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101A07)

作品数:17 被引量:117H指数:6
相关作者:何建国曾小峰李梦涛柳志红倪新海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动脉
  • 12篇肺动脉
  • 12篇肺动脉高压
  • 5篇肺性
  • 4篇血管
  • 4篇显像
  • 4篇内皮
  • 4篇核素
  • 4篇核素显像
  • 4篇放射性
  • 4篇放射性核素
  • 4篇放射性核素显...
  • 3篇血管内皮
  • 3篇硬皮病
  • 3篇系统性硬化病
  • 3篇细胞
  • 3篇内皮细胞
  • 2篇心室
  • 2篇心室功能
  • 2篇心脏

机构

  • 9篇北京协和医院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10篇何建国
  • 9篇李梦涛
  • 9篇曾小峰
  • 5篇柳志红
  • 4篇倪新海
  • 4篇王迁
  • 4篇方全
  • 4篇田庄
  • 4篇何作祥
  • 4篇方纬
  • 3篇王峰
  • 3篇顾晴
  • 3篇徐东
  • 3篇程显声
  • 2篇何嘉
  • 2篇沈节艳
  • 2篇郑文洁
  • 2篇曾伟杰
  • 2篇侯勇
  • 2篇周达新

传媒

  • 7篇中华风湿病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核医学杂...
  • 2篇中华核医学与...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系统性硬化病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17平衡关系的变化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观察SSc患者调节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水平、表型和功能的变化,探讨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及其关系在SS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提取31例SSc患者和33名健康对照者PBMCs,标记CD4、CD25、叉头框蛋白3(FoxP3)、CD45RA、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及IL-17等荧光抗体,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调节性T细胞及表型变化;分选调节性T细胞,用淋巴细胞共培养法鉴定免疫抑制功能;用FlowCytomix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提取细胞mRNA,用实时定量(real-time)-PCR法检测FoxP3、CTLA-4、IL-17A和孤儿核受体RORC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Sc患者调节性T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3.6±1.1)%,(2.0±0.8)%,t=6.88,P〈0.01];SSc患者调节性T细胞中CTLA-4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34);SSc患者调节性T细胞中FoxP3和CTLA-4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SSc组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低于对照组(P=0.034)。SSc患者Th17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Sc患者血清中IL-17A、IL-22、IL-6和IL-1β的水平高于对照组;SSc患者CD25+FoxP3+IL17+细胞高于对照组[(0.075±0.032)%,(0.049±0.027)%,t=3.52,P=0.029],而CD25+FoxP3+IL-17-与H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Sc患者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水平同时升高,SSc患者调节性T细胞水平升高,但其表型和功能存在缺陷,FoxP3+IL-17+细胞水平显著增高,调节性T细胞与Th17细胞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刘心娟高娜李梦涛张恒辉侯勇徐东王迁曾小峰
关键词:硬皮病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7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经右心导管确诊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76例。以RDW 13.5%作为界值将患者分为RDW≥13.5%组(n=43)与RDW<13.5%组(n=33)。对基线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分组探讨,对随访结果绘制ROC曲线并作生存分析及COX回归。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DW与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大内皮素1呈正相关(r=0.40,P<0.001;r=0.29,P=0.013;r=0.36,P=0.002;r=0.31,P=0.012),与六分钟步行距离、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心指数呈负相关(r=-0.3,P=0.029;r=-0.3,P=0.01;r=-0.27,P=0.019)。与NT-ProBNP、大内皮素-1相比,只有RDW预测患者两年内不良事件(死亡)发生的ROC曲线有统计学意义(P=0.003),曲线下面积0.766,以RDW 13.5%作为界值预测患者死亡的敏感度为0.9,特异度为0.7。Kaplan-Meier生存曲线:RDW<13.5%组预后明显好于RDW≥13.5%组,log-rank检验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W≥13.5%组患者的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NT-ProBNP和大内皮素-1水平较RDW<13.5%组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显示,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RDW≥13.5%仍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DW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病情和预后相关。高水平的RDW提示病情较重,预后较差,也是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震南柳志红顾晴倪新海程显声何建国熊长明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特发性肺动脉高压预后
核素肺灌注显像结合PISA—PED评价标准与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栓塞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比较核素肺灌注显像结合PE诊断前瞻性研究(PISA—PED)评价标准与cT肺动脉造影(CTPA)诊断PE的效能。方法前瞻f生纳入104例连续性疑似PF患者,其中男54例,女50例,年龄(50±15)岁。排除标准为:孕妇、肾功能衰竭患者、已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患者或有造影剂过敏史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核素肺灌注显像、CTPA及胸部x线检查。采用PISA.PED评价标准判读核素肺灌注显像图。最终诊断采用临床综合诊断。应用Kappa检验分析肺灌注显像与CTPA结果的一致性,应用非参数检验或,检验分析2种诊断方法结果间的差异性。结果104例患者中55例被最终诊断为PE。在排除3例(2.9%)CTPA“不能诊断”者后,肺灌注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6%(50/54)、83.0%(39/47)、86.2%(50/58)和90.7%(39/43);CTPA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3%(52/54)、93.6%(44/47)、94.5%(52/55)和95.7%(44/46)。2种显像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为89.1%(90/101),Kappa=0.78,P〈0.05。在肺段水平,共分析了1664个肺段,肺灌注显像与CTPA的诊断符合率为79.7%(1327/1664),Kappa=0.58,P〈0.05。结论核素肺灌注显像结合PISA—PED评价标准与CTPA诊断PE的效能相近,两者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2种显像方法在肺段水平为中度符合。
