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366)
- 作品数:15 被引量:39H指数:4
- 相关作者:汪萌芽江潇张艳郑超曹宏伟更多>>
- 相关机构:皖南医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全麻药对脊髓运动神经元作用的受体机制
- 全麻药的主要作用包括意识和记忆的丧失、无痛、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射消失等,对于吸入性全麻药来说,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射消失作用可用来表示全麻药的强度,即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也就是在大气压下疼痛刺激时,50%病人或动物不出...
- 汪萌芽任双来杨克春
- 关键词:全麻药抑制性氨基酸伤害性刺激甘氨酸受体
- 文献传递
- 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性控制及全麻药异丙酚的影响
- 应用新生大鼠(7-16天)脊髓切片运动神经元(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脊髓腹外侧索(VLF)中下行纤维对MN的突触调控作用及全麻药异丙酚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48个测试MN,同侧VLF刺激可在42个MN上的呈现兴奋...
- 陈永君汪萌芽
-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突触传递异丙酚
- 文献传递
- 下行激活通路强直刺激在脊髓运动神经元诱发的LTP
- 为了解下行激活通路对脊髓运动神经元(MN)的调控及其运动相关性学习记忆功能,应用新生大鼠脊髓切片 MN 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腹外侧索(VLF)或背根(DR)强直电刺激后,脊髓 MN 上 VLF 刺激引发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苏彦艳江潇汪萌芽
- 关键词:长时程增强细胞内记录
- 文献传递
- 不同RT-PCR方法学的探讨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微量RNA标本的RT-PCR方法。方法:采集13例新生大鼠脊髓标本,提取RNA,分别稀释至1μg/μl、1ng/μl和1 pg/μl,分别以两步法RT-PCR、Promega公司和Qiagen公司一步法RT-PCR试剂盒,扩增β-actin基因,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紫外透射仪下观察分析。结果:浓度为1μg/μl和1ng/μl的标本,三种方法均出现了目标带,而浓度为1 pg/μl的标本,两步法RT- PCR、Promega公司和Qiagen公司一步法RT-PCR试剂盒的阳性率分别为85%、77%和100%。结论:一步法敏感性高于两步法,微量RNA标本以采用Qiagen公司的一步法试剂盒进行RT-PCR实验为好。
- 李铁臣曹宏伟张艳江潇汪萌芽
- 关键词:一步法RT-PCR
- 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下行激活和外周传入的反应比较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比较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对下行激活和外周传入的反应.方法应用新生大鼠(7~16 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电刺激腹外侧索(VLF)和背根(DR)诱发的突触反应.结果同侧VLF刺激可诱发兴奋性突触后电位(VLF-EPSP)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VLF-IPSP)及慢EPSP(VLF-s-EPSP).VLF-EPSP对低Ca2+/高Mg2+溶液及非NMDA受体阻断剂CNQX(1μmol/L)敏感,并呈现等级性和膜电位依赖性,但同细胞DR刺激诱发的EPSP(DR-EPSP)则无明确的膜电位依赖关系,与VLF-EPSP仅发生空间总和.对7个MN用荷包牡丹碱(50 μmol/L)预处理后,VLF-EPSP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而同一细胞的DR-EPSP则明显增大.士的宁(1.0μmol/L)可同时增大DR-和VLF-EPSP.DR-IPSP对荷包牡丹碱敏感,而同细胞的VLF-IPSP对士的宁敏感.结论脊髓VLF的下行激活可通过不同于外周传入的方式调制MN的活动,可能与其指令性运动控制作用有关.
- 陈永君汪萌芽
-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突触传递荷包牡丹碱
- Modulatory effects of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on descending activation and propofol action of motoneurons in spinal cord slices
-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odulaory effects of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mGluRs) on descending activation...
- Shu-Sen TANG,Yan ZHANG,Sheng-Guang LI,Meng-Ya WANG~* Cell Electrophysiology Laboratory,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241002,China
- 关键词:MOTONEURONSPROPOFOL
- 文献传递
- 新生大鼠脊髓切片运动神经元的谷氨酸反应及全麻药的影响
- 脊髓运动神经元(MN)是运动控制的“最后公路”,同时接受外周初级感觉传入、下行通路及脊髓内神经元网络的调制,其中快的兴奋性突触传递主要以谷氨酸为递质,故本研究应用新生大鼠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通过细胞旁压力喷射外源...
