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30023004)
- 作品数:17 被引量:42H指数:4
- 相关作者:宋存先杨菁金旭冷希岗王海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血管内微弹簧圈用于基因运载体系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血管内微弹簧圈应用于基因运载体系的研究。方法将抗腺病毒单克隆抗体用共价键结合于白金微弹簧圈的胶原涂层表面,从而将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A d-G FP)固定在弹簧圈上。细胞培养试验观察弹簧圈上或其附近的大鼠动脉平滑肌细胞(A10)的转染。Ad-G FP修饰的弹簧圈植入动物模型的颈总动脉(CCA)中。7d后,取出弹簧圈,用于免疫组化和GFP表达,聚合酶链反应评价病毒的分布。结果细胞培养试验显示大量的GFP活性细胞集中在弹簧圈的表面,证明了局部定位基因运载效果。携带A d-G FP的弹簧圈植入动脉瘤动物模型的CCA中,免疫组化和荧光显微镜显示:7d后取出的弹簧圈表面附着大量G FP活性细胞,血管腔内机化血栓中有(13.3±2.0)%的细胞表达了G FP。PCR显示,肺、肝和肾中无Ad-GFP分布。结论微弹簧圈可作为介入性脑血管内局部定位基因运载的平台,用于栓塞术与基因治疗相结合治疗动脉瘤。
- 梅林孙洪范唐丽娜杨菁常津宋存先
- 关键词:动脉瘤栓塞术微弹簧圈
- 生长因子缓释制剂在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 2006年
- 利用缓释系统包载生长因子,既能保护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又可以使其缓慢释放。从载体材料与生长因子的简单混合到生长因子缓释微球系统,生长因子缓释技术不断更新并得到广泛应用。就生物可降解生长因子缓释制剂在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谷海刚宋存先
- 介入性心血管内药物和基因纳米控释体系
- 2005年
- 通过介入导管将药物和基因载运到血管内病灶部位,并在血管组织中长期释放。以生物可降解聚合物PLGA为基材,采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包载药物和基因的纳米粒子,对纳米粒子进行了表面修饰提高血管吸收性;用载反义MCP-1基因的纳米粒子转染平滑肌细胞,对平滑肌细胞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用兔髂总动脉和颈总动脉血管损伤模型进行灌注实验。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均具有缓慢释放作用,凝胶电泳实验证明基因的结构未遭破坏。说明纳米粒子是非常理想的血管内导向定位药物和基因控释的载体。
- 宋存先杨菁孙洪范冷希岗朱文玲曾勇管珩李拥军
- 关键词:药物控释血管再狭窄基因治疗
- 十二烷基化壳聚糖基因支架血管内基因转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评估新型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质粒DNA支架向局部动脉血管内转运基因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十二烷基化壳聚糖同质粒DNA按文献制备纳米粒并进行表征。将纳米粒涂布于金属支架表面同时进行电镜观察。分别将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质粒DNA支架进行细胞转染(pEGFP-C1)和兔颈动脉在体转染实验(pGL3-control),观察细胞转染效果。结果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质粒DNA纳米粒为球形,稳定,平均粒径126nm,Zeta电位(+28±3)mV。该纳米粒涂布于支架表面,电镜下呈片状不规则粒子。细胞转染实验显示,支架表面细胞及支架邻近细胞大量转染,远离支架细胞未见转染。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支架植入部位荧光素酶高表达,同时有2只动物肝脏标本有微量表达,其他部位未见表达。结论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质粒DNA支架是一种新型有效的血管内基因转运体系,可能对诸如再狭窄等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这一基因运载思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质粒DNA的转运。
- 金旭朱敦皖张超唐丽娜王海柏金根姚康德宋存先
- 关键词:基因质粒壳聚糖
- 紫杉醇亚微球的制备及治疗小鼠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 <正>目的观察紫杉醇亚微球对小鼠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可生物降解材料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PCL)为原料,采用溶剂替代法制备载紫杉醇亚微球,并对亚微球的粒径、形态、紫杉醇含量、体外释放等进行了测定...
