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05EFN2166000453)

作品数:7 被引量:84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军肖志忠刘清华何滔徐世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条石鲷
  • 4篇早期发育
  • 3篇组织学
  • 3篇组织学观察
  • 2篇器官
  • 1篇异速生长
  • 1篇早期发育阶段
  • 1篇稚鱼
  • 1篇片段
  • 1篇亲缘
  • 1篇亲缘关系
  • 1篇仔鱼
  • 1篇胃腺
  • 1篇线粒体
  • 1篇线粒体DNA
  • 1篇消化道
  • 1篇消化道发育
  • 1篇钠钾
  • 1篇化道
  • 1篇发育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山东省海水养...

作者

  • 7篇肖志忠
  • 7篇李军
  • 6篇刘清华
  • 4篇马道远
  • 4篇徐世宏
  • 4篇何滔
  • 3篇肖永双
  • 2篇于道德
  • 1篇赵春彦

传媒

  • 4篇海洋科学
  • 2篇水产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模式被引量:22
2012年
为研究条石鲷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特性和重要功能器官的异速生长规律,测定了条石鲷仔稚幼鱼(0~5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生长变化。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现,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均符合Cubic函数关系式,其变化曲线呈S型。全长、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全长、体质量生长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用SPSS 13.0和OriginPro 7.5软件分析了条石鲷仔稚幼鱼头长、头高、体高、眼径、口裂、吻长、腹长、尾鳍长等外部形态参数与全长的变化关系,发现各功能器官的生长均呈现出异速生长的特点,但生长的拐点却各不相同。研究表明,在条石鲷的早期发育过程中,有关运动、摄食、消化等的重要器官(眼、口、腹部、尾鳍等)具有优先发育的特征,且发育的时段各有差异,故在其苗种的培育过程中,应根据其生长、生态规律为其创造最佳的环境条件,以提高苗种的存活率。
何滔肖志忠刘清华李军
关键词:条石鲷早期发育异速生长
条石鲷早期发育的形态特征被引量:40
2008年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 Temmincket Schlegel 1844)的受精卵为球形浮性卵,卵径为0.79~0.90mm,无色透明,油球一个,卵黄靠近动物极有龟裂结构。在22℃±0.5℃,盐度为30的条件下,卵子授精后31h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66~2.20mm,在背鳍膜的前边缘上有4~5个星状黑色素;1日龄仔鱼全长1.83~2.32mm,背鳍膜上黑色素异常明显;2日龄仔鱼,胸鳍原基出现,尾部鳍膜中间开始出现放射丝;3日龄仔鱼,背鳍膜上黑色素消失,上下颌开启,部分仔鱼开口摄食;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殆尽,鳔原基出现;5日龄仔鱼,胸鳍可垂直向外伸展,上下颌开启频繁;12日龄仔鱼,具有集群和趋光性;20日龄仔鱼,体前部呈黑色,在水中分散均匀,摄食旺盛。25日龄稚鱼,全长6.55~8.42mm,体前部开始出现黑色条带痕迹;30日龄稚鱼,头部眼的上缘由一横带,鱼体体侧出现3条黑褐色的横条带。40日龄幼鱼,全长15.50~35.55mm,鱼体体型与咸鱼相似,体侧有6~7条黑褐色的横条带。通过对条石鲷早期发育的形态学观察,了解其卵胚及仔稚的发育规律和种属的特异性,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鱼类早期生活史的认识,而且对进一步进行条石鲷的生产育苗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肖志忠郑炯于道德李军
关键词:TEMMINCKSCHLEGEL仔鱼稚鱼
基于线粒体DNA部分片段探讨条石鲷与斑石鲷的亲缘关系被引量:8
2011年
比较分析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线粒体基因组COI、Cyt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 948 bp的核苷酸序列,探讨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的遗传分化程度。两种间共检测到314个多态位点,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的同义替换。核苷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目的片段的鸟嘌呤(G)含量普遍较低,在两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密码子第3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线粒体COI,Cytb基因和D-loop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条石鲷和斑石鲷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97,0.080和0.172,属于属内种间差异水平。