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11B01)

作品数:95 被引量:652H指数:15
相关作者:张连阳孙士锦谭浩李阳张茂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7篇创伤
  • 19篇救治
  • 14篇腹腔
  • 13篇外科
  • 12篇手术
  • 11篇多发伤
  • 11篇腹部
  • 9篇伤患者
  • 9篇创伤后
  • 8篇脓毒
  • 8篇创伤救治
  • 7篇诊治
  • 7篇脓毒症
  • 7篇骨折
  • 7篇腹部创伤
  • 7篇腹腔间隙综合...
  • 6篇腹壁
  • 5篇蛋白
  • 5篇休克
  • 5篇创伤患者

机构

  • 78篇第三军医大学...
  • 8篇浙江大学医学...
  • 5篇重庆市急救医...
  • 4篇中华医学会
  • 3篇丽水市人民医...
  • 3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重庆大学
  • 2篇解放军324...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天津医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重庆医药高等...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创伤烧伤与复...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64篇张连阳
  • 14篇孙士锦
  • 12篇谭浩
  • 11篇李阳
  • 8篇郭庆山
  • 8篇张茂
  • 7篇蒋建新
  • 6篇张晔
  • 6篇李英才
  • 5篇王韬
  • 5篇沈岳
  • 5篇张岫竹
  • 5篇陈辉
  • 5篇都定元
  • 5篇何海燕
  • 4篇赵玉峰
  • 4篇杨越涛
  • 4篇曾登芬
  • 4篇周健
  • 4篇宗兆文

