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60178)

作品数:22 被引量:148H指数:8
相关作者:李广罗珠珠燕振刚刘强聂志刚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9篇小麦
  • 10篇小麦产量
  • 10篇旱地
  • 10篇APSIM
  • 9篇APSIM模...
  • 7篇耕作
  • 6篇耕作措施
  • 6篇春小麦
  • 5篇旱地小麦
  • 5篇不同耕作
  • 5篇不同耕作措施
  • 4篇温度
  • 4篇春小麦产量
  • 3篇叶面
  • 3篇叶面积
  • 3篇叶面积指数
  • 3篇丘陵区
  • 3篇豌豆
  • 3篇黄土丘陵
  • 3篇黄土丘陵区

机构

  • 2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7篇李广
  • 7篇罗珠珠
  • 7篇燕振刚
  • 6篇聂志刚
  • 6篇刘强
  • 5篇董莉霞
  • 4篇闫丽娟
  • 4篇黄高宝
  • 4篇李玥
  • 4篇王琦
  • 2篇蔡立群
  • 2篇杨梅
  • 2篇高珍妮
  • 2篇赵有益
  • 1篇牛俊义
  • 1篇谢军红
  • 1篇李玲玲
  • 1篇代晋
  • 1篇王钧
  • 1篇罗永忠

