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303)

作品数:11 被引量:487H指数:9
相关作者:谢高地甄霖曹淑艳陈操操鲁春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欧盟第六框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泾河流域
  • 4篇流域
  • 4篇河流域
  • 3篇生态
  • 2篇生态承载力
  • 2篇生态足迹
  • 2篇退耕
  • 2篇退耕还林
  • 2篇降雨
  • 1篇中国生态
  • 1篇生态补偿
  • 1篇生态赤字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影响
  • 1篇生态足迹模型
  • 1篇湿地
  • 1篇水文学
  • 1篇水文学过程
  • 1篇退耕还林(草...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21世纪...

作者

  • 9篇谢高地
  • 7篇甄霖
  • 3篇陈操操
  • 3篇曹淑艳
  • 2篇杨丽
  • 2篇鲁春霞
  • 1篇孙新章
  • 1篇成升魁
  • 1篇肖玉
  • 1篇郭广猛

传媒

  • 7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Chines...
  • 1篇Chines...

年份

  • 2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生态足迹模型被引量:78
2007年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生态足迹(EF)核算模型是目前国际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热点模型之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土地利用差异转化系数(某类土地利用的产量因子与其均衡因子的乘积)改进模型,以保证投入产出表的行、列组分加和操作的有效性。研究以货币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核算中国1997年的EF,分析表明:(1)1997年中国为EF净出口国,人均EF贸易逆差0.050 hm2,占生产包含足迹的3.4%;(2)最终使用的人均EF为1.435 hm2(能源足迹占45.1%),其中,2/3缘于居民消费,另1/3缘于资本形成;(3)第一、二、三产业包含的人均EF依次为0.499、0.721 hm2和0.183 hm2。其中,第一产业以直接占用生态空间为主,而第二、三产业以间接占用为主,如第二产业的隐藏性非能源足迹是其直接值的140余倍;(4)三大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最终产品消费的EF最小,人均0.183 hm2,而其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率最高,为0.898万元hm-2。实践表明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EF模型不仅承袭了EF基本模型的优点,而且结构性能好,能同时识别社会各生产和消费部门的生态压力及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转情况,并可有效避免足迹组分的重复计算。
曹淑艳谢高地
关键词:生态影响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Sectoral Energy Use in Beijing (1981-2005) Using the LMDI Method被引量:3
2008年
This paper aims to identify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changes of total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in Beij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1981-2005.Sectoral energy use was investigated when regional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d significantly.The changes of total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in Beijing are decomposed into production effects,structural effects and intensity effects using the additive version of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method.Aggregat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jor contributor of total effect was made by the production effect fol- lowed by the intensity effect,and the structural effect was rela- tively insignificant.The total and production effects were all posi- tive.In contrast,the structural effect and intensity effect were all negative.Sectoral decomposition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slow down the growth rate of total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TPEC) was to reduce the production of the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al sectors and improving industrial en- ergy intens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is period,Beijing's economy has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from an industrial to a service economy.However,the structures of sectoral energy use have not been changed yet,and energy demand should be in- creasing until the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al production to be reduced and energy intensity of the region reaches a peak.As sequence energy consumption data of sub-sectors are not available, only the fundamental three sectors are considered: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service.However,further decomposition into secon- dary and tertiary sectors is definitely needed for detailed investi- gations.
Liu ChunlanXie GaodiCai Bofeng
关键词:能源消耗能源管理经济结构
流域宏观尺度降雨-景观-径流变化的相互作用被引量:9
2007年
大流域宏观尺度上长时间序列的降雨变化、景观变化、径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是近年来研究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研究泾河流域降雨-景观-径流变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①泾河流域中上游主流域40多年来的降水具有微弱下降趋势,降雨倾向率为-4.9mm/10^-11.3mm/10年;泾河流域马莲河分流域,年降雨量表现为不变或微弱下降;②泾河流域1986年~2000年15年之间,景观结构变化不大,一直以草地景观和耕地景观为主。草地景观和农耕地景观二者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85%以上,林地景观始终占流域总面积的10%左右,其他景观类型一直占流域总面积的5%左右。在宏观景观格局的变化中,泾河流域中上游主流域,农耕地景观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而泾河流域马莲河分流域农耕地景观所占比例维持稳定;③泾河流域中上游主流域年径流量逐年较大幅度地减少,下降速度达到每10年减少1.78m3/s。在泾河流域马莲河分流域,年径流和径流模数在过去30年中基本维持稳定,整个泾河流域年径流量逐年下降;④相应年份内对应的径流和降雨相关性极为显著(P<0.01)。在泾河主流域中上游地区降水每减少10mm,径流可能相应减少70×108m3,在马莲河分流域地区每减少10mm,径流可能减少110×108m3。在泾河流域,若维持景观结构的稳定,则径流的变化趋势会与降雨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景观结构的微弱变化会改变径流对降雨响应的变化幅度。在景观组成中,耕地景观比例的增加会显著减少径流。
谢高地甄霖陈操操杨丽
关键词:泾河流域景观变化径流变化相互作用
泾河流域降雨量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5
2007年
