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R01-HD38700)

作品数:17 被引量:197H指数:7
相关作者:张兵苏畅杜文雯王惠君翟凤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医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摄入
  • 8篇儿童
  • 6篇营养
  • 6篇膳食
  • 5篇营养调查
  • 5篇摄入状况
  • 5篇成年人
  • 4篇血压
  • 4篇摄入量
  • 4篇儿童青少年
  • 3篇食物
  • 3篇食物来源
  • 2篇腰臀
  • 2篇腰臀比
  • 2篇腰围
  • 2篇腰围身高比
  • 2篇中老年
  • 2篇中老年居民
  • 2篇少年
  • 2篇身高

机构

  • 15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黑龙江省疾病...

作者

  • 15篇王惠君
  • 15篇杜文雯
  • 15篇苏畅
  • 15篇张兵
  • 13篇翟凤英
  • 9篇张继国
  • 8篇张伋
  • 8篇王志宏
  • 7篇马玉霞
  • 3篇姜红如
  • 2篇张玉梅
  • 2篇刘爱东
  • 2篇姜微波
  • 1篇何伟丽
  • 1篇闫世春
  • 1篇秦爱萍
  • 1篇许丽丽

传媒

  • 7篇中华预防医学...
  • 5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营养学报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1-2009年中国9省区50-79岁中老年居民维生素C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
2012年
目的分析中国9省区50-79岁中老年居民的维生素C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中连续3天24小时个人膳食回顾调查的数据,分析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中国9省区50-79岁健康中老年居民维生素C摄入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7轮共调查50-79岁中老年人24321人,其中男性11739人(48.3%),女性12582人(51.7%)。农村居民平均维生素C摄人量均高于同年份的城市居民,1991-2009年城市男女性中老年居民维生素C摄人量分别增加了8.7mg和10.2mg,而农村男女性该年龄人群分别下降了12.1mg和11.8mg。农村居民来源于深色蔬菜的维生素C的摄入量男性下降15.1mg、女性下降13.9mg,而城市男女性居民同等来源的维生素C均有一个缓慢上升又缓慢下降的过程。来源于浅色蔬菜的维生素C的量基本保持平稳。除1997年外,中国南方地区中老年居民维生素C摄入量显著高于北方地区居民(P〈O.01)。维生素C摄入量达到中国居民营养素膳食参考摄入量的比例分别为19.8%-30.4%(城市男性)、31.1%-43.9%(农村男性)、15.9%-24.9%(城市女性)、26.4%-38.1%(农村女性)。结论中国50-79岁城乡居民维生素C摄人量出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城乡居民维生素C摄人量的差异日益减小,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仍然不足。
马玉霞张兵王惠君杜文雯苏畅张继国张伋翟凤英
关键词:维生素C成年人
1989-2009年中国九省(区)儿童青少年能量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分析1989-2009年中国9个省(区)6~17岁儿童青少年能量摄入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分别在中国9个省(区)调查了488、2807、2802、2580、2520、1604、1305、1159名6~17岁儿童,对其3d24h膳食回顾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比较不同年份及不同特征儿童青少年能量摄人情况。结果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中国9个省(区)6—17岁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能量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6645.7、8314.8、7849.3、8115.0、7970.5、7598.0、7345.0和7051.9kJ/d(X^2=239.75,P〈0.01)。2009年,城市、县城儿童青少年能量摄入高于郊区和农村,分别为7820.4、7356.0、7168.2和6863.5kJ/d(X^2=8.00,P〈0.05)。我国儿童青少年能量的食物来源以谷类食物为主,2009年,城市、郊区、县城和农村的谷类食物供能比分别为44.0%、45.6%、52.9%和61.0%(X^2=36.75,P〈0.01)。脂肪供能比〉30%的人群比例逐年增加,碳水化合物供能比〉60%的人群比例则逐年减少,1989年分别为25.4%(124/488)和54.1%(264/488),2009年分别为58.1%(673/1159)和15.9%(184/1159)(x。值分别为811.24、919.35,P值均〈0.05)。与1989年相比,2009年儿童青少年能量摄入量≥80%RNI的比例由60.2%(294/488)下降至47.8%(554/1159)(X^2=227.66,P〈0.05)。结论1989-2009年,中国9个省(区)儿童青少年的能量摄入量变化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城市、县城高于郊区、农村。
张兵王惠君苏畅杜文雯张继国王志宏张伋翟凤英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推荐摄入量