传媒

  • 5篇草业科学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3篇草业学报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计算机仿真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土壤与作物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8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旱地小麦产量对光温的响应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为探索光温协同作用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机制和规律,文中运用APSIM模型模拟小麦产量对光照和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不变时,小麦产量随光照升高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型变化,光照降低阈值点为3.23MJ/m2(日平均光照为17.89MJ/m2)。当光照小于17.89MJ/m2,光照对产量为负效应,每增加0.5MJ/m2,最大减产幅度高达7.1%,平均减产4.2%。当光照大于17.89MJ/m2,光照对产量为正效应,每增加0.5MJ/m2,最大增产幅度为2.9%,平均增产1.0%;当光照不变时,小麦产量与温度呈二次抛物线下降型变化,且温度对产量的贡献呈叠加递减效应。温度每升高0.5℃,最大减产幅度高达13.37%,平均减产7.31%。光照和温度二者之间存在正的互作效应,光照升高的增产效应不能补偿高温所导致的减产。
杨婷李广
关键词:APSIM小麦产量光温
不同耕作措施下春小麦产量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研究温度变化对不同耕作条件下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修正参数后的APSIM模型,自变量因子分别为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在9种变化条件下对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覆盖(NTS)3种耕作措施下的春小麦产量进行了模拟,并利用Surfer软件对产量变化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耕作措施下,春小麦产量变化率对最高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最高温度升高,产量变化率呈负敏感;在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免耕覆盖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平均产量分别是2 268.8 kg·hm-2和2 274.0 kg·hm-2,明显高于免耕耕作措施下的春小麦平均产量1 815.4 kg·hm-2;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免耕覆盖耕作措施下,小麦产量随温度变化相对稳定;当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变化时,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免耕覆盖产量表现更稳定。
董莉霞李广闫丽娟刘强燕振刚
关键词:APSIM模型春小麦耕作措施
基于APSIM模型的不同耕作措施旱地小麦叶面积指数动态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为研究旱地小麦叶片生长规律,利用参数本土化后的APSIM模型模拟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6种耕作措施下小麦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过程。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检验APSIM模型,并进行小麦叶面积指数影响分析。结果表明:APSIM模型对不同耕作措施下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模拟有较高精度,各处理模拟值与测算值,相关系数(R)范围在0.988~0.999,均呈显著正相关。小麦全生育期内,其他耕作措施下的平均叶面积指数分别比传统耕作(T)提高了17.9%、8.18%、33.1%、24.7%和52%,NTP处理下叶面积指数提高最为明显。图2,表3,参19。
聂志刚李广
关键词:APSIM小麦耕作措施叶面积指数
基于小麦碰撞声音的霉变区域识别仿真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研究小麦霉变区域的识别优化问题,由于小麦霉变粒、受损颗粒与完好粒的物理构造不同,碰撞声信号与正常小麦信号一定存在差异。差异特征各项属性很容易受到外部噪声的干扰发生改变,造成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很难准确识别。提出了一种加入干扰分类去除因子的小麦碰撞差异特征霉变识别方法。在小麦碰撞过程中,确定分类决策因子,并且将小麦碰撞声音的残差平方和SSE引入核函数,设计一个小麦碰撞约束超平面,确保碰撞中的系数特征点中的正类输入以及负类输入,分别处于该约束超平面的两端,实现对霉变小麦碰撞特征的干扰消除。实验表明,改进算法实现了小麦霉变区域的特征识别的优化。
杨梅李广
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的仿真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研究小麦产量预测精度问题,小麦产量受到气候、灾害、病虫害、耕地面积等因素综合影响,不仅具有非线性变化规律,同时具有线性变化规律,传统单一模型很难同时对非线性和线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导致精度低,为了提高小麦产量的预测精度,提出一种灰色模型和支持向量机的小麦产量组合预测模型。首先利用灰色模型对小麦产量进行预测,挖掘小麦产量的线性变化规律;然后采用支持向量机对小麦产量进行预测,描述小麦产量的非线性变化规律;采用以上两个模型的预测加权平均得到了小麦产量,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组合模型很好地解决了小麦产量复杂多变预测问题,较好地克服了单一预测模型缺陷,降低了小麦产量的预测误差,提高了小麦产量的预测精度。
杨梅李广
关键词:小麦产量支持向量机
黄土丘陵区不同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和豌豆轮作水肥协同效应被引量:2
2015年
为探索水肥协同作用对不同耕作措施下作物产量影响规律,运用在黄土丘陵区率订和验证后的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simulator)模型,模拟研究区近35年传统耕作(T)、免耕(NT)和免耕覆盖(NTS)措施下轮作小麦/豌豆产量,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施氮量(X1)、休闲期降水量(X2)和生育期降水量(X3)对小麦/豌豆模拟产量的水肥协同效应。结果表明,自然降水条件下3因素对不同耕作措施小麦和豌豆产量的贡献率均为:X3>X2>X1。生育期降水量和休闲期降水量对产量的贡献率均为:NTS>NT>T。T、NT和NTS措施下小麦和豌豆的产量与施氮量均呈开口向下二次抛物线型变化,但小麦最佳施氮量分别为65.0,65.5和44.5kg/hm2,豌豆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7.9,18.5和23.8kg/hm2,并且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为:NT>T>NTS,而施氮量对豌豆产量的贡献率为:NTS>NT>T。在甘肃省定西黄土丘陵区,决定小麦和豌豆产量的关键因素是降水,降水量对免耕覆盖的增产效应最为显著,且3种耕作措施条件下小麦和豌豆对施氮效应有不同的表现。
闫丽娟罗永忠李广王琦罗珠珠高珍妮李玥燕振刚刘强聂志刚
关键词:APSIM模型耕作措施轮作
基于Richards方程的不同氮肥处理的旱地小麦茎秆生长的动态模拟被引量:1
2016年
以实测试验数据为基础,分析旱地小麦茎秆生长的动态变化,用Richards方程描述茎秆的节间长度和粗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以不同氮肥处理的旱地小麦对模型进行了检验。针对Richards方程参数多且参数估计复杂的问题,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Richards方程参数估计,将经验性和机理性有机结合。检验结果表明:茎秆的节间长度和粗度测量值与模拟值表现了很好的一致性,长度的RMSE范围为0.124~0.932,粗度的RMSE范围为0.012~0.076,模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预测性。
逯玉兰燕振刚李广王联国董莉霞王钧
关键词:RICHARDS方程氮肥处理旱地小麦
免耕旱地小麦产量的光温效应被引量:4
2014年
为探索光温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影响的机制和规律,设计光照和温度2因素7水平的模拟试验,运用模型模拟1971-2005年35a间光照和温度变化下小麦的产量,并采用回归方法分析免耕覆盖(NTS)、传统耕作(T)和免耕(NT)3种耕作措施下,年平均光照和温度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小麦产量随年平均光照和温度的升高呈二次抛物线型下降变化,且NTS的减产效应大于T和NT。当光照不变、年均温升高时,3种耕作措施下小麦均表现为减产,且年平均温度每升高1℃,最大减产率可达16.2%,平均减产率7.6%。当温度不变、年平均光照增加时,3种耕作方式下小麦产量均降低,且年平均光照每增加1MJ·m-2,小麦最大减产率可达13.8%,平均减产率3.9%。3种耕作方式中,NTS的产量改变率均大于T和NT,表明光照或者温度升高相同的值时,NTS耕作措施下的小麦产量减产效应大于其他两种耕作方式。相反,如果降低相同的温度或者光照,NTS的增产效应明显大于其他两种耕作方式。
杨楠李广
关键词:APSIM模型耕作措施小麦产量
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研究被引量:19
2012年
基于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长期定位试验,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系统6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加权综合法和加乘法则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质量的实际情况,敏感地反映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运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6种不同耕作方式[传统耕作(T)、免耕作(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免耕地膜覆盖(NTP)]下29项土壤属性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包括团粒结构、全氮、速效氮、有机质、蔗糖酶活性、作物产量、种植纯收益和产投比8项因子的简化评价指标体系。原始评价指标体系下2种轮作序列土壤质量指数排序均为NTS>TS>NTP>NT>TP>T;简化评价指标体系下豌豆→小麦轮作序列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NTS>TS>NTP>NT>T>TP,而小麦→豌豆轮作序列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NTS>TS>NT>NTP>T>TP。进一步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表明,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的简化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可适用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质量评价。
罗珠珠黄高宝蔡立群张仁陟李玲玲谢军红
关键词:黄土高原耕作方式土壤质量土壤健康
陇中地区降水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为探讨生育期降水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的作用机制和规律,以甘肃省定西市1971-2005年小麦产量和各生育期降水量为研究对象,运用APSIM模型模拟,并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法分析了生育期降水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除与年降水总量有关外,还与生育期降水量的变化有关。不同生育期降水量对小麦产量影响表现为苗期>拔节期>挑旗期>抽穗期>灌浆期>开花期,其中,苗期和拔节期的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型变化。且苗期和拔节期降水量效应分别是挑旗期降水量效应的6.6和3.7倍,而抽穗期、挑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降水量对小麦产量影响在研究区降水范围内出现二次叠加递增变化。甘肃陇中地区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是苗期和拔节期降水量。
毛婧杰李广
关键词:APSIM小麦产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