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7A032600004)

作品数:18 被引量:181H指数:7
相关作者:申玉春吴灶和孙省利张瑜斌朱春华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海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对虾
  • 4篇养殖
  • 4篇凡纳滨对虾
  • 2篇营养
  • 2篇摄食
  • 2篇生态
  • 2篇饲料
  • 2篇珠母贝
  • 2篇马氏珠母贝
  • 2篇海域
  • 2篇
  • 1篇单级
  • 1篇氮磷
  • 1篇氮磷营养
  • 1篇氮磷营养盐
  • 1篇底泥
  • 1篇盐度
  • 1篇羊栖菜
  • 1篇氧化法
  • 1篇养殖废水

机构

  • 14篇广东海洋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8篇申玉春
  • 8篇吴灶和
  • 5篇孙省利
  • 4篇张瑜斌
  • 4篇朱春华
  • 3篇黄翔鹄
  • 3篇齐明
  • 2篇黄洪辉
  • 2篇杜晓东
  • 2篇栗志民
  • 2篇王安利
  • 2篇李再亮
  • 2篇谢群
  • 2篇廖绍安
  • 2篇张际标
  • 2篇谢恩义
  • 1篇陈作洲
  • 1篇刘莹
  • 1篇李纯厚
  • 1篇刘丽

传媒

  • 3篇渔业现代化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水产学报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现代渔业信息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水产科学
  • 1篇台湾海峡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南方水产