- 杨菁鲍滨党丽捷宋存先
- 文献传递
- 冠状动脉支架固定化抗体携带基因和靶向基因投递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 通过化学和免疫学双重偶联,构建支架结合基因的血管内基因转运体系,评价其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采用双官能偶联剂N-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基)丙酸酯将特异性抗腺病毒六位体(Fab)2'片段以化学键结合在胶原涂层的支架上,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作为报告基因载体,通过免疫作用连接在结合了(Fab)2'的支架上,分别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验证其效果.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支架胶原涂层的表面有大量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转染的细胞浸润生长,与支架接触的培养皿表面生长的细胞转染率高达92.8%±2.5%,而未与支架直接接触的周边细胞几乎没有被转染.转染率与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的反应用量在107~1010病毒粒子范围内呈直线关系,有明显的量效对应性.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实验中,回收的支架上和与支架接触的血管组织内有广泛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血管组织中总的转染率占细胞总数的5.9%±1.1%,转染细胞主要集中在新生内膜(>17%)和中膜(>7%),外膜几乎没有转染.远隔器官(肺、肝、肾)和下游冠状动脉样本未见绿色荧光蛋白DNA表达.结论 通过化学偶联的方法在支架上固定抗腺病毒特异性抗体结合腺病毒的基因转运体系可局部靶向、高效地进行血管内介入性基因转运.
- 金旭宋存先Robert J LevyBruce D KlugherzSuzanne De Felice
-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学基因治疗再狭窄腺病毒
- 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输送和药物控释体系的应用前景被引量:5
- 2006年
- 纳米粒子作为药物和基因的载体显现出极大的潜力并被广泛研究。纳米粒子的超微小体积可使药物输送智能化,例如靶向定位地将药物投递到病灶局部或专一性地作用于靶细胞。纳米粒子的载体材料可屏蔽药物不良气味、维持药物长期缓慢释放、延长药物半衰期和减小毒副作用等。本文将从纳米药物输送、控释制剂的制备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 杨菁宋存先
- 关键词:药物载体基因载体
- 血管支架固定化抗体携带和靶向投递基因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将基因通过化学偶联和特异性免疫结合在血管支架上,评价基因递送、局部转染及预防再狭窄的效果。方法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通过化学偶联和特异性免疫结合在血管支架上进行细胞转染实验,评价其基因转染效率;以人肝脏来源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为治疗基因,将携带治疗基因的蛋白涂层支架植入猪冠状动脉进行动物在体实验研究,评价其进行局部转染的效果。结果细胞转染实验发现,实验组支架胶原涂层的表面有大量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的细胞浸润生长,与支架接触的培养皿表面生长的细胞转染效率约为21.8%,明显高于单纯物理吸附携带基因的支架,而未与支架直接接触的周边细胞几乎没有被转染。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实验中,支架植入28天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表明支架段血管内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表达,肺、肝、肾等远离组织内没有该基因的表达。结论通过化学和免疫双重偶联将基因固定在血管支架上的新型基因递送体系具有局部靶向和高效基因转运的特征,猪冠状动脉实验初步验证通过该方法携带治疗基因进行局部转染、靶向投递基因的有效性。
- 张琳华张超宋存先金旭罗彤罗鹏高润霖
- 关键词:生物工程学血管支架再狭窄
- 偶联单克隆抗体的聚氨酯膜在基因定位递送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研究偶联单克隆抗体胶原涂覆的聚氨酯膜在基因定位递送中的应用。方法将抗腺病毒纤突的单克隆F(ab)’2抗体通过巯基反应共价键偶联到胶原涂覆的聚氨酯膜上,再通过抗体-抗原特异性反应携带病毒基因载体,得到局部定位的基因运载体系。用报告基因进行平滑肌细胞(A10细胞)的体外转染实验和模拟生理条件的稳定性实验。结果体外细胞转染实验显示,该方法携带的载基因病毒在A10细胞中实现了高效、高度定位的基因表达。模仿生理条件的体外稳定性实验表明,通过抗体结合在PU膜上的载基因病毒可缓慢持续地释放出来,有效地转染A10细胞达20d左右。结论这种经抗病毒抗体连接固定于胶原涂覆聚氨酯膜的病毒能很好地局部定位递送基因,可望用于临床基因治疗。
- 张琳华宋存先王满燕杨菁唐丽娜
- 关键词:聚氨酯膜基因载体
- 基因工程人工瓣膜用于基因治疗的动物实验研究
- <正>目的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发展迅速,显示出巨大潜力。然而,目前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方案大部分是病毒载体悬浮液注入血管内腔,结果只有局部微量的基因表达,而在周边却有大量的基因扩散。笔者利用功能化聚氨酯构建了人工瓣膜模型,...
- 宋存先鲍军波张琳华杨菁张超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