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438)

作品数:8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李云庆武胜昔王亚云周亮刘翔宇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脊髓
  • 3篇受体亚型
  • 2篇神经节
  • 2篇周围神经
  • 2篇小鼠
  • 2篇背根
  • 2篇背根神经节
  • 2篇MRNAS
  • 2篇病理
  • 1篇阳性
  • 1篇阳性神经元
  • 1篇色胺
  • 1篇伤害性
  • 1篇伤害性感受
  • 1篇神经病
  • 1篇神经病理
  • 1篇神经病理性
  • 1篇神经损伤
  • 1篇神经痛
  • 1篇神经系

机构

  • 8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8篇武胜昔
  • 8篇李云庆
  • 6篇王亚云
  • 5篇周亮
  • 4篇刘翔宇
  • 3篇黄静
  • 3篇王文
  • 1篇董静静
  • 1篇周静
  • 1篇李辉
  • 1篇陈晶
  • 1篇冯枫

传媒

  • 4篇神经解剖学杂...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解剖学报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5-HT_(2,4,5)受体亚型mRNAs在大鼠不同节段脊髓背、腹角的表达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观察 5 HT2 、5 HT4和 5 HT5受体亚型mR NAs在大鼠脊髓不同节段的背角和腹角的表达 .方法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技术 .结果 :5 HT2A受体亚型mRNA在颈、胸、腰段脊髓的腹角 (VH)有强表达 ,高于相应节段的背角 (DH) ;5 HT2C受体亚型mRNA在颈、胸、腰、骶段脊髓的DH和VH均有较强的表达 ,但在DH的表达水平要高于VH ;5 HT4受体亚型mRNA在各节段脊髓DH和VH中的表达水平呈由颈髓到骶髓逐渐增高的趋势 ,而且在VH表达较强 ,在DH则较低 ;5 HT5A在脊髓的表达较弱 ,在各节段的表达水平基本一致 ,DH和VH之间没有差异 .在脊髓内没有检测到 5 HT2B和 5 HT5B受体亚型 .结论 :上述 5 HT受体亚型在脊髓具有不同的表达特点 。
周静李辉刘翔宇王亚云李云庆武胜昔
关键词:伤害性感受脊髓
揭示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为研究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能够模拟神经病理性痛的临床特点的实验动物模型显得尤为重要。综述了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nerveinjury,SNI)所致神经病理性痛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10/2004-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neuropathologicpain,nerveinjury”,再利用检索词spared““nerveinjury”进行检索,文章语言限定为English。同时手工或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10/2004-10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神经病理性痛、周围神经损伤”。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与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病理性痛密切相关的研究。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动物,包括坐骨神经的松散结扎/慢性挤压、部分坐骨神经紧密结扎、腰L5~6脊神经根切断术和SNI等研究内容。重点选取与SNI研究相关的文献。排除标准:综述性论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5篇相关文献,其中与SNI直接相关的文献8篇,间接相关的文献25篇,排除重复的12篇,共21篇用于资料的综述。资料综合:对选取的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及综合。综合的结果显示,SNI模型的手术易于操作可重复性好,术后动物的行为表现能够模拟部分神经病理性痛的特点且持续时间长,不同镇痛药物对SN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痛行为反应作用不同?
陈晶周亮王亚云王文李云庆武胜昔
关键词:神经痛坐骨神经
5-HT_(1A)受体亚型mRNA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大鼠脊髓和背根节中的表达变化(英文)被引量:5
2004年
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 (SNI)模型是一种新型神经病理痛模型。本实验用 SD雄性大鼠 ,分支结扎并切断左侧坐骨神经干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保留腓肠神经分支 ,右侧仅暴露坐骨神经。术后 1、2、3、4、7、14、2 1和 2 8d,用 RT-PCR的方法对 5 -HT1 A受体 m RNA在腰髓的背角和背根神经节 (DRG)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5 -HT1 A受体 m RNA在损伤侧腰髓背角内的表达水平于 1d后开始升高 ,7d时达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其表达水平在对侧脊髓背角内没有明显变化。在损伤侧 DRG内 ,5 -HT1 A受体 m RNA的表达水平于 1d后开始增高 ,4d时达高峰 ,随后开始下降 ,但仍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 ;而损伤对侧 DRG内的 5 -HT1 A受体 m RNA的表达没有变化。上述结果提示 5 -HT1 A受体亚型可能在脊髓及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了解 5 -HT1 A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武胜昔周亮王亚云王文刘翔宇李云庆
关键词:5-羟色胺1A受体背根神经节MRNA
5-HT2-7受体亚型mRNAs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的表达变化被引量:7
2005年