年份

  • 2篇2012
  • 4篇2011
  • 9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氨氮胁迫对马氏珠母贝免疫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氨氮胁迫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血细胞密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氨氮(1.25-40 mg/L)胁迫3 d后,马氏珠母贝血细胞密度随氨氮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当氨氮浓度超过5 mg/L时血细胞密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极显著(P〈0.01);2)血清SOD活性随实验氨氮浓度(1.25-40 mg/L)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在较低氨氮浓度(1.25-5 mg/L)时,SOD活性高于对照组,氨氮浓度超过10 mg/L时,SOD活性低于对照组,各实验组SOD活性与对照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当氨氮浓度为1.25-20 mg/L时,马氏珠母贝血清CAT活性随氨氮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除氨氮1.25 mg/L组外,其余各实验组血清CAT活性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P〈0.01),当氨氮浓度为30-40 mg/L时,血清CAT活性呈急剧下降趋势,且低于对照组(P〈0.01);4)马氏珠母贝血清LSZ活性随实验氨氮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氨氮浓度为10 mg/L以下时,血清LSZ活性高于对照组,当氨氮浓度为20 mg/L以上时,血清LSZ活性较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5)氨氮浓度为1.25-10 mg/L时,马氏珠母贝血清ACP活性随氨氮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1),当氨氮浓度超高20 mg/L时,马氏珠母贝血清ACP活性随氨氮浓度的增加急剧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1)。
栗志民申玉春王淑敏李嘉威
关键词:马氏珠母贝氨氮胁迫过氧化氢酶溶菌酶酸性磷酸酶
湛江特呈岛红树林区底泥TOC的释放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以湛江特呈岛红树林区为考察对象,通过底泥TOC向上覆海水释放的模拟对比实验,研究了红树林区底泥中TOC的释放规律和泥水比、温度、pH值三个环境因子对TOC释放的影响,同时对静态和动态体系底泥TOC的释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静态下,不同条件释放规律一致,上覆海水TOC的变化呈近似"W"的趋势;泥水比增大会使底泥向上覆海水的TOC释放量增加;温度对底泥TOC释放的影响较为复杂,上覆海水温度较高或较低都有利于底泥TOC的释放;碱性条件有利于沉积物中TOC的释放;海水的运动对沉积物TOC的释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李雪英骆敏聪孙省利
关键词:红树林底泥TOC
凡纳滨对虾不同生长阶段食物组成结构的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利用稳定同位素碳比率δ13C作为天然示踪物,对高位养殖池生态系统中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提供的能源物质对养殖凡纳滨对虾生长的贡献比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虾体的δ13C值受食物δ13C值的影响,由于其摄食饵料的δ13C值逐渐减小,虾体的δ13C值也逐渐降低,逐渐接近于最后人工饲料的δ13C值,试验虾体的δ13C值由养殖开始时的-19.52‰±0.09‰变为实验结束时的-21.74‰±0.17‰;对虾的食性在10d左右时发生转变,34d左右时人工饲料和浮游动物对虾体的能量贡献基本相同,养殖结束时对虾生长能量的97.29%±0.98%来源于人工饲料。
申玉春齐明朱春华吴灶和黄翔鹄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食物组成稳定同位素
羊栖菜对氮、磷的吸收速率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羊栖菜对不同浓度N、P及其不同形态的N的吸收速率。结果表明:不同N、P浓度下,羊栖菜吸收N、P的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羊栖菜对N、P的吸收速率随各处理组N、P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并在N、P分别为50μmol/L和5μmol/L时达到饱和吸收速率,其分别为1.369μmol/(g.h)和0.143μmol/(g.h)。不同N/P值对羊栖菜吸收N速率的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随着N/P值的增加,羊栖菜对N的吸收速率逐渐增加,在N/P为10 1处达到最大吸收速率,以后逐渐下降,在N为50μmol/L时,最大吸收速率为1.324μmol/(g.h),在N为10μmol/L时,最大吸收速率为0.385μmol/(g.h);N浓度不同、N/P值相同时,羊栖菜对N的吸收速率差异显著(P<0.05);不同N/P对羊栖菜吸收P的速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并且在N为50μmol/L时,N/P在5 1处出现峰值,为0.124μmol/(g.h)。同一N/P不同N浓度对羊栖菜吸收P的速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不同NO-3-N/NH+4-N值对羊栖菜吸收NO-3-N、NH+4-N以及总无机N的速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羊栖菜吸收总无机N速率的变化呈M趋势,在2 1和1 2处有2个峰值,分别为1.443μmol/(g.h)和1.423μmol/(g.h);羊栖菜对NO-3-N的吸收速率随NO-3-N/NH+4-N值的增大而增大,对NH+4-N的吸收速率随NO-3-N/NH+4-N值的增大而减小;在NO-3-N/NH+4-N为1 1时,羊栖菜对NH+4-N的吸收速率大于对NO-3-N的吸收速率。不同NO-3-N/NH4+-N值对羊栖菜吸收P的速率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
李再亮申玉春谢恩义吴灶和杜晓东
关键词:吸收速率羊栖菜
流沙湾海区异养菌和弧菌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对流沙湾海区异养菌、弧菌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优势菌群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平板稀释法对异养菌和弧菌数量进行了周年检测;对优势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并对代表性月份样品优势菌中的孤菌进行菌种鉴定。结果显示,流沙湾海区的异养菌和弧菌密度分别为8.8×10^3~9.60×10^5cfu/mL和1.0×10^3-2.45×10^4cfu/mL,其中异养菌数量高峰出现在6月,弧菌数量高峰出现在12月,异养菌、弧菌数量与水温变化的相关性不明显;流沙湾海区优势菌群中存在着溶藻弧菌等多种致病性弧菌。
丁燏申玉春吴灶和简纪常刘莹王威朱春华
关键词:异养菌弧菌优势菌群
单级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无机氮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在填料上人工接种微生物组成的浸没式生物接触氧化单级处理系统对养殖废水进行净化,效果良好。在试验水体体积与处理系统体积之比约为100∶1的情况下,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起始质量浓度分别为4.0 mg/L、1.76 mg/L、800 mg/L,COD质量浓度为16.33 mg/L的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发现处理系统中进行着强烈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处理30 h,氨氮质量浓度下降并一直保持在0.1 mg/L;亚硝酸盐氮浓度48 h内,前6 h从1.76 mg/L短暂上升到2.24 mg/L,然后持续下降,最低到0.22 mg/L;对硝酸盐氮的反硝化作用能力也很强,经48 h处理,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从800 mg/L下降到180 mg/L。根据对处理过程中的水质测定,浸没式生物接触氧化单级处理试验系统具有较强的生物脱氮能力。
廖绍安王安利黄洪辉郑桂丽韩舞鹰
关键词:海水养殖生物接触氧化
广东柘林湾养殖海域沉积物中汞的分布、累积及其生态风险被引量:4
2010年