1991-2009年中国九省(区)儿童青少年膳食维生素C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分析1991-2009年我国9个省(区)6—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维生素C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分别在9个省(区)调查了2716、2691、2507、2358、1490、1218、1073名6~17岁儿童青少年,对其3d24h膳食回顾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比较不同年份及不同特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C摄入情况。结果我国儿童青少年维生素C摄入量中位数从1991年的69.7mg/a下降到2009年的53.4mg/d(X^2=188.1,P〈0.01),农村儿童青少年从1991年的73.7mg/d下降到2009年的52.5mg/d(X^2=96.7,P〈0.01),低收入家庭的儿童青少年从1991年的74.3mg/d下降到2009年的47.5mg/d(X^2=172.9,P〈0.01)。达到维生素C推荐摄入量的儿童青少年比例从1991年的35.9%(974/2716)下降到2009年的18.5%(198/1073)(X^2=284.7,P〈0.01)。结论我国儿童青少年膳食维生素C摄入量呈现下降趋势,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儿童青少年可能存在维生素C摄入不足的较大危险。
王志宏张兵王惠君张继国杜文雯苏畅张伋翟凤英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抗坏血酸营养调查
1993-2006年中国九省(区)居民酒类消费状况及变化趋势被引量:25
2011年
目的 分析1993-2006年我国9个省(自治区)成年居民的饮酒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选取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在中国9个省(自治区)开展的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中18岁以上的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5轮调查中18岁以上的成年居民分别为7994、8625、9283、9780和9746名。对其饮酒状况、饮酒频率、饮酒类型以及饮酒量进行横断面分析,并分析变化趋势。结果男性居民平均饮酒率为60.2%(13201/21919),女性为9.7%(2269/23509);男性饮酒者每口酒精摄入量为(32.2±35.6)g,女性为(14.0±19.4)g。男性饮酒者巾,小学及以下学历者饮酒率最低,5轮调查中分别为59.7%(985/1651)、58.7%(541/1604)、57.0%(889/1560)、55.3%(885/1599)和53.1%(812/1529);但其每日酒精摄入量最高,1997、2000、2004、2006年分别为(31.1±38.2)、(39.8±42.1)、(38.9±41.3)和(38.4±43.3)g。大学及以上学历者每日酒精摄入量最低,1997、2000、2004、2006年分别为(21.9±24.5)、(28.8±30.9)、(24.6±22.0)和(25.0±26.4)g。女性饮酒者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饮酒率最高,5轮调查中分别为21.0%(13/62)、24.5%(26/106)、16.6%(27/163)、19.7%(38/193)和18.8%(46/245),但其每日酒精摄入量较低,1997、2000、2004、2006年分别为(47±3.3)、(12.5±31.9)、(9.9±18.7)和:8.2±8.5)g;女性小学及以下学历者每日酒精摄入量较高,分别为(13.4±16.9)、(16.3±22.4)、(19.9±26.1)和(16.4±18.0)g。从地区分布来看,女性饮酒率以城市女性较高,5轮调查中分别为17.4%(110/631)、19.9%(147/740)、17.4%(129/741)、14.4%(117/814)和11.3%(88/781)。男性饮酒频率以几乎每天喝酒的比率最高�
马玉霞张兵王惠君杜文雯苏畅翟凤英
关键词:成年人饮酒膳食调查
1989-2006年中国九省(区)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被引量:35
2011年
目的分析1989-2006年中国9个省(自治区)18~59岁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趋势。方法以1989、1991、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中连续3d24h回顾法膳食调查数据为基础,选择有完整膳食调查资料的18~59岁健康居民作为研究对象,7轮调查的样本量分别为5766、7296、7019、7599、8143、7168和6827名。用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不同年度食物消费量差异比较。结果1989-2006年成年居民谷类食物消费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89年的(528.5±192.9)g/d下降至2006年的(427.7±173.8)g/d(x^2=2833.13,P〈0.01)。豆类食物消费量变化不大,1989年为(22.3±39.4)g/d,2006年为(18.9±30.5)g/d,仍处在较低水平。蔬菜消费量变化有一定幅度的减少,2006年男性、女性平均每日蔬菜的消费量分别为(374.5±205.9)g/d和(346.4±187.6)g/d。