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7CB815904)

作品数:2 被引量:21H指数:2
相关作者:李丽贺娟刘杰魏玉利王慧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地球
  • 1篇有机地球化学
  • 1篇藻类
  • 1篇藻类生物量
  • 1篇植物
  • 1篇生物标志
  • 1篇生物标志化合...
  • 1篇西太平洋
  • 1篇南海海域
  • 1篇古生产力
  • 1篇海域
  • 1篇分子有机地球...
  • 1篇浮游藻类
  • 1篇浮游植物

机构

  • 2篇同济大学

作者

  • 2篇贺娟
  • 2篇李丽
  • 1篇董良
  • 1篇王慧
  • 1篇魏玉利
  • 1篇刘杰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2008年冬季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浮游藻类分布特征——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对西太平洋海区表层海水颗粒物的过滤收集,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提取了与浮游植物相关的脂类分子,如菜子甾醇、甲藻甾醇、直链烯酮、长链二醇,分别对应于硅藻、甲藻、颗石藻、黄绿藻,分析探讨了以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海洋生物群落和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脂类标志物方法所得生物量与海洋叶绿素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是一种有效的重建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的方法。该区域浮游植物生物分布呈明显的区域特征,长江河口陆架区域最高,其次为新几内亚群岛东部沿岸区和菲律宾群岛沿岸,而远洋区域最低。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因素是河流、洋流以及区域地貌、沉积物再悬浮。硅藻由于其对营养物质的竞争优势,丰度普遍较高,其次为甲藻,而颗石藻、黄绿藻含量较低。该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现代海洋生态结构变化的检测,更将为利用脂类分子进行古海洋群落结构的真实重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董良李丽王慧贺娟魏玉利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藻类生物量西太平洋
南海海域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0年
海洋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大气CO2浓度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从早期的测氧法、放射碳法,到对生物总量研究的流式细胞测量技术和遥感观测,以及对群落结构研究的分子生物技术、色素和脂类化合物等化学方法,都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浮游植物的研究。南海地理位置独特,是西太平洋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同时受亚洲季风的强烈影响。在对浮游植物主要研究方法介绍的基础上,总结了南海现代海洋浮游植物的群落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归纳了气候、环境等各种因素对浮游植物生态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南海古生产力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
刘杰李丽贺娟
关键词:浮游植物影响因素古生产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