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SF-2009-II-07)

作品数:2 被引量:100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新龙赵振武李麒豫董洪坦郭蓉娟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证候
  • 1篇证候要素
  • 1篇痰饮
  • 1篇痰瘀
  • 1篇痰瘀互结
  • 1篇中医
  • 1篇瘀血
  • 1篇假说
  • 1篇病机

机构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2篇王椿野
  • 2篇郭蓉娟
  • 2篇董洪坦
  • 2篇李麒豫
  • 2篇赵振武
  • 2篇李新龙

传媒

  • 2篇环球中医药

年份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基于现代文献的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研究被引量:55
2013年
目的通过对现代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要素的特征,进而分析其病机特点。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DA-TA)上检索近5年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文献,对证候要素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分析。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共72篇,涉及证候要素9种。其中证候分型调研文献13篇,涉及总病例数3606例,证候要素由高至低为血瘀(74.13%)、痰浊(62.92%)、热邪(43.01%)、阴虚(29.37%)、血虚(25.01%)、气滞(23.29%)、气虚(19.72%)、毒邪(12.76%)、阳虚(9.87%);医家论点文献为59篇,涉及医家59位,证候要素由高至低为血瘀(93.22%)、痰浊(74.58%)、气虚(54.24%)、阴虚(30.51%)、毒邪(28.81%)、热邪(23.73%)、阳虚(8.47%)、气滞(3.4%)、血虚(1.7%)。结论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机制。
王椿野赵振武李新龙李麒豫董洪坦郭蓉娟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证候要素
痰瘀致病的新认识被引量:45
2013年
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中国居民健康水平、加重社会经济负担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近代医家对痰瘀互结致病作为慢性病基本病机已形成普遍共识,临床上从痰瘀论治也取得了较好疗效。然而论述对痰瘀的认识多零散而重复,鲜有创新观点,尚缺乏对痰瘀互结病理演变的归纳和总结。笔者认为"痰瘀"可作为一种内生的有别于痰饮和/或瘀血的致病力更强的新的致病因素。痰和瘀共存是痰瘀互结致病的前提。痰瘀互结互生,滞络损脉,胶结不解,渐成窠囊,日久蕴毒是其病理演变过程。痰瘀致病,易滞络脉,固着难除,持续进展,可酿化为毒为其致病特点。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结合临床经验,试图对痰瘀致病进行新思考,提出痰瘀致病的假说,为丰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进行初步探索。
郭蓉娟王椿野赵振武董洪坦李新龙李麒豫
关键词:痰饮瘀血痰瘀互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