利用1961年~2004年泾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的气象站点的月降水资料,以降水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降雨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泾河流域降雨量年际问波动较大,每相隔10年降雨正负距平发生转化,上世纪90年代至今降雨处于新的减少期;40年间流域降雨量下降趋势不显著,减少幅度约为4.7mm/10年;但流域上中下游季节性降雨趋势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秋季降雨减少而冬季降雨增多,秋季降雨减少可能是年降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流域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东亚季风加强北移,以及区域地形差异,地表差异等因素联系密切。分析结果还表明:1981年~2004年及1961年~1980年前后20多年里流域大部分地区降雨增减变化不大,降雨减少区位于流域西北和西南角固原、华亭、千阳一带,降雨增加区位于流域中下游农业高产区,以长武、咸阳为中心,有助于粮食增产。
陈操操谢高地甄霖
关键词:泾河流域降雨MANN-KENDALL检验
泾河上游固原地区的NDVI变化与降水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4
2007年
我国自2000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本文使用2000年与2004年250m分辨率的MODIS植被指数数据(NDVI),分析了泾河上游固原地区植被和降水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该区植被覆盖情况有较大好转,NDVI在0.2~0.4之间的地区减少了31%,而NDVI在0.4~0.6的地区增加了67%;同时该地区的降水利用效率也有所增加,从平均0.53增加到0.65。原州、彭阳和西吉3县NDVI与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别从0.27、0.58、0.50增加到0.83、0.92和0.95。研究认为这种增加主要是由于降水在年内分布与植被生长配合较好,而不是由于退耕还林政策所致。分析表明当生长季内降水小于450mm时,NDVI随降水增加而增加较慢,当降水大于450mm时.NDVI增加较快。生长季降水量小于450mm的地区以草地为主,大于450mm的地区以林地为主。所以生长季450mm降水可以看作是降水影响森林和草地一个临界点,在这一阈值之上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应以还林为主。在这一阈值之下以还草为主。
郭广猛谢高地甄霖
关键词:退耕还林NDVI降水
泾河流域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分析被引量:51
2007年
本文以泾河流域1∶10万比例尺下的景观类型图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选择了7个景观指数,并对其粒度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景观指数均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不同景观指数随粒度增加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根据各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关系,可以将上述7个景观指数分为四类。第一类指数随粒度的增加呈单调递减,具有比较明确的粒度效应关系,这类指数主要有平均形状指数和聚集度指数;第二类指数随粒度增加也呈下降趋势,但在下降的过程中出现了不明显的尺度转折点,这类指数主要有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第三类指数随粒度增加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尺度转折点,这类指数在本研究中只有最大斑块指数一种;第四类指数随着粒度增加,粒度效应关系比较复杂,粒度效应曲线近似于“n”型,并具有明显的尺度转折点,这类指数有斑块密度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结果还表明,对泾河流域1∶10万比例尺下的景观类型图进行景观指数计算的适宜粒度范围为30m^40m。
杨丽甄霖谢高地陈操操
关键词:泾河流域景观指数
泾河流域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与生态补偿趋向——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为例被引量:47
2007年
采用典型农户调查和地方政府访谈等方法,对泾河流域上游地区的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估。并基于退耕还林的效益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后续生态补偿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原州区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显著,其价值量平均为1674.1元/(hm^2·年),按2000年-2004年完成的退耕面积,总效益高达8408.2×10^4元,年,退耕使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控制。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对当地农牧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退耕促进了作物生产结构优化和基本农田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另一方面,草食性牧业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农民收入也比预计值偏低。从后续生态补偿的趋势看,延长补偿期限是大势所趋,但补偿标准可适当降低。在补偿方式上,应改为单一现金补偿,并通过流域补偿方式多源筹集资金,同时要加大对替代产业的扶持力度。
孙新章谢高地甄霖
关键词:泾河流域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消费和价值化被引量:160
2008年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经济学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尽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化的研究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消费-价值化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基础。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和生态服务研究积累的理论成果,试图构建一个生态服务生产-消费-价值化的理论分析基础和方法框架,提出生态服务生产函数、生态服务成本函数可以被看成是生态服务生产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生态服务消费函数和生态服务效用函数可以被看成是生态服务消费的主要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生态服务效用价值理论、生态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理论、生态服务个人偏好与支付意愿理论可以被认为基本形成了生态服务价值化的理论基础和评估方法。
谢高地甄霖鲁春霞曹淑艳肖玉
生态赤字下非再生资源对生态空间的替代作用被引量:33
2006年
通过评估生态空间占用和生态承载力,发现我国的年人均生态赤字从1980年的0.275hm2增加到了2000年的0.548hm2,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态赤字区不断扩大,1980年,我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处于生态赤字区,2000年生态赤字区扩大到了26个省(市、自治区)。说明我国已长时间处于大范围生态透支状态。这让人们对于我们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感到担忧。生态赤字表征的是某个特定区域所有资源消耗所需要的生态空间面积与该区实际具有的生态空间面积之差,也就是说它是支持特定区域内一定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生存的生态空间短缺。生态空间基于可再生性的生物生产面积,我们目前所消耗的自然资源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此类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生态赤字中化石能源消耗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如果将这部分不可再生的资源也考虑在内并折算为我们可消费的生态空间,那么我们实际拥有的生态承载力就会明显扩大,非再生的自然资源基础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空间替代。
谢高地鲁春霞甄霖成升魁
关键词:生态赤字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表达生态承载力的生态足迹模型演变被引量:40
2007年
生态足迹是一种表达区域生态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其基本模型具有方法简单、综合、可比、结果表达生动等优点,但在预测性、结构性、用户适用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人们从不同方面对模型进行了补充与完善,推动了生态足迹研究由最初的单一时间尺度静态模型向多样化发展与演变.截止目前,主要生态足迹模型包括:时间序列足迹模型、投入产出法足迹模型、综合评价法足迹模型、土地干扰度足迹模型、生命周期法足迹模型(或组分法足迹模型).这些模型不同程度地改进了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承载力表达指标的性能,但生态足迹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曹淑艳谢高地
关键词:生态足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