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XZW006)
-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 相关作者:孙尚勇成明明张涛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论苏李诗文的形成机制与产生年代——兼及《汉书·苏武李陵传》的成篇问题被引量:1
- 2012年
- 结合敦煌遗书所见与苏武、李陵相关的写本文献,参考胡适、傅斯年等人的研究,大致可以确定,苏李诗与传世苏李书信文一样,最早都是依托于某一敷衍苏武、李陵故事的表演艺术节目。这些作品在流传过程中,脱离了苏李故事而得以写定,于是出现后来的苏李诗。唯其如此,传世苏李诗文在文本上表现出来的诸多疑问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通过对苏李书信文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推测,苏李诗和苏李书信文所依托的苏李故事产生于西汉末年。《汉书·苏武李陵传》的成篇当与此故事之流行相关。
- 孙尚勇
- 关键词:诗文汉书敦煌遗书
- 早期佛教与表演艺术
- 2011年
- 早期佛教与表演艺术的关系可以从教内和教外两个角度来加以考察。由于教内稳定的需要,早期佛教引入表演艺术用以调节僧尼在男女之情和娱乐艺术两方面的欲望。由于吸引世俗信众的需要,早期僧伽内部的诵经和面向在家信众的说法仪式中伎乐成分逐渐增加。由此揭开了佛教表演艺术发展的序幕。早期佛教表演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僧尼参与世俗化的伎乐表演的情形愈加习见;二、供养仪式音乐的戏剧因素逐步增强。以上事实,确立了佛教的通俗化趋向,这对佛教由部派阶段发展到大乘阶段可能存在重要影响,并且也规定了许多大乘经典的形成机制。
- 孙尚勇
- 关键词:早期佛教表演艺术戏剧
- 敦煌文学的程式化特征及其来源被引量:2
- 2009年
- 敦煌文学的程式化特征主要体现于歌辞作品当中,同时于一般诗歌和变文等诗体作品中也大量存在。程式的使用在中国汉魏六朝时期的本土诗歌中已经有所表露,但尚未表现为普遍特征,其作品一般篇幅不长,构成也较为简单,这些都与敦煌文学中的程式表现大相径庭。研究认为:敦煌文学作品与佛教的亲缘关系,敦煌写经中对中古汉译偈颂程式的充分反映,皆表明敦煌文学的程式化特征源于汉译偈颂。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层面来看,汉译佛经偈颂这一行为,使《诗经》时代的口头诗学传统在经历了中古文学数百年的断层之后,重新在作家书面文学领域获得了部分的继承和发扬,而敦煌俗文学则正是沟通二者的一个重要环节。
- 孙尚勇
- 关键词:汉魏六朝敦煌文学
- 经学章句与佛经科判及汉魏六朝文学理论被引量:3
- 2009年
-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和宗教学与文艺学理论,探讨经学章句与佛经科判及汉魏六朝文学理论的关系,得出结论:章句直接影响了汉魏六朝的文学理论,并且在解经体制上启发了科判,而成熟的科判则反过来在义解和术语两方面影响了六朝隋唐的经学义疏,章句和科判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
- 孙尚勇
- 北宋馆阁文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论略被引量:2
- 2007年
- 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宋代精英文人的群体生存状态及宋代馆阁制度对文人的深刻影响。结论认为:物质的困顿与精神的丰富,构成北宋馆阁文人生活对照鲜明的两个方面。虽然馆俸薄少,但这并不影响文人推崇馆职的热情,因为一经此职,遂践清途,跻身名流。馆阁的诱惑——蓬山藏室、育才之府、文人渊薮,使得文人士夫在学问、仕途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生活的压力也在宴赏赋咏、切磋论艺、交游往还、戏谑调笑、恩宠优渥中得到了某些淡化和消解。
- 成明明
- 关键词:馆阁文人北宋
- 论汉代鼓吹的类别及流变被引量:5
- 2011年
- 西汉有三种鼓吹乐:继承先秦传统的鼓吹,短箫铙歌和横吹。自西汉武帝至东汉明帝时期,横吹始终作为乘舆武乐来使用,直到东汉章帝建初以后,以之给赐边将军,横吹才获得了军乐的身份。正因为它从四品乐第三品"黄门鼓吹乐"加入到第四品"短箫铙歌乐"当中,这才使得短箫铙歌也获得了鼓吹的名号。"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所以内容驳杂,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原本曾分别隶属黄门鼓吹乐和短箫铙歌乐。就乐器组合来看,鼓吹最初指箫(长箫)与鼓合奏的乐奏形式。西汉武帝时,它兼指以胡角和横笛为主要乐器的横吹曲;东汉章帝时,它又兼指以箫(短箫)和铙为主要乐器的短箫铙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的"鸣笳以和箫声"的鼓吹曲,大约形成于和帝永元年间;这标志着汉代继承先秦传统的鼓吹与汉武帝时代新兴的短箫铙歌在东汉中后期逐渐走向融合。
- 孙尚勇
- 郭茂倩《乐府诗集》的编辑背景与刊刻及校理被引量:1
- 2010年
- 本文综合现有相关学术成果,探讨了《乐府诗集》的文化背景、刊刻版本、校勘整理等问题。本文认为,《乐府诗集》成书大概在郭茂倩居官浙江之时,是书编成之后付梓,寻遇靖康之变,遂延宕至绍兴初年告竣。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的目的是,通过总结汉代至唐代礼乐文化的发展,为当时的礼乐文化建设提供借鉴,时当王安石等人对源于先秦传统的"声依永"的诗乐结合模式大力维护,此举与此声息相通。《乐府诗集》设置近代曲辞这一门类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地反映诗乐结合模式在隋唐时期由"声依永"为主发展到"永依声"为主的音乐史实。以上两点表明,《乐府诗集》超越了普通的文学总集。充分认识《乐府诗集》区别于一般文学总集的独特性,对校勘整理这部书有重大意义。崇宁至绍兴初这三十余年时间内,赵宋朝廷雅乐创制改变了过去"皆先制乐章而后成谱"的传统,而采用曲子辞"先制谱后命词"的模式,《乐府诗集》近代曲辞门类的独立与此有关,郭茂倩在序解中未对"声依永"和"永依声"两种诗乐结合模式作雅俗等级的判定,大概也与此有关。
- 孙尚勇
- 关键词:《乐府诗集》校理
- 人文化育 经典常新——第二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07年
- 孙尚勇张涛
- 关键词:中国经学人文化
- 《巾舞》本事年代新考
- 2013年
- 《巾舞》舞蹈本事与项伯相关,它编创于西晋初期。此舞最早的歌辞《巾舞歌诗》的创作年代亦在西晋初期。
- 孙尚勇
- 关键词: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