BBB评分升高,F波波幅减小(P<0.05),腰髓BDNF蛋白表达增高(P<0.01),但仅SCI-rTMS+ET组synapsin I表达增高(P<0.01);(2)与SCIET组相比,SCI-rTMS+ET组BBB评分和BDNF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rTMS叠加运动训练可显著提升不完全性SCI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通过诱导促进BDNF和synapsin I表达,改善中枢运动控制及运动神经元可塑性。
殷睿安王双燕王培许光旭许光旭
关键词:脊髓损伤重复经颅磁刺激运动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