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1B02-01-04)

作品数:18 被引量:84H指数:5
相关作者:张耀春丁玉坤邵永松武振宇谢礼立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7篇滞回
  • 7篇钢框
  • 7篇钢框架
  • 6篇滞回性能
  • 5篇屈曲
  • 4篇地震
  • 4篇抗震
  • 4篇防屈曲支撑
  • 3篇有限元
  • 3篇拟静力
  • 3篇拟静力试验
  • 3篇柱节点
  • 3篇梁柱节点
  • 3篇静力
  • 3篇静力试验
  • 3篇抗震性
  • 3篇抗震性能
  • 3篇抗震性能分析
  • 3篇框架梁
  • 3篇框架梁柱

机构

  • 18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工...
  • 1篇中国建筑设计...
  • 1篇上海建筑设计...

作者

  • 12篇张耀春
  • 8篇丁玉坤
  • 5篇邵永松
  • 4篇武振宇
  • 3篇谢礼立
  • 2篇何小辉
  • 2篇金路
  • 2篇成博
  • 2篇暴伟
  • 2篇赵俊贤
  • 1篇刘洪波
  • 1篇赵振利
  • 1篇邓君宝
  • 1篇于海丰
  • 1篇连尉安
  • 1篇赵金友
  • 1篇姚永红
  • 1篇张扬
  • 1篇张文元
  • 1篇王晓东

传媒

  • 5篇土木工程学报
  • 3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世界地震工程
  • 1篇建筑结构学报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工业建筑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建筑钢结构进...
  • 1篇沈阳建筑大学...
  • 1篇工程抗震与加...
  • 1篇土木建筑与环...

