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8001)

作品数:7 被引量:193H指数:4
相关作者:何登发李皎李英强文竹梅庆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盆地
  • 3篇四川盆地
  • 2篇地质
  • 2篇浅层
  • 2篇隆升
  • 2篇环境演化
  • 2篇古地理
  • 2篇分带
  • 2篇差异隆升
  • 2篇沉积环境
  • 2篇沉积环境演化
  • 1篇灯影组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应力
  • 1篇地震剖面
  • 1篇地质结构
  • 1篇地质剖面
  • 1篇东准噶尔
  • 1篇延长组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龙岩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8篇何登发
  • 4篇李英强
  • 3篇梅庆华
  • 2篇李皎
  • 1篇向奎
  • 1篇姜琳
  • 1篇邱振
  • 1篇王清晨
  • 1篇许福美
  • 1篇张煜颖
  • 1篇樊春
  • 1篇梁文全
  • 1篇文竹
  • 1篇李涤
  • 1篇金露英

传媒

  • 3篇地质科学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及邻区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与原型盆地演化被引量:42
2015年
奥陶系是中国重要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目前,在塔里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发现一系列大型油气田,但在四川盆地奥陶系至今仍未取得突破。研究和恢复奥陶纪的构造-沉积环境是研究四川盆地及邻区的构造历史和预测奥陶系有利储集相带的基础。根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地震和地球化学资料,从周缘大地构造背景、沉积相、沉积充填、古地理、古生态、构造变形出发,将盆地充填演化与周缘隆起、海盆演化相结合,重建了四川盆地奥陶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并探讨了隆起性质和原型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及邻区在奥陶纪表现为克拉通内坳陷和克拉通边缘坳陷相复合的盆地性质,周缘动力学环境经历了拉张→挤压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基底沉降以及隆起/隆升两种机制上。盆地周缘为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主要为深水盆地相。研究区中部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经历了两次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沉积序列由下向上表现为早奥陶世镶边台地→中奥陶世混积陆棚—镶边台地→晚奥陶世缓坡—深水陆棚相沉积。中奥陶世古华南海盆的消亡,华南板块陆内造山,导致川中隆起、黔中隆起等盆地边缘隆起不断隆升和扩展,海平面持续上升,至晚奥陶世五峰组沉积期,基底快速沉降,形成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标志着盆地性质的急剧转变,结束了自震旦纪以来的碳酸盐台地沉积历史。
李皎何登发梅庆华
关键词:原型盆地奥陶纪四川盆地
东准噶尔早二叠世后碰撞岩浆活动:蕴都卡拉流纹岩SHRIMP 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的制约被引量:19
2013年
东准噶尔扎河坝地区发育的大规模古生代中晚期中酸性火山岩的岩浆源区、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以及年代学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对上述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揭示东准噶尔晚古生代的岩浆作用过程及中亚地壳生长方式。野外地质考察得出,东准噶尔蕴都卡拉地区展现北东-南西向区域性挤压构造变形,原巴塔玛依内山组为一套基性岩、中酸性岩以及火山碎屑岩组合。本文报道了东准噶尔扎河坝地区蕴都卡拉流纹岩的锆石SHRIMP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3个流纹岩的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共同指示,蕴都卡拉流纹岩形成于276.0~279.8Ma。流纹岩高硅(SiO2=60.61%~78.07%)高碱(K2O+Na2O=6.46%~9.28%),高Fe2O3T(0.70%~3.30%)、Ga/Al,低CaO(0.18%~2.79%)、MgO(0.13%~1.31%),富集轻稀土和高场强元素(Zr、Hf),亏损Ba、Sr、Eu,弱亏损Nb、Ta,具有A型过铝质中-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的特征。锆石具有正的εHf(t)(10.3~14.6)和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348~557Ma),表明其可能来源于年轻的下地壳物质的重熔。综合东准噶尔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前人对本区蛇绿岩带的研究得出,蕴都卡拉地区在早二叠世处于伸展环境,该流纹岩可能是弧-弧或弧-陆后碰撞伸展背景下,软流圈物质上涌过程中造成年轻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酸性岩浆在上升、侵位的过程中的产物,同时表明垂向生长在中亚造山带早二叠世地壳生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李涤何登发樊春向奎金露英
关键词:地球化学锆石SHRIMP锆石HF同位素流纹岩东准噶尔
龙泉山浅层断裂系统的分带、分段变形格局及差异隆升对比
<正>龙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地区,龙门山中南段冲断带东侧,为川西前陆盆地东部边界。本文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泉山构造带二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密集解释,利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约束了龙泉山地区的差异隆升时序。龙泉山具有东西...
李英强何登发梅庆华
文献传递
龙泉山浅层断裂系统的分带、分段变形格局及差异隆升对比
<正>龙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地区,龙门山中南段冲断带东侧,为川西前陆盆地东部边界。本文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泉山构造带二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密集解释,利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约束了龙泉山地区的差异隆升时序。龙泉山具有东西...