何嘉王峰方纬何建国熊长明柳志红吕滨何作祥
关键词:肺栓塞放射性核素显像MAA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筛查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明确先天性体肺分流型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AH—CHD)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的比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前瞻、连续纳入首次就诊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并住院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肺动脉收缩压〉40mmHg(1mmHg=0.133kPa)作为判断PAH.CHD的标准,出现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作为判断存在艾森曼格综合征的标准,比较合并与未合并PAH及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合并PAH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92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分别为187例(27.0%)、456例(65.9%)及49例(7.1%)。PAH.CHD和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分别为329例(47.5%)和105例(15.2%),后者占PAH.CHD患者的31.9%。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性随着心脏间隔缺损内径的增加而增加。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OR=1.04,P〈0.001),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更易发生肺动脉高压(OR=2.78,P〈0.001和OR=2.50,P〈0.001)。结论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常见合并症,室间隔缺损是引起PAH—CHD的最常见类型。年龄增加、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是PAH发生的危险因素。
孙云娟逢坤静曾伟杰王浩何建国
口服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效果和安全性初步研究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国外研究表明西地那非能有效地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活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但中国肺动脉高压患者服用西地那非的效果和安全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明确中国肺动脉高压患者口服西地那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根据右心导管检查结果进行病例筛选。所有入选患者口服枸橼酸西地那非25mg,3次/d,共12周。观察基线和12周后所有患者6min步行距离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主要终点是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次要终点包括:Borg呼吸困难积分、世界卫生组织(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的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以及临床恶化(指死亡、心肺移植、再住院等)的情况。还观察了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共入选14个中心的9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71例;年龄18~61岁,平均32.5岁。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15例,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60例,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9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6例。患者口服西地那非12周后,6min步行距离明显提高,由基线(342±93)m增加到(403±88)m,P〈0.001;Borg呼吸困难积分由基线2.9±2.6降至2.4±2.0,P=0.005;肺动脉平均压由(73±21)mmHg(1mmHg=0.133kPa)降至(67±19)mmHg,P=0.001;心指数由(2.6±1.3)L·min^-1·m^-2增加至(3.2±1.5)L·min^-1·m^-2,P〈0.001;肺血管阻力由(1744±908)dyn·s·cm。降至(1334±657)dyn·s·cm^-5,P〈0.001;而且世界卫生组织(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明显改善;口服西地那非副作用轻微。结论本研究表明中国肺动脉高压患者口服西地那非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降低肺动脉压、提高生存质量,并有良好的耐受性。
张成何建国卢献灵单广良吴炳祥朱鲜阳武广华曾小峰郭涛柳志红倪新海程显声顾晴赵智慧田红燕李为民张端珍李梦涛刘洪明郭亚娟沈节艳张维君刘双周达新鲍春德黄石安陈建英伍伟峰黄凯李长岭王丽华贺蓓
关键词:西地那非肺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系统性硬化病患者毛细血管扩张的患病率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2014年
目的了解SSc患者毛细血管扩张的患病率,分析与其他临床特点相关性,以评判毛细血管扩张是否可提示SSc病情的严重程度。方法选择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硬皮病研究协作组(EUSTAR)数据库中的154例SSc患者。入选患者均符合1980年ACR的SSc诊断标准。对体格检查中有毛细血管扩张患者的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指标与未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的患者进行比较。应用矿检验,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4例患者中,63例(40.9%)患者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有毛细血管扩张的SSc患者较无毛细血管扩张的患者更易出现指(趾)硬化[分别为96.8%(61/63)、85.7%(78/91)]、面颈部皮肤硬化[分别为73.0%(46/63)、56.0%(51/91)]、指端溃疡[分别为36.5%(23/63)、14±3%(13/91)]、指垫消失/指尖凹陷性瘢痕[分别为50.8%(32/63)、33.0%(3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矿值分别为5.228,4.600,10.263,4.919;P值分别为0.022,0.032,0.001,0.027)。有毛细血管扩张的SSC患者肺功能指标中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77.3±2.2)%]、肺泡通气量[(1.68±0.22)L]均小于无毛细血管扩张的SSc患者[分别为(84.7±1.9)%,(2.47±0.2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33,2.032;p=0.013,0.046]。结论中国SSc患者中毛细血管扩张并不少见,常伴有指端溃疡、肺功能恶化,可能提示SSc患者病情进展和加重。