本研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观察了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所致神经病理性痛条件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5-HT2~7受体亚型mRNAs的时程表达变化.用RT-PCR方法在正常大鼠DRG中检测到5-HT2A、5-HT3、5-HT4、5-HT5A和5-HT7受体亚型mRNAs的表达,但未检测到5-HT2B、5-HT2c、5-HT5B和5-HT6受体亚型mRNAs.SNI能诱导5-HT2A、5-HT3、5-HT4和5-HT7受体亚型mRNAs在损伤侧DRG的表达上调.其中,5-HT2A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在术后3 d时开始升高,持续增加至28 d;5-HT3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在术后4 d时明显增加,14 d时达到高峰;5-HT4受体亚型mRNA于术后3 d的表达明显增加,21 d时达到高峰;5-HT7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在术后1 d时即显著升高,一直维持高水平的表达至28 d.未检测到5-HT5A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变化.在SNI对侧的DRG,各受体亚型mRNAs的表达未出现明显变化.部分5-HT受体亚型在SNI模型DRG的表达具有不同的时程变化特点,提示它们在SNI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痛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周亮武胜昔王亚云王文刘翔宇黄静李云庆
关键词:受体亚型DRG背根神经节
Kv3.1和Kv3.2钾离子通道蛋白在大鼠神经系统的分布
2004年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Kv3.1和Kv3.2钾离子通道蛋白在大鼠神经系统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两种蛋白在神经系统内具有区域性的分布特点。Kv3.1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大脑皮层、海马锥体细胞层、纹状体、丘脑网状核、下丘脑、腹侧耳蜗核、桥核等脑区;Kv3.2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大脑皮层深层、海马始层、Calleja岛、外侧丘系腹侧核、背侧耳蜗核、小脑皮层Purkinje细胞层、前庭核等处。Kv3.1和Kv3.2阳性胞体在某些脑区如大脑皮层、海马、耳蜗核、外侧丘系核等处呈现"互补"性的分布特点。另外,在一些脑区还观察到了Kv3.1和Kv3.2免疫阳性纤维和终末。:Kv3.1和Kv3.2在神经系统内广泛的分布,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多种生理功能。
周亮黄静李云庆武胜昔
关键词:神经系统耳蜗核脑区钾离子通道前庭核阳性神经元
周围神经损伤性病理痛模型的研究与进展被引量:11
2004年
疼痛研究的广泛开展使得痛模型的选择和建立备受关注。周围神经损伤性痛模型因其能够模拟许多临床神经病理性痛的症状,在疼痛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种类型的神经损伤性痛模型相继建立,主要有坐骨神经轴切断模型、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模型、坐骨神经部分损伤模型、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外周神经冰冻损伤模型、背根节慢性压迫模型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模型等。文章从模型的建立方法,动物痛行为表现及其优缺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董静静武胜昔周亮王亚云李云庆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病理生理学
初级传入纤维在发育阶段小鼠腰髓背角内生长特点的研究(英文)被引量:4
2004年
本研究通过将亲脂性羰花青染料 Di I置入胚胎 12 d(E12 )到生后 3 d(P3 )小鼠背根神经节内进行追踪的方法 ,观察了初级传入纤维在小鼠腰段脊髓背角内生长过程和终止的形态特点。结果显示 ,初级传入纤维在 E13时生长至脊髓后索 ,在此停留 2d,到 E15时开始进入脊髓灰质。 E16和 E17时 ,生长至脊髓灰质内的初级传入纤维的数量增加并向腹角延伸。有相当数量的初级传入纤维进入脊髓背角深层。至 E18,背角深层的传入纤维的密度进一步增加 ,分支的状态变得更为复杂。一些分支延伸到背角浅层。在出生后 ,初级传入纤维在脊髓背角的分布特点无明显变化 ,但是在背角前层的纤维数量进一步增多。另外 ,还观察到初级传入纤维发出侧支向对侧脊髓背角的投射。这种向对侧生长的纤维侧支开始于 E16,来源于同侧背角内侧部的传入纤维。至E18和出生时 ,向对侧背角生长的侧支的来源部位增加到两个。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小鼠脊髓背角内初级传入纤维的板层分布模式形成于胚胎发育的晚期和出生后的早期 ,此后初级传入纤维在背角内进行进一步的精细调整 ,达到与成年时一致的状态。
武胜昔王亚云陈新安李云庆
关键词:脊髓背角小鼠
本体觉传入纤维在小鼠脊髓内的发育变化(英文)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本体觉传入纤维在小鼠脊髓内投射和终止的发育变化。方法采用小牛白蛋白(PV)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异标记本体觉传入纤维,用免疫荧光单标记和双标记方法观察本体觉传入纤维在脊髓内的生长模式以及与运动神经元的关系。染色后的切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PV样免疫阳性(LI)本体觉纤维最早于胚胎(E)14 d出现在后索,E15时进入脊髓灰质。E16时,已有较多的PV_LI纤维到达中间带灰质和前角(VH)。此后,随着发育阶段的增长,脊髓VH内PV_LI本体觉纤维和终末的数量和密度逐渐增加,并在生后早期P0_P7达到最高水平。P14后,上述本体觉纤维和终末的数量逐渐减少。本体觉传入纤维的终末在E17时开始与脊髓VH运动神经元形成密切的接触。结论本体觉传入纤维在脊髓内的定位模式形成于小鼠胚胎后期和生后早期,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脊髓反射运动环路的发育特点提供了依据。
黄静冯枫刘翔宇李云庆武胜昔
关键词:躯体感觉脊髓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小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