传媒

  • 25篇创伤外科杂志
  • 18篇中华创伤杂志
  • 6篇解放军医药杂...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4篇临床误诊误治
  • 4篇中华灾害救援...
  • 3篇中国普外基础...
  • 3篇中华消化外科...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疝和腹壁...
  • 2篇灾害医学与救...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重庆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交通医学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年份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7
  • 22篇2016
  • 24篇2015
  • 17篇2014
  • 19篇2013
  • 2篇2012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脂多糖通过TLR4-Src信号介导微囊胞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和增加血管通透性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诱导微囊胞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的可能机制。方法: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株CRL-2922,当其生长至融合状态时分为正常对照组(不予再处理)、LPS处理组(采用10μg/ml LPS分别与CRL-2922再培养1h、2h、4h和6h)、LPS+抑制剂组包括Toll样受体4(TLR4)抑制剂CLI-095和Src抑制剂SU6566[在LPS培养细胞时分别加入CLI-095(5μg/ml)和SU6566(2μmol/L)再培养4h]。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Src蛋白表达、Cav1磷酸化和VE-Cad质膜蛋白表达,以及Cav1与VE-Cad共沉淀水平;采用培养小室半透膜培养细胞,并检测相关各组细胞荧光透过率,以反映血管通透性。结果:LPS处理不同时间组Src蛋白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处理4h组Cav1磷酸化增强(P<0.05)、VE-Cad质膜蛋白表达下调、Cav1与VE-Cad共沉淀水平升高(P<0.05),单层细胞荧光透光率增加(P<0.05);TLR4抑制剂和Src抑制剂可显著降低LPS增高的Src蛋白高表达和Cav1高度磷酸化(P<0.05),上调VE-Cad质膜蛋白表达(P<0.05),下调Cav1与VE-Cad共沉淀水平(P<0.05),改善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P<0.05)。结论:LPS可能通过TLR4-Src信号途径诱导微囊胞吞VE-Cad和增加血管通透性。
张晔张连阳谭浩李阳孙士锦
关键词:脂多糖血管通透性
严重多发伤伴致死性三联征成功复苏一例被引量:2
2014年
2014年1月8日我院收治1例严重多发伤伴心肺复苏术后、致死性三联征及MODS的患者,经过1个月的治疗,各脏器功能恢复.现报告如下. 1 病历资料 致伤机制及涪陵中心医院救治共1.7d详细经过见唐中建文.2014年1月8日1:00直接转入我院ICU:体温37.8℃,心率129次/min,血压以去甲肾上腺素1μg·kg^-1·min^-1维持在114/62 mmHg(1 mmHg =0.133 kPa),呼吸机辅助呼吸,SPO20.96,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28分.
陈玺周健沈岳赵玉峰张连阳卢海滨张鹏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三联征呼吸机辅助呼吸去甲肾上腺素MODS
严重多发伤伴致死性三联征清创修复成功一例被引量:2
2014年
2014年1月8日我院收治1例严重多发伤伴心肺复苏术后、致死性三联征及MODS的患者,历经1个月获成功救治.现报告如下. 1 病历资料 致伤机制、涪陵中心医院及我院ICU复苏等详细经过见唐中建、陈玺文.2014年1月8日1:00直接转入我院ICU.18:00伤口渗血严重,在一站式杂交手术室行左髂总动脉及右阴部动脉栓塞+创面填塞(图1);之后在床旁加强填塞,渗血明显减少.
赵玉峰沈岳郭庆山程晓斌韩玉卓李英才张晔谭浩熊坤林江军张连阳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三联征清创伤口渗血MODS
腹腔高压症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腹腔高压症是腹腔内压持续或反复病理性升高并>12 mmHg的病理状态,不仅可以引起腹腔脏器的变化,而且会损害心、肺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在危重患者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阐明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影像表现、具体病理表现、分子水平变化和引起这些变化的具体机制,可进一步提高合并有颅脑损伤患者的治愈率。
张宏光刘冬张连阳
关键词:腹腔内压颅内压中枢神经系统
一例严重多发伤伴致死性三联征患者的护理被引量:3
2014年
我科2014年1月成功救治1例由外院转入的严重多发伤伴致死性三联征及MODS的患者.现将该患者在ICU期间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历资料 致伤机制及涪陵中心医院救治共1.7d详细经过见唐中建、陈玺、赵玉峰文.患者于1月8日转入我院ICU.患者在我科治疗期间,先后进行包括左大腿残端清创及腹部探查横结肠造口、经皮气管切开、左毁损睾丸切除、左股骨头摘除、创面植皮术等14次手术.
杨文群周健何海燕曾登芬姚娟肖喜娥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护理经验三联征经皮气管切开ICU期间
改良双侧腹直肌推徙术治疗巨大计划性腹疝被引量:10
2013年
严重创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需行腹腔扩容术。腹腔扩容术后部分患者不能行一期确定性关闭腹壁筋膜层,只能施行腹壁创面植皮术,从而形成计划性腹疝。随着时间延长,计划性腹疝的疝环进行性扩大,成为巨大腹壁切口疝。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对1例巨大计划性腹疝患者施行改良双侧腹直肌推徙术,成功进行了确定性腹壁重建。实践证明该术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孙士锦张连阳
关键词:腹壁外科手术
腹部创伤护理被引量:4
2015年
腹部创伤位于创伤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医护人员通过伤情初次评估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通过腹部检查、伤情监测明确患者损伤的部位、严重程度以及病情变化。妥善固定伤者脊柱和腹部刺入物,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有效镇痛、正确留置导尿、及时胃肠减压、积极防治低体温和感染、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等是腹部创伤护理的主要内容。
何海燕张方征曾登芬
关键词:腹部创伤护理
腹部创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8
2014年
腹部创伤患者救治中如何降低漏诊率和阴性探查率仍然是临床难题.本文基于血流动力学和致伤机制提出诊断与治疗流程,进一步阐述该流程中涉及的体格检查、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AST)、CT检查和诊断性腹腔灌洗(DPL)等腹部创伤伤情评估技术,钝性伤和穿透伤手术指征等紧急救治策略,以及腹腔镜下和剖腹时的探查技术.
张连阳
关键词:腹部创伤
从一例交通事故伤导致医患纠纷谈多发伤诊疗中的常见问题被引量:6
2013年
多发伤诊治中临床漏诊常见,确定性处理延后,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时有所见。本文回顾分析1例导致医疗纠纷的交通事故致多发伤的死亡患者诊治经过,阐述多发伤院前和院内诊治中应遵循的策略和技术。遵循循证医学证据,改进多发伤伤情评估和救治措施,是提高多发伤救治的时效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张连阳
关键词:多发伤
I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被引量:27
2015年
目的探讨I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l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治疗的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42例,其中股骨感染13例,胫骨感染29例。30例行病灶清除+骨折断端加压+干骺端延长治疗,12例行病灶清除+骨搬移技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15.0±4.5)个月]。其中38例手术感染得到I期控制,4例再次行1~3次清创术,最终感染均得到控制。30例行骨折断端加压一干骺端延长患者中,26例骨折I期愈合,另4例骨不连,再次行自体骨移植术后骨折愈合。12例采用骨搬移技术治疗患者,Ⅱ期行骨折断端清理和自体骨移植后骨折愈合。截骨延长长度为2.5—11.0cm,平均4.5cm。延长停止和骨折愈合后,患肢长度较对侧短缩〈2.5cm36例,2.5~3.0cm4例,3.0~4.5cnl2例。术后针道感染8例,经切开引流或更换外固定针治愈,无继发骨感染发生。3例出现外固定针松动,随后给予更换外固定针治疗。结论Ilizarov骨延长和骨搬移技术在治疗下肢长骨创伤后慢性骨髓炎中有其优越性,但术后需要积极的康复治疗,预防关节功能障碍、针道感染、外固定针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
赵玉峰刘华渝任永川郭庆山宗兆文陈辉唐颖沈岳张连阳
关键词:骨髓炎伊利扎罗夫技术骨搬移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