两种石鲷科鱼类在线粒体基因组不同片段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核苷酸替代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D-loop>COI>Cytb。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条石鲷和斑石鲷线粒体COI基因片段上的核苷酸替代速率明显的高于Cytb基因片段,呈现出较快的进化速率。基于Cytb和ND5两个基因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条石鲷和斑石鲷的分歧时间约为385万~530万a,分化事件发生于上新世早期(Early Pliocene)。
肖志忠肖永双马道远徐世宏刘清华李军
关键词:条石鲷线粒体DNA
条石鲷视觉器官早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13
2012年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视觉器官的早期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24℃±1.0℃的条件下,受精后10.5 h,视杯出现;受精后15.5 h,晶状体形成;受精后22 h,在脉络膜裂口处出现角膜;2日龄,巩膜和脉络膜形成;3日龄,虹膜出现;6日龄,视网膜分化完全,由色素层、视锥视杆层、外界膜、外核层、外网状层、内核层、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和内界膜组成;13日龄,角膜分化完全,由外向内依次为复层扁平上皮、前弹性膜、纤维层、后弹性膜和内皮层;21日龄,虹膜完全分化,由内向外依次为色素层、后缘层、基质层、前缘层和内皮层。此时条石鲷眼的各个部分(巩膜、脉络膜、视网膜、晶状体、虹膜、角膜)均发育完善。
何滔肖志忠刘清华马道远徐世宏肖永双李军
关键词:早期发育组织学
条石鲷鳃的组织发育及鳃上钠钾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早期变化被引量:5
2013年
为完善条石鲷的早期组织发育过程,探索条石鲷仔鱼早期高死亡率的内在发育机制,实验对鳃器官的早期发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条石鲷仔鱼在1日龄时出现鳃原基;2日龄,原始鳃弓形成;3日龄,鳃丝原基出现;6日龄,鳃丝两侧的扁平细胞向外突出而形成原始的鳃小叶,假鳃出现;7日龄,鳃小叶基部出现泌氯细胞;8日龄,泌氯细胞开始分泌蛋白样物质;14日龄,鳃的结构分化发育完善。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K+-ATPase)的相对活性从胚胎分裂期不断增加,直至器官分化期。此后活性逐渐降低,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直至9日龄活性才开始上升。而12日龄之后又不断下降,到14日龄降至最低值(0.246±0.126)U/g。此后急剧上升,到18日龄升至最高值(4.731±0.309)U/g。从20日龄起,Na+,K+-ATPase的相对活性保持稳定上升,直至本次实验结束。结果表明,Na+,K+-ATPase活性的变化与鳃组织,尤其是与泌氯细胞的发育密切相关,而且在其活性较低的阶段,条石鲷仔鱼的死亡率较高。
何滔肖志忠刘清华李军
关键词:条石鲷发育
条石鲷消化道发育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对人工养殖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仔、幼稚鱼消化道及消化腺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组织学观察。研究表明: 初孵仔鱼 (体长1.66~2.20 mm)的消化道完全处于未分化状态。1 日龄仔鱼全长1.83~2.32 mm, 消化道中部开始形成空腔, 为初始的消化道腔。2 日龄仔鱼全长2.61~2.98 mm, 小肠与食道打通。3 日龄仔鱼全长2.56~2.89 mm, 上下颌开启, 口和肛门与外界开通, 部分仔鱼开口摄食。此时消化道已经分化为口咽腔、食道、胃前体、肠和直肠, 消化器官肝脏和胰腺及鳔原基出现。4 日龄仔鱼全长2.73~3.05 mm, 卵黄囊吸收殆尽, 油球残存, 鳔原基进一步增生, 后肠已经出现嗜伊红囊。22日龄, 胃腺开始分化, 至45 日龄, 大部分胃腺结构上分化成熟。本研究结果将为优化条石鲷产业化养殖的科学管理技术和其营养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资料。
马道远于道德肖永双刘清华徐世宏李军肖志忠
关键词:消化道胃腺
条石鲷鳔器官早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鳔的早期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条石鲷为闭鳔鱼类,在水温为23.5℃±0.5℃的条件下,鳔的形成过程可分为鳔原基出现、鳔管形成、鳔腔充气、鳔管退化及气腺形成4个时期。1日龄(孵化后第2天)仔鱼,在食道与肠的交界处分化出鳔原基;4日龄,鳔管原基出现;5日龄,气腺原基出现;6日龄,迷网出现;8日龄,鳔管形成;10日龄,鳔开始充气;17日龄,鳔充气完毕,鳔管开始退化;20日龄左右,鳔管从幽门处完全脱离;25日龄,气腺迷网发育完全;30日龄,鳔管完全消失,鳔的发育基本完善。在条石鲷的苗种培育过程中,鳔器官的发育影响到条石鲷仔鱼的成活率。
何滔肖志忠刘清华李军赵春彦徐世宏马道远
关键词:早期发育组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