柘林湾是广东省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湾之一,为了解养殖海域沉积物中汞的分布、累积及其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于2008年1月在柘林湾海域采集了5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和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对其中的总汞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含量分布、累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柘林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汞平均含量为0.0645μg·g-1,径流输入是其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柱状沉积物表层部分总汞含量相对较低,但不同采样区域柱样中总汞含量的垂直分布却有着显著的差异,网箱养殖区主要是由于汞近40年来来源变小导致沉积物表层部分中的总汞含量较底层低,而贝类养殖区则由于沉积后的再迁移作用使汞在氧化还原边界层富集累积;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此次调查的沉积物中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的评价表明,汞虽对底栖生物基本无负面效应,但其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达到了中等水平,尤其是养殖区2号站位28~36cm、4号站位20~32cm和48~56cm以及6号站位36~56cm柱样中的汞甚至达到了高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因此,养殖区次表层沉积物中较高含量的汞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汪飞黄小平张景平江志坚施震
关键词:生态风险沉积物
盐度和营养对凡纳滨对虾蜕壳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30
2012年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2.01±0.02)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投喂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实验周期30 d,研究了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蜕壳和生长的影响。实验采用5×3析因设计,盐度梯度设置为6、12、18、24、30五个水平,饲料蛋白水平梯度设置为30%、36%、42%三个水平。结果表明:(1)对虾蜕壳相对增重率呈现出随盐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趋势,以盐度为6时蜕壳相对增重率为最高。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实验对虾蜕壳相对增重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虾的特定生长率随盐度升高而上升,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特定生长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交互作用对特定生长率影响差异不显著。(2)实验对虾的蜕壳频率,在低盐度水平下随盐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盐度18时蜕壳频率达到最高,之后随盐度的升高蜕壳频率下降,差异不显著。各盐度水平下,以中等蛋白质水平饲料组(36%)对虾蜕壳频率较高。方差分析表明,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蜕壳频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交互作用对蜕壳频率影响差异不显著。(3)对虾蜕壳间期随盐度升高呈先延长后缩短的变化趋势。盐度对对虾蜕壳间期影响差异显著(P<0.05),饲料蛋白水平单因子以及它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对虾蜕壳间期影响不显著。
申玉春陈作洲刘丽李再亮吴灶和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盐度营养蜕壳
流沙湾海域水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以流沙湾2008年4个航次水质监测数据资料为依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9种监测指标,分别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模糊贴近度法进行海水水质评价比较与分析,得出流沙湾海域水质评价等级。研究结果表明,流沙湾海域冬夏季节的水环境质量差于春秋两季,其中夏季水质最差。将整年水质监测指标平均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流沙湾各站位均符合二类水质标准。以模糊贴近度法作为主要评价方法、以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辅助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更有利于流沙湾海域水质的整体分析。研究结果可作为流沙湾海域水产养殖规划和整治的参考依据,为将来合理开发利用流沙湾海域提供科学依据。
谢群张瑜斌孙省利
关键词:水质评价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摄食生理影响的室内模拟被引量:4
2012年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室内模拟研究了不同浓度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清滤率、摄食率、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清滤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总悬浮颗粒物由低浓度(12.6 mg/L)趋高浓度(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清滤率呈现峰值变化规律。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50 mg/L时的最大清滤率(1.12 L.个体-1.h-1)比较,悬浮颗粒物浓度为500 mg/L时,清滤率达最小值(0.17 L.个体-1.h-1)),其清滤率降幅达85%。这表明在高浓度悬浮颗粒物的水环境下,贝类受到环境胁迫,其生理和自身摄食机制受到限制,引起摄食减少和机体损伤。马氏珠母贝类的清滤率(CR)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CR=-0.701+1.627×TPM-0.463×TPM2+0.036×TPM3(R2=0.928)。(2)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摄食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马氏珠母贝的摄食率随着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50 mg/L时达最大值(38.28 mg/h),当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50 mg/L时,摄食率反而下降,在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为500 mg/L时,降为最小值(16.22 mg/h),摄食率降幅为58%。随着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加,马氏珠母贝摄食率受到的影响小于清滤率受到的影响。马氏珠母贝类的摄食率(IR)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IR=-46.631+70.957×TPM-18.385×TPM2+1.367×TPM3(R2=0.907)。(3)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吸收率影响极显著(P<0.01)。总悬浮颗粒物由低浓度(12.6 mg/L)趋高浓度(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总悬浮颗粒物12.6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最大(48.57%),而总悬浮颗粒物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最小(8.56%)。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AE)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AE=52.189+0.132×TPM-3.111×TPM2+0.316×TPM3(R2=0.976)。
栗志民申玉春余南涛林振敏
关键词:马氏珠母贝清滤率摄食率吸收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