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1081)

作品数:2 被引量:27H指数:2
相关作者:潘贤章解宪丽周睿王淼刘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红壤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储量
  • 1篇有机质
  • 1篇碳储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土壤有机碳储...
  • 1篇丘陵区
  • 1篇红壤丘陵
  • 1篇红壤丘陵区
  • 1篇DNDC模型
  • 1篇波段选择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2篇解宪丽
  • 2篇潘贤章
  • 1篇王昌昆
  • 1篇沈润平
  • 1篇王宝良
  • 1篇孙波
  • 1篇潘剑君
  • 1篇刘娅
  • 1篇王淼
  • 1篇周睿

传媒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土壤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基于可见光-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的红壤有机质预测及其最优波段选择被引量:23
2011年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土壤有机质测试方法费时、繁琐,难以满足快速监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需求。近年来,具有无损、快速、简便等优点的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为土壤有机质的快速监测提供了有效途径。
王淼解宪丽周睿王宝良王昌昆刘娅潘剑君沈润平潘贤章
关键词:红壤有机质
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储量模拟被引量:4
2010年
土壤的有机碳蓄积量及其动态变化,不仅是维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在全球变化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GIS技术和DNDC模型,以江西省余江县为例,模拟研究了典型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余江县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52×109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24 kg m-2。不同利用方式中,灌溉水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其次是望天田、园地、林地和菜地,旱地的较低,草地的最低。该县土壤有机碳库的年度变化量为8.63×107kg,变化率为+2.45%。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的地区多位于农田区内,特别是旱地,部分灌溉水田的碳密度略有增加,林地、园地、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是增加的,其中园地的增幅最大。在不考虑土壤流失的情况下,自然植被覆盖下的土壤碳截留能力强于农业植被下的土壤,但是灌溉、施肥、种植绿肥等保护性农业措施可以减少土壤碳的损失,甚至增加有机碳的储量。
解宪丽孙波潘贤章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储量DNDC模型红壤丘陵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