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8100)

作品数:10 被引量:29H指数:4
相关作者:沈旸周小棣常军富徐宁梅耀林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建筑科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城墙
  • 1篇大遗址
  • 1篇帝都
  • 1篇都城
  • 1篇信仰
  • 1篇遗址
  • 1篇园林
  • 1篇在场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转型
  • 1篇申遗
  • 1篇圣母
  • 1篇事件性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街
  • 1篇文化街区
  • 1篇文物
  • 1篇文物保护
  • 1篇历代
  • 1篇历史文化街区

机构

  • 10篇东南大学
  • 4篇东南大学建筑...
  • 3篇教育部
  • 1篇华东建筑设计...
  • 1篇江苏省住房和...
  • 1篇北京清华同衡...

作者

  • 10篇沈旸
  • 8篇周小棣
  • 2篇常军富
  • 1篇马骏华
  • 1篇梅耀林
  • 1篇徐宁
  • 1篇申童

传媒

  • 3篇建筑学报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建筑史
  • 1篇中国园林
  • 1篇建筑与文化
  • 1篇建筑遗产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事件性”及其他——关于近现代文物建筑的保护规划方法被引量:1
2013年
就我国的近现代文物建筑而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本质上具有"事件性"的基本属性。针对事件的发掘和保护,既是保护的主题内涵又是主要对象,这也决定了此类保护规划区别于其他历史遗产保护的特点。"事件性"的发掘对于此类近现代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具有前提性的重要意义,对于"事件性.理念的认知及其研究方法的运用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东南大学城市保护与发展工作室近年来编制的辽宁省六处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规划为例,总结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规划编制的实践经验,检验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论思维。
沈旸周小棣
关键词:事件性保护方法
民间智慧的惠泽与反哺——英谈历史名村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被引量:6
2013年
以河北省英谈村聚落格局、传统风貌及基础设施等方面为基础,提出相应的保护、完善、展示和发展策略,并对此类案例的操作提供借鉴。
沈旸梅耀林徐宁
帝都的教化象征:历代都城孔庙之演变被引量:5
2016年
除曲阜孔庙外,都城中央官学孔庙乃为各历史时段孔庙发展的风向标和表率。结合制度研究,将都城中央官学和孔庙的建设放在时代和城市背景中逐一考察,详尽地梳理了历代都城中央官学和孔庙的演变轨迹。同时,尝试厘清中国古代都城史研究领域中部分尚属含混的问题,如都城孔庙的出现时间、建筑配置、都城中的选址、祭孔程序等,恰是对古代都城空间的再认识和可能的补充。
沈旸
关键词:帝都孔庙
官方态度与管理模式——镇庙建筑群规模差异的缘由探析被引量:1
2014年
对疆域之内名山大川的代表——岳镇海渎的祭祀为中国传统封建国家祭祀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山川所在地所建设的岳镇海渎祠庙既是国家祭祀活动场所,同样也是地方宗教活动场所。与五岳岳庙相比,五镇镇庙具有更加明显的规模差异,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既有国家对镇山重视程度的不同,又有各镇庙自身的管理模式及其与地方宗教信仰关系的不同,本文即以官方与守庙方二者所主导下的建设活动作为切入点研究上述问题。
沈旸周小棣梁勇
关键词:国家祭祀
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晋祠及其保护被引量:1
2017年
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和中国各种力量对这种冲击的回应,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历时百余年的大规模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建筑的身份逐渐发生变化,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意识也开始出现。本文以近现代背景下的晋祠为研究对象,结合人文历史背景,分析在这百余年之中,随着人们对于传统建筑的意识、态度的改变而引起的建筑的变化,并希望以此为现代文物保护提供不同的思路。
沈旸申童周小棣
关键词:社会转型
龙天与圣母:晋水流域民间信仰的在场与城乡关系
2015年
明清太原县城位于晋阳古城基址上,著名的晋祠便位于其境内,其民间信仰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本文通过对晋水流域的两大信仰——龙天与圣母的考察,藉由呈现围绕祠庙展开的信仰活动,揭示迎神活动的内在联系与象征意义,纠正以往学术界关于晋祠'圣母出行'仪式是以单一的圣母崇拜为主导的认识误区。进而完成明清太原县民间信仰体系是以太原县城龙天庙及晋祠为两个中心场所的模式构建,并说明太原县城作为明清县级地方文化信仰中心与地方的互动关系。
沈旸周小棣高婷
关键词:民间信仰城乡关系
镇山与镇庙:古代山川崇拜中的建筑与景观呈现被引量:4
2015年
中国的名山理景中顺应自然的理景思想、结合环境的设计手法,将人为的理景活动和自然秩序有机地统一起来,处于国家祭祀系统内的山川崇拜更是将所在名山的理景抹上了浓郁的官方色彩。镇山祭祀为岳镇海渎祭祀中的一环,《周礼·职方氏》所建立的九州九镇山的系统为镇山与岳山的共同起源。旨在将镇山与镇庙的研究相结合,通过对人的观念和活动的研究解释建筑与景观的现象,又针对镇山、镇庙及所在城市与周边地理要素的关系研究,以其呈现方式为人的观念和活动提供注脚。
沈旸周小棣梁勇
关键词:风景园林
“中国明清城墙”申遗背景下的价值挖掘——兴城古城外城墙考释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史料梳理和分析,得以清晰呈现创建于明初的兴城古城外城墙产生和湮没的发展历程,并在当地文物工作者研究和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建国初期城外水系分布情况和现状地形变化的推演,判断外城墙及城门的走向和位置。
沈旸周小棣常军富林晓钰
关键词:申遗
基于多重保护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被引量:2
2015年
从晋阳文化遗产体系的角度,通过梳理和分析区域历史特征,明晰大遗址上已渐消隐的空间结构,构建了包括山形水系、城市结构、街巷民居、环境要素、民俗文化等在内的完整保护区,并兼顾多重主体的保护.基于传统文化与农业生产生活的一体性特征,提出了传统文化创新产业的概念,塑造新型产业链,循着生态路径营造出活在大遗址"腹中"的传统城市生活图景.
沈旸周小棣马骏华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大遗址
明代夯土长城的城墙材料与构造——以大同镇段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为了深入了解夯土长城的材料和构造特征,在对现存明大同镇段长城这一典型夯土长城遗存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借鉴土力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城墙夯土材料的种类和存在方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并从基础做法、夯层厚度、夯层构造和铺设植物枝条做法等方面分析了城墙的构造特征,揭示出夯土长城在材料和构造方面的丰富性以及与环境的密切相关性.结果表明,明大同镇段夯土长城的城墙高度一般为6~10m,墙面斜度一般为70。~80。,夯层厚度多为150-250mill,夯土材料由细粒土、砂砾、碎石、块石和植物枝条组成,夯土材料中砂砾、碎石和块石的含量与地形和土壤环境有密切关系,证明取材方式为就近取土,夯层中砂砾、碎石和块石或铺砌或掺杂的多种构造方式反映了古人基于当地土质和实践经验对夯层构造的改良,少数案例显示了夯土中可能铺设了植物枝条作为连接筋,反映了古人的夯土技术成就.
沈旸周小棣常军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