- 程龙珍汪萌芽
-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谷氨酸Γ-氨基丁酸异丙酚
- 文献传递
- 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谷氨酸反应的细胞电生理特征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观察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谷氨酸(Glu)反应的细胞电生理特征。方法应用新生大鼠(7~19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和细胞旁压力喷射Glu(100mmol/L,200kPa,4~300ms)技术,测量Glu反应的细胞电生理参数,并观察相关药物的影响。结果在23个MN的Glu反应幅度为(14.7±8.8)mV,时程为(24.1±17.3)s,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反应期间膜电阻减小了(13.1±6.3)%(P〈0.001),Glu反应在超极化时增大。用河豚毒素(TTX,0.3μmol/L)预处理后,Glu反应降低为对照的(39.2±28.3)%(P〈0.05,n=5)。用TTx和印防己毒素(50μmol/L)预处理后,Glu反应幅度增大为对照的(175.7±67.1)%(P〈0.05,H=5);而用TTX、毕扣扣灵(50μmol/L)和士的宁(1μmol/L)预处理后,Glu反应的变化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n=3)。结论外源性Glu对脊髓MN具有直接兴奋作用,并受到抑制性氨基酸受体的调制。
- 程龙珍汪萌芽
-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谷氨酸Γ-氨基丁酸电生理学离体
- 对侧腹外侧索电刺激在新生大鼠脊髓切片运动神经元诱发的突触反应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对侧腹外侧索(cVLF)下行激活对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活动的突触调制作用。方法:应用新生大鼠(8-14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cVLF或同侧VLF(iVLF)电刺激在MN所诱发的突触反应。结果:在32个测试的MNs,观察到cVLF电刺激可在21个MNs上诱发去极化反应(即cVLF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cVLF-EPsP),在1个MN上诱发超极化反应(即cVLF性抑制性突触后电位,cVLF-IPSP),在4个MNs上诱发cVLF-EPSP后复合有cVLF-IPSP的反应。cVLF-EPSP具有刺激强度依赖性、被低钙高镁溶液取消的特性,与iVLF性EPSP相比,有潜伏期较长的特点(P〈0.001)。cVLF-IPSP呈膜电位依赖性,并被印防己毒素(30μmol/L)及士的宁(1.0μmol/L)取消。结论:cVLF的下行激活可通过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调制MN的活动,其cVLF-IPSP可能由γ-氨基丁酸A受体和(或)甘氨酸受体介导。
- 张艳江潇汪萌芽
- 关键词: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内记录印防己毒素
- 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介导下行激活和外周传入的受体机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比较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MN)介导下行激活和外周传入突触传递的受体机制。方法:应用新生大鼠(8~14d)脊髓切片MN细胞内记录技术,记录电刺激腹外侧索(VLF)和背根(DR)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结果:同侧VLF和DR刺激可对应诱发VLF-EPSP和DR-EPSP,与DR—EPSP相比,VLF—EPSP呈现潜伏期短、幅度高和上升快的特点,而且这一特征在用毕扣扣灵(30〉mol/L)或印防己毒素(30μmol/L)和士的宁(1.0μmol/L)消除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影响后(即纯的EPSP成分)持续存在。非NMDA受体阻断剂DNQX(1.0μmol/L)对纯的DR—EPSP和VLF-EPSP均有抑制作用,对两者快成分的抑制都较明显,而NMDA受体阻断剂AP5(30μmol/L)在抑制VLF—EP—SP和DR—EPSP时,对DR—EPSP的慢成分抑制更为显著。在5个MNs上可同时记录到同侧电刺激诱发的VLF—EP—SP、DR—EPsP及外源性谷氨酸反应。结论:在脊髓介导VLF的下行激活和外周传人的EPSP可能都是谷氨酸类递质,下行激活可能以非NMDA受体为主,而非-NMDA和NMDA受体在外周传入中均起重要作用,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
- 汪丽娜汪萌芽
-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突触传递DNQX谷氨酸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