年份

  • 1篇2014
  • 6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铸钢件连接钢框架梁柱节点初始转动刚度计算被引量:5
2011年
提出了一种铸钢件连接钢框架梁柱节点初始转动刚度计算的方法.静载试验研究获得节点变形特性,根据变形特性提出了铸钢件受拉、受弯以及连接的刚度计算模型.采用ANSYS软件进行参数分析,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连接的转动变形主要由铸钢件、柱翼缘、柱腹板、螺栓的变形组成,其中铸钢件变形包含受拉和受弯2部分.本方法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误差在5%以内,与有限元结果对比的标准差为12.6%,可以用于钢框架铸钢件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的计算,也可用于带肋板连接件的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的计算.
邵永松暴伟
关键词:铸钢件钢结构初始转动刚度有限元
单斜无粘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构造分析
2011年
为考察钢板支撑的宽度和屈服强度、支撑与墙板的厚度、支撑钢板宽厚比、支撑与墙板间的间隙和摩擦对支撑墙板受力性能的影响,对单斜无粘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的构造进行参数分析.给出采取适宜间隙时,避免墙板在达1/50侧移角前受弯开裂所需的墙板与支撑的最小厚度比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为避免支撑较早局部屈曲,减小支撑失稳半波数和对墙板的摩擦和冲剪作用,应选用适宜间隙和较厚实的钢板支撑,且支撑宽厚比宜不小于5,不大于19.
丁玉坤张耀春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墙板
自复位支撑框架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平台,开发了超弹性单轴本构模型,并用于模拟自复位支撑的力学行为。接着对比分析了自复位支撑框架与普通支撑框架的地震时程反应。分析结果表明:自复位支撑框架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可以更快地衰减地震反应,具有较小的震后残余变形,从而可以减少结构的震后修复难度和费用。因此,自复位支撑是适应基于性能抗震设计需要的一种新型防震减灾结构。
何小辉武振宇温四清董卫国
关键词:ANSYS二次开发本构模型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地震时程分析
单斜无黏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通过6个单斜无黏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无黏结材料及支撑与墙板间的间隙、墙板内的加强构造措施与钢筋布置、墙板的厚度和混凝土强度等因素对试件滞回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在破坏前,所有试件均无强度和刚度退化现象,其骨架曲线呈双折线形式,试件破坏时的侧移角分别达1/87~1/29。当墙板与钢板间的间隙较小且均匀、墙板内钢筋布置合理时,试件的耗能能力和延性较好;墙板在局部间隙较大的部位易较早被支撑冲切或弯曲破坏。试验后钢板支撑均保留残余的多波弯曲变形,说明支撑并非不失稳,而是以多波失稳的形式来提高其稳定的承载力,直至达到屈服承载力为止。
张耀春丁玉坤赵俊贤
关键词:防屈曲支撑滞回性能拟静力试验冲切破坏
钢框架结构基于变形性能的实用高等设计方法被引量:3
2011年
为了研究高层钢框架结构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变形性能,应用有限元软件对30层钢框架进行了全过程分析.采用蒙特卡罗法考虑了结构整体和单个构件的随机初始缺陷,通过概率统计得到了框架变形的概率密度函数,并比较了多种规范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考虑随机初始缺陷的框架变形接近于无缺陷框架的结果,初始缺陷对结构非线性影响很小,在分析中可以不考虑;二阶分析的柱顶侧移比一阶变形增加很多,在高等设计时应根据二阶变形判断结构位移是否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由此提出一种实用的基于变形性能的钢框架结构高等设计方法.
金路张耀春邵永松赵金友
关键词:钢框架蒙特卡罗法
板缝内嵌无黏结钢板或钢棒的混凝土剪力墙滞回特性初探被引量:1
2010年
通过对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水平板缝内嵌入无黏结钢板或钢棒的新型混凝土剪力墙滞回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考察该种剪力墙的工作性能,以及构造措施对墙板滞回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钢板或钢棒与下部墙板间的无黏结处理,可避免墙板承受较大的竖向作用力。当上下墙板间发生大的相对水平侧移时,钢板或钢棒对下部墙板孔壁的冲剪导致墙板孔壁周围开裂。当在下部墙板的上边嵌入设有间断竖肋的水平钢板的加强件时,可大幅降低墙板冲剪开裂程度,嵌入上下墙板缝间的钢板或钢棒弯曲屈服后,该种墙板的滞回曲线饱满稳定,而无此加强件的剪力墙孔壁开裂较严重。
丁玉坤张耀春
关键词:混凝土剪力墙无黏结冲剪滞回特性
钢框架-无黏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双重体系抗震性能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对钢框架-无黏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支撑墙板)双重抗侧力体系抗震设计的探讨和抗震性能分析,考察钢框架部分抗侧承载力的调整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时程分析表明:总体上,随框架的调整加强,结构层间侧移及构件的塑性发展程度减小,人字形支撑承受的楼层重力减小,有益于支撑墙板的受力,拉、压支撑的滞回曲线关于原点较对称,但结构用钢量和楼层剪力增大。推覆分析表明:结构最大层间侧移角达1/50时,调整加强的框架塑性发展减幅不明显。综合分析结果,建议双重体系设计中框架的调整加强,宜按照删除支撑后的框架能独立承担结构底部总剪力的25%来进行。
丁玉坤张耀春
关键词:抗震设计抗震性能分析
焊接工字形钢支撑等幅轴向反复循环荷载下低周疲劳性能试验被引量:4
2009年
在两端铰接ST12材质焊接工字形钢支撑等幅轴向反复循环荷载低周疲劳性能试验基础上,进行了Q235材质焊接工字形钢支撑低周疲劳性能试验.分析了2种材质的共47根支撑在试验载荷下的最大横向变形和最大抗压承载力特性,验证了文献及规范方法的可靠性.在假设加载幅值、试件几何特征以及钢材屈服强度对支撑低周疲劳寿命影响相互独立的基础上,提出了估算支撑低周疲劳寿命的经验公式.分析表明,翼缘宽厚比越小,长细比越大,加载幅值越小,屈服强度越低,支撑低周疲劳寿命越高.由于在地震作用时支撑构件位移时程不可预知,设计支撑时除应严格限制翼缘板件宽厚比外,还应适当采用低屈服点钢材及适当放宽某些现行规程对长细比的限制,以避免支撑过早断裂.最后,根据支撑不同损伤阶段的累积耗能比,指出可偏于安全的采用阶段Ⅰ的寿命估算公式来预估支撑的低周疲劳寿命.
张耀春于海丰张文元连尉安
关键词:低周疲劳性能循环荷载
人字形无黏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拟静力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通过对6个人字形无黏结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对无黏结材料及支撑与墙板的间隙、墙板内钢筋配置、墙板端部加强构造以及钢板支撑周围有效宽度范围内采用普通混凝土,其余部分采用轻骨料混凝土的有效宽度墙板等因素对试件滞回性能的影响进行考察。试验结果表明,无黏结材料的均匀包裹、支撑与墙板间留有较小的间隙以及沿支撑轴向加密纵横向钢筋和拉结筋等构造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墙板局部抗弯和抗冲切承载力,改善试件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支撑受压失稳时呈多波微幅弯曲变形状态,随压力增大,失稳半波数增多,支撑对墙板的局部冲切作用随之增大,使墙板局部弯曲或冲切破坏。直至破坏前,试件滞回曲线饱满稳定,骨架曲线基本呈现两折线的形式。试验还表明,当其他构造相同时,采用有效宽度墙板的试件和整个墙板均由普通混凝土制成的试件的滞回性能几乎相同,但前者自重轻,有利于墙板的安装和结构抗震。
丁玉坤张耀春赵俊贤
关键词:滞回性能冲切破坏
T型外部补强箱型节点加劲肋长度的确定被引量:2
2009年
为研究T型加劲肋长度对箱型节点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确定合理的加劲肋长度,对T型外部补强箱型柱—工字梁节点进行弹塑性分析.采用ANSYS有限元方法,分析了T型外部补强节点应力发展趋势,进行了加劲肋长度对箱形柱—工字梁节点性能影响的参数分析,根据节点的设计标准确定了T型外部补强节点合理的加劲肋长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T型加劲肋时,塑性铰外移到梁翼缘与加劲肋连接端部,节点初始刚度和极限承载力有很大的提高;节点的弯矩传递路径由梁翼缘中部逐渐向梁两侧的加劲肋传递,并通过加劲肋有一部分弯矩传递给柱,从而节点变形大大减小.增大加劲肋长度有利于梁端弯矩通过加劲肋向柱腹板传递,但加劲肋过长时,柱腹板承担过多的应力,梁柱翼缘连接处容易局部屈服,最终确定当加劲肋长度取腹板对角线与梁翼缘夹角在10°~15°时为合理的加劲肋长度.
邵永松金路谢礼立张耀春
关键词:初始刚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