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1015)

作品数:4 被引量:51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增信闵俊杰张金池林杰庄家尧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市气象局山东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旱涝
  • 1篇蓄水
  • 1篇蓄水量
  • 1篇汛期
  • 1篇元胞
  • 1篇元胞自动机
  • 1篇森林枯落物
  • 1篇水资源
  • 1篇苏南丘陵
  • 1篇土壤含水量
  • 1篇土壤侵蚀
  • 1篇气象
  • 1篇气象因子
  • 1篇丘陵
  • 1篇自动机
  • 1篇径流
  • 1篇径流分析
  • 1篇径流量
  • 1篇枯落物

机构

  • 3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南京邮电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东省人民政...
  • 1篇南京市气象局

作者

  • 3篇张增信
  • 2篇张金池
  • 2篇闵俊杰
  • 1篇原立峰
  • 1篇盛日峰
  • 1篇刘星飞
  • 1篇吴淑芳
  • 1篇张水锋
  • 1篇姜志林
  • 1篇庄家尧
  • 1篇霍云云
  • 1篇林杰
  • 1篇闫少锋
  • 1篇张菲

传媒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青岛理工大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长江流域降水的季节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通过分析1961—2005年长江流域降水的季节变化与旱涝分布,发现45年来长江流域春季、秋季降水下降,而夏季、冬季降水增加,其中上游秋季和中下游夏季、冬季降水变化都通过了95%显著性检验.近年来,长江流域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长江流域洪涝较多的时期,夏季降水一般显著增加;而干旱发生时,秋季降水一般下降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上游干旱化趋势加重,而中下游洪涝增多,这种旱涝并存的格局加剧了长江流域的旱涝灾害.
张增信张金池盛日峰
关键词:旱涝分布SPI长江流域
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土壤侵蚀元胞自动机建模评述被引量:3
2012年
土壤侵蚀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动力系统,系统内部的侵蚀发育演化过程十分复杂,为了对该过程进行精确的模拟和预测,需要发展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是一种具有时空特征的离散动力学模型,采用"自下而上"的构模方式,对于模拟和分析具有空间特征的土壤侵蚀系统具有先天优势。由于空间尺度变化所引起的土壤侵蚀因子对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不同,CA模型在坡面尺度下主要针对细沟侵蚀和土壤颗粒的变化,在小流域尺度下涉及到更多的元胞状态和更加完整的侵蚀过程,在大区域尺度下重点研究气候和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空间尺度建立的CA模型没有确定的转换规则,模型通用性较低,今后需要在三维可视化、智能化等方面深入研究CA模型在土壤侵蚀领域的应用。
刘星飞原立峰吴淑芳霍云云
关键词:土壤侵蚀元胞自动机
苏南丘陵森林枯落物含水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森林枯落物是保障森林充分发挥涵养水源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水文层次,具有明显的蓄水、保水作用。通过分析苏南丘陵地区的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含水率、蓄水量及其与土壤含水率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苏南丘陵地区枯落物含水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火炬松林、毛竹林;蓄水量由大到小则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火炬松林、毛竹林。降水和蒸发等气象要素对枯落物含水率有重要影响,一次连续降水会显著增加枯落物含水率,但存在1~5d的滞后;蒸发量与枯落物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平均蒸发量与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火炬松林和毛竹林枯落物含水率有明显负相关。落叶林(落叶阔叶林、毛竹林)枯落物蓄水量受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要比常绿林(火炬松林、常绿阔叶林)大,而同一种林分枯落物蓄水量与该林分表层(10cm土层)含水率的相关系数高于次表层(20cm土层)与枯落物蓄水量的关系。
张增信闵俊杰闫少锋姜志林张军张菲
关键词:森林枯落物蓄水量气象因子土壤含水量
基于径流分析的淮河流域汛期旱涝急转研究被引量:29
2012年
本文基于淮河流域吴家渡水文监测站1950-2007年月径流量资料,通过定义长、短周期径流旱涝急转指数,分析了淮河流域汛期径流旱涝急转现象(分旱转涝和涝转旱两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1)长周期径流旱涝急转在1986年以前发生次数较多,而1986年以后发生次数相对较少;2)各相邻月间的短周期旱涝急转的年际振荡以6-7月最多,且其长期变化规律与长周期旱涝急转年际振荡变化相似;3)长、短周期旱涝急转频次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但全旱和全涝频次则有增加的趋势;4)2000s汛期长周期旱转涝、短周期6-7月旱转涝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分析认为这种旱涝急转变化是导致淮河流域汛期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张水锋张金池闵俊杰张增信庄家尧林杰
关键词:径流量旱涝急转淮河流域汛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