水果消费率和消费量均有所增加,2006年男、女消费率分别为22.5%(741/3296)和27.7%(1004/3619),平均每日消费量由1989年的(122.4±126.9)g/d上升至2006年的(228.5±267.3)g/d(x^2=539.66,P〈0.01)。肉类的消费量呈现增加的趋势,1989年男性和女性平均每日肉类消费量分别为(97.0±111.5)g/d和(80.2±97.0)g/d,2006年分别达(141.5±125.2)g/d和(118.4±111.8)g/d。食用油消费量呈增加趋势,1989年和2006年平均每日消费量分别为(30.4±37.9)g/d和(42.8±32.3)g/d(x^2=1646.94,P〈0,01)。结论17年间我国成年居民膳食模式正在发生转变,既存在有利于营养改善的因素,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合理食物消费现象,可能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张兵王惠君杜文雯刘爱东张继国王志宏苏畅马玉霞翟凤英
关键词:食品膳食营养调查谷物动物性食品
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与城乡居民血压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7
2012年
目的探讨反映肥胖的体格测量指标与血压的关系,并通过肥胖指标预测血压值。方法利用2006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对我国九省城乡18~60岁的成年居民6 433人的体质指数(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以及超重率、肥胖率、中心肥胖率、高血压患病率进行横断面分析,同时分析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与血压的关系,并通过多元回归方程以肥胖指标预测血压值。结果城市男性居民的平均BMI值、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农村居民(P〈0.05)。城市女性居民的平均BMI值、腰围、超重率、肥胖率、中心肥胖率和高血压患病率均低于农村居民,但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随着BMI值、腰围、腰臀比和腰围身高比的增加而升高。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女性的年龄回归系数要高于男性。男性BMI值每增加0.77、腰围每增加2.43cm、腰臀比每增加2.66%和腰围身高比每增加1.54%,其收缩压升高1mmHg;而女性,相应的值分别为0.75、2.12cm、2.54%和1.53%时,其收缩压升高1mmHg。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中,腰围身高比仅和女性舒张压有相关关系。结论肥胖指标与血压之间具有稳定的正向线性关系。腰围身高比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预测作用并不好于其他反映肥胖的指标。
马玉霞张兵王惠君杜文雯苏畅翟凤英
关键词:血压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
1991-2006年中国九省(区)18~44岁居民奶类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分析1991-2006年中国9个省(自治区)18—44岁不同年龄、性别和居住地区居民饮奶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选取1991、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在中国9个省(自治区)开展的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中18—44岁成年居民作为本次研究对象,6轮调查中18—44岁的居民分别为5593、5491、5333、5334、4188和3908名,按性别、收入水平以及不同地区分层纵向分析历年来居民饮奶率、饮奶量以及奶类所提供钙的水平变化。结果1991—2006年间,我国成年居民饮奶率和平均每日奶摄人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饮奶率从1991年2.2%(123/5593)上升到2006年7.6%(297/3908)(Z=-22.16,P〈0.01),其中城市居民饮奶率由9.7%(80/823)上升到23.7%(112/472)(Z=-12.81,P〈0.01),农村居民饮奶率从0.1%(2/2937)上升到1.8%(36/1987)(Z=-9.21,P〈0.01);高收入水平的居民饮奶率由4.7%(95/2006)上升到14.6%(200/1373)(Z=-17.36,P〈0.01),低收入水平的居民饮奶率从0.1%(2/1748)上升到2.4%(28/1171)(Z=-9.58,P〈0.01)。18~44岁居民每口奶类摄入量由1991年(3.6±24.6)g/d增加到2006年(11.8±51.4)g/d(F=67.07,P〈0.01),其中高收入水平的居民饮奶量由(8.5±50.9)g/d增加到(23.1±71.5)g/d,低收入水平的居民饮奶量从(0.2±6.5)g/d增加到(3.3±23.5)g/d。1991至2006年,饮奶者每日膳食钙摄入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800mg/d)的人数百分比由6.5%(8/123)上升到12.8%(38/297)(Z=-1.67,P〈0.05),非饮奶者相应的人数百分比从1.6%(38/5470)上升到3.6%(130/3611)(Z=-5.66,P〈0.01)。结论我国居民奶类摄入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农村地区居民饮奶状况亟待改善。
刘爱东张兵杜文雯王惠君苏畅翟凤英
关键词:成年人膳食