李英强何登发梅庆华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裂缝特征与地应力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是我国近些年陆相页岩气的重点勘探区之一。本文从页岩的露头观测、岩石学特征、成像测井分析、地应力特征及可压裂性等方面,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泥页岩层段的裂缝发育特征,以及地应力对人工压裂诱导缝的影响。基于岩石学分析,延长组长7和长9段的泥页岩脆性矿物平均含量较高,分别为57.2%和44%。根据泥页岩露头观测和成像测井分析,长7段泥页岩发育有北东东向为主的垂直裂缝组,同时可见北北东向和南北向的垂直裂缝组。此外,压裂诱导缝的优势方位和成像测井分析结果表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70°左右(即北东东向)。裂缝开启性分析表明,北东东向至近东西向裂缝组与现今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一致,开启性较好;而北北东裂缝组与现今最大水平地应力交角相对较大,开启性相对较差。因为现今地应力的水平应力比值(σH/σh=1.54)相对较小,在后期人工压裂中延长组泥页岩中的诱导裂缝更倾向形成复杂的裂缝网格系统,这样会使裂缝与储层之间获得最大的接触,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产能。
姜琳邱振王清晨梁文全许福美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裂缝地应力
桑植—石门复向斜的形成与演化被引量:2
2018年
桑植-石门构造带是湘鄂西构造带最东边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紧密接壤雪峰陆内变形系统的北西侧,属于二者之间的盆地过渡带,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的复合沉积区。该地区自前寒武纪以来长期受板块构造运动和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构造轴迹由NNE-SSW向逐渐过渡到近E-W向,构造变形极其复杂。对该构造带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有助于揭示雪峰山和川东-湘鄂西构造带之间的过渡关系以及探究中上扬子陆内构造的变形机制,对复杂地形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之前,受限于地震资料的品质和数量,前人对湘鄂西-雪峰山之间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的认识还不完善,尚需进一步深化。本文以最新的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浅表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原理,精细刻画了桑植-石门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建立了构造带内南、北段相应的地质结构演化模型:桑植-石门构造带南、北段的变形过程大体相似,都是在反冲断层与低角度逆冲推覆断层共同作用下构成了原地埋藏体,之后受燕山期以来的多幕构造运动影响,逐步形成现今的褶皱形态。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其差异的主控因素:1)“钉线”与变形带之间的距离;2)后缘的雪峰推覆体的差异变形。
张旭亮何登发
香龙山背斜几何学、运动学及成因机制被引量:1
2018年
华南板块北侧大巴山构造带和内部雪峰山构造带的关系是华南板块陆内构造变形研究的重要内容。香龙山背斜位于大巴山构造带和雪峰山构造带之间,记录了两构造带相互复合、相互协调的重要信息。为研究香龙山背斜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其形成机制,本次研究利用香龙山地区最新的地震剖面,结合地质图分析、浅表地质剖面绘制等手段,取得了如下结论:1)香龙山背斜为-短轴状背斜,背斜具有较为宽阔、平坦的顶部和较短的两翼,其西南侧发育构造鼻;2)香龙山背斜的主要运动学模型为下部断层转折褶皱与上部构造楔复合的模型,其地层变形受到基底物质堆叠抬升的影响;3)香龙山背斜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古近纪遭受改造,这两个变形时期分别对应了香龙山背斜形成现今形态的两个阶段。香龙山背斜南北方向上缩短了11.4km,缩短率为22.7%;4)香龙山背斜是在雪峰山构造带北向挤压作用下,由来自大巴山构造带、雪峰山构造带的共同作用力形成的,后期改造作用可能受控于青藏高原了隆升对整个中国中、西部的影响。
邓铭哲何登发李英强张煜颖张旭亮
关键词:地震剖面运动学模型
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被引量:54
2013年
利用最新的地震资料、探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区域地层格架,编制晚震旦世各沉积时期构造—沉积环境图,并探讨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构造—沉积环境展布受基底构造限制,并具一定继承性。晚震旦世开始大规模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整体来看自西向东海域环境由浅变深,由古陆过渡至碳酸盐岩台地、向东至台地边缘—斜坡沉积泥质岩,至深水盆地相沉积硅质岩,各相带总体呈南西—北东走向。上震旦统灯影组一段 ( 简称灯一段) 沉积时期—灯二段沉积中期为填平补齐沉积充填过程; 灯二段沉积时期末—灯三段沉积期在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平缓的克拉通内部隆起; 灯四段沉积时期伴随着海平面的下降,碳酸盐岩台地边界整体向东迁移。灯二、灯四段沉积时期末受桐湾运动两期抬升的影响,川中部分地区形成岩溶不整合面,盆地西部灯三、灯四段遭受强烈剥蚀。灯影组是四川盆地及邻区重要的油气储集层。
李英强何登发文竹
关键词:古地理灯影组晚震旦世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及邻区寒武纪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被引量:80
2014年
四川盆地寒武纪台地滩相储集体是一套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准确预测其发育部位、储集性能与分布规律是其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其中,寒武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的研究是储集体预测的关键。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和测井分析、地震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在沉积地质条件、区域连井地层剖面,地层厚度与沉积相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寒武纪各个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图件,反映了四川盆地寒武纪的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寒武纪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西部发育潮坪和滨岸等碎屑岩沉积相,中东部发育缓坡相、台地相及台地边缘浅滩相等。沉积相在时空上的响应为由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局限台地→筇竹寺期碎屑岩台地和深水盆地→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滨岸—混积台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碳酸盐岩缓坡→中寒武世陡坡寺期蒸发局限镶边台地→中晚寒武世洗象池期成熟镶边台地的演化过程。其中,筇竹寺期为巨厚的烃源岩生成期;龙王庙期和洗象池期,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时期;龙王庙期及陡坡寺期发育的蒸发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
李皎何登发
关键词:古地理寒武纪四川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