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091091)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张旭东何红波郑立臣张威吕慧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形态
  • 1篇氮循环
  • 1篇动态特征
  • 1篇玉米
  • 1篇玉米生长
  • 1篇同位素
  • 1篇外源
  • 1篇无机氮
  • 1篇秸秆
  • 1篇可利用性
  • 1篇氨基糖
  • 1篇不同生长时期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3篇郑立臣
  • 3篇何红波
  • 3篇张旭东
  • 2篇张威
  • 2篇吕慧捷
  • 1篇田秋香
  • 1篇闫颖
  • 1篇李响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土壤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玉米不同生长时期土壤氨基酸氮的动态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氨基酸在土壤氮素循环及作物养分供给中既扮演着库的角色又起着源的作用。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肥料施用及肥料与秸秆配施后土壤氨基酸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数量变化,探讨了土壤氨基酸的可利用性及其动态特征。研究发现,在玉米需氮高峰期,耕层土壤,尤其是10~20 cm层次的氨基酸氮含量降低以部分满足植物的氮素需求;在玉米成熟期,土壤氨基酸含量又有所回升。秸秆配施增加了土壤氨基酸氮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土壤持续供氮能力。
吕慧捷何红波张旭东郑立臣
关键词:玉米生长可利用性秸秆氮循环
外源无机氮素形态对土壤氨基糖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4
2012年
微生物生长对底物的可利用性存在不同的响应,外源氮素的形态可以显著影响微生物代谢过程,而土壤氨基糖作为微生物细胞壁残留物,其形成、分解和周转特征与外源碳氮供给密切相关,对土壤氨基糖的研究与同位素标记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反映微生物对底物的利用特征.本文以葡萄糖及15N标记的NH4+和NO3-为底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技术,通过测定氨基糖中同位素富集比例,跟踪新形成(标记)和原有(非标记)的土壤氨基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过程中,15N标记的氨基糖含量显著增加,NH4+向氨基糖的转化显著高于NO3-,反映出微生物对NH4+的选择性利用.土壤中原有的氨基糖也发生了不同变化.其中,非标记氨基葡萄糖在NH4+为底物时,其含量有所增加,但在NO3-为底物时含量逐渐下降;非标记胞壁酸含量在2个处理中均不断下降,尤其以NO3-为底物时更为显著;非标记氨基半乳糖含量的增减幅度均小于20%.这种特异性变化表明,不同来源的微生物细胞壁残留物对土壤氮素周转和稳定的作用不同,真菌细胞壁残留物易于在土壤中积累,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稳定,而细菌细胞壁残留物容易分解,在土壤有机质周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李响何红波张威吕慧捷张旭东郑立臣田福林李红
关键词:无机氮同位素氨基糖土壤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土壤重要有机组分循环转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1年
土壤有机质包含多种不同结构的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中性糖、氨基糖)、蛋白质(氨基酸)、木质素等,这些组分在土壤中的保留时间从几天到几百万年,在有机质循环过程中的积累和转化动态各有特征,其作用和贡献也有所不同。由于有机质各组分本身在土壤中稳定存在,只有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才能定量研究有机质及其组分的循环动态。本文概述了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有机质中的一些重要组分的来源、可利用性和转化动态及其生物标识作用的进展情况,从而深入了解土壤有机质循环转化动态及调控机制。
田秋香张威闫颖何红波张旭东郑立臣
关键词:土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