中国3~12岁儿童膳食模式及其与微量营养素摄入状况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3~12岁儿童膳食模式,并探讨其与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炼膳食模式。采用营养素充足比、营养素摄入不足率评估膳食营养状况。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模式与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中国3~12儿童以"动物&水果"和"主食"两种膳食模式为主。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总体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率与"动物&水果"模式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高依从度组发生蛋白质和总体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风险分别下降了90%和83%。在"主食"模式下,平均营养素充足比存在随膳食模式评分降低而升高的趋势;中度和高度依从"主食"模式的儿童,其发生总体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风险分别是低依从度儿童的1.67倍和2倍。结论儿童营养状况与其膳食模式密切相关,提示可以通过改善膳食模式降低儿童发生隐性饥饿的风险。
孟丽苹韩军花宋歌张玉梅
关键词:膳食模式微量营养素儿童
中国9省(区)1991—2009年4-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钙摄入量及变化趋势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了解1991--2009年中国9省(区)4~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钙的摄入现状、食物来源及变化趋势。方法选取1991--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7轮调查中4~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数据,按地区分层对历年膳食钙摄入量水平、食物来源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横断面分析。结果1991--2009年中国9省(区)4~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每日膳食钙摄人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09年该人群中男童钙摄人量为311.2mg/d,女童为294.6mg/d;1991-2009年男女童钙摄入量不足50%适宜摄人量(AI)的比例分别高达81.5%~87.6%和87.0%~91.O%,而达到A1人数的比例仅为0.2%~0.8%和0.1%~0.8%。儿童青少年膳食钙主要来源于蔬菜、豆制品、谷类和乳类食物,其提供的钙占平均每日钙摄人量的70%以上。结论1991-2009年中国9省(区)4~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钙摄入水平仍然较低,需提高该人群的饮奶量增加钙摄入水平。
张伋王惠君王志宏张继国杜文雯苏畅姜红如翟凤英张兵
关键词:钙摄入量儿童青少年
中国9省(区)1991--2009年6~17岁儿童青少年蔬菜水果摄人变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分析1991-2009年中国9省(区)6—17岁儿童青少年蔬菜水果摄入的变化及其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方法以1991-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项目中12596名6~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应用SAS9.2统计软件分析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及人口经济因素等数据。结果调查人群蔬菜水果消费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浅色蔬菜消费率从94.4%增加至96.9%(χ2=11.6,P〈0.0001),深色蔬菜消费率从1991年的58.3%增加至82.4%(χ2=213.2,P〈0.01),水果消费率从12.6%增加至45.4%(χ2=571.2,P〈0.0001)。蔬菜总摄人量中位数从1991年的250.0g/d下降至2009年的225.8g/d(χ2=72.4,P〈0.0001),其中浅色蔬菜下降36.6g/d,深色蔬菜下降约40.0g/d(χ2=92.8,P〈0.0001),而水果摄人量增加50.0g/d(χ2=104.2,P〈0.01)。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蔬菜最低推荐摄人量(300g/d)的儿童比例从1991年的38.9%下降至2009年的26.8%,而满足该指南水果推荐量(200g/d)的比例从2.0%增加到13.9%;2009年深色蔬菜摄人占蔬菜总摄入量一半以上儿童的比例约为25.1%。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是影响水果消费的重要因素。结论1991--2009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蔬菜水果消费率呈增加趋势,但深色和浅色蔬菜摄人量有所下降,存在明显摄人不足。建议采用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增加蔬菜和新鲜水果的摄人量,改善儿童营养状况。
王志宏张兵王惠君张继国杜文雯苏畅张伋姜红如翟凤英
关键词:营养调查儿童青少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