段新旺张上珠李梦涛徐东侯勇王迁胡朝军宋宁曾小峰
关键词:硬皮病毛细血管扩张
大动脉炎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TA)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治的水平。方法1987-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TA患者共191例,对其中合并PAH的1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女性10例,男性2例。年龄14.47岁,平均(27±10)岁。11例有肺血管受累的临床表现和(或)体征,7例以肺血管受累表现(活动后气短、咯血)为首发症状,其他首发表现分别为发热4例,乏力4例,四肢缺血表现(下肢间歇性跛行、上肢痛、肢体麻木)4例,头晕3例。12例患者中7例为Ⅰ+Ⅳ型、1例为Ⅱ+Ⅳ型、3例为Ⅲ+Ⅳ型、1例为Ⅳ型。10例患者有炎性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ESR(66+56)mm/1h。所有的患者均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行支架植入术,1例接受手术治疗。除1例因术后低心排出量死亡外,其余患者症状均好转。结论PAH为大动脉炎累及肺血管的晚期及严重并发症,常合并有全身其他部位血管受累。早期因起病隐匿不易引起重视,应行肺血管造影、CTA或心脏超声进行早期筛查,早期治疗。治疗上除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病外,当血管重度狭窄时可行支架植入或血管扩张术。
赖晋智徐东李梦涛田庄张抒扬方全曾小峰
关键词:TAKAYASU动脉炎
免疫抑制剂和辛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其分泌内皮素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环磷酰胺、沙立度胺、白芍总苷、辛伐他汀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EC)增殖及其分泌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培养EA.hy926细胞,用四氮唑蓝染色法(MTT)观察环磷酰胺(2000、500、150、50μmol/L)、沙立度胺(50、10、1、0.1、0.01μmol/L)、白芍总苷(36、18、4.5、0.5μg/ml)、辛伐他汀(10、5、2、1μmol/L)在不同浓度和不同培养时间下对EC增殖的影响;ELISA检测环磷酰胺(2000、500、150、50μmol/L)、沙立度胺(50、10、1、0.1、0.01μmol/L)、白芍总苷(36、18、4.5、0.5μg/m1)、辛伐他汀(10、5、2、1μmol/L)作用后EA.hy926细胞培养上清中ET-1水平的变化。结果(1)环磷酰胺、白芍总苷对EC增殖的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作用72h时呈浓度依赖性;沙立度胺对EC的增殖无明显作用,且随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辛伐他汀在作用24h时对EC的增殖有促进作用,随作用时间的延长对EC的增殖呈抑制作用。(2)环磷酰胺(1000、150、50μmol/L)、沙立度胺(10μmol/L)、辛伐他汀(10、5μmol/L)作用24h可显著抑制EC分泌ET-1,白芍总苷(36μg/ml)可显著促进EC分泌ET-1。结论环磷酰胺、白芍总苷、辛伐他汀对EC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辛伐他汀能明显抑制EC分泌ET-1,环磷酰胺可抑制EC分泌ET-1。
张上珠李梦涛何建国曾小峰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辛伐他汀内皮缩血管肽类内皮细胞
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在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中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在结缔组织病(CTD)相关肺动脉高压(PAH)患者血清中的检出情况,探讨AECA与CTD相关PAH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免疫印迹法检测39例CTD相关PAH患者、22例CTD不伴PAH患者及30名正常人血清中的AECA。结果CTD相关PAH患者血清AEcA检出率为8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0%,P〈0.05);与CTD组(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相关PAH患者血清AECA识别的主要抗原成分中相对分子质量22000的抗原仅出现在CTD相关PAH患者(15%);抗相对分子质量75000抗原的AECA在CTD相关PAH患者中检出率为51%,显著高于CTD组(23%)及正常对照组。CTD相关PAH有雷诺现象患者中抗相对分子质量75000的抗原的AEcA检出率为63%,高于没有雷诺现象患者(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庠0.15);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阳性患者中抗相对分子质量75000抗原的AECA检出率为71%,显著高于抗RNP抗体阴性患者(28%,P〈0.01)。结论CTD患者血清的AECA有较高的检出率,抗相对分子质量22000和75000抗原的AECA可能在CTD相关PAH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
艾军李梦涛田庄方全郑文洁曾学军何建国曾小峰
关键词:自身免疫病肺性抗内皮细胞抗体印迹法
肺通气/灌注显像与多层螺旋CT诊断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对比肺通气/灌注(V/Q)显像与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诊断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准确性,评价2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符合程度。方法49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排除瓣膜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既往无急性肺栓塞病史。所有患者先后行肺V/Q显像和CTPA检查,并以肺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对V/Q显像和CTPA检查结果比较进行χ^2检验,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结果肺V/Q显像对CTEPH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0%(17/17),71.9%(23/32)和81.6%(40/49),CTPA分别为94.1%(16/17),81.2%(26/32)和85.7%(42/49)。肺V/P显像与CTPA的诊断符合率为75.5%(37/49),Kappa值为0.513,2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05)。结论肺V/Q显像和CTPA均是诊断CTEPH有效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两者结合应用有助于更好地诊断CTEPH。
方纬王峰鲁锦国吕滨何建国柳志红何作祥
关键词:肺动脉血栓栓塞放射性核素显像X线计算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