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2167)

作品数:4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何向辉朱理玮孙龙昊赖朝辉赵娜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树突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抗原
  • 2篇基因
  • 2篇T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抗原
  • 1篇毒性
  • 1篇遗传学
  • 1篇遗传学改变
  • 1篇易位
  • 1篇杀伤
  • 1篇杀伤作用
  • 1篇受体
  • 1篇特异性T细胞
  • 1篇体外

机构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何向辉
  • 3篇朱理玮
  • 2篇孙龙昊
  • 1篇姜雪明
  • 1篇章志翔
  • 1篇章由贤
  • 1篇刘彤
  • 1篇赵娜
  • 1篇王义增
  • 1篇赖朝辉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内分泌外...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肿瘤特异性T细胞受体转基因T细胞免疫治疗
2014年
过继性T细胞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其对于癌灶具有靶向性,单次输注后稳定持续表达使其较单抗类药物更具优越性.T细胞受体(TCR)可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中常见的胞内突变蛋白抗原,使杀伤作用严格限定于肿瘤细胞.恶性肿瘤能通过各种方法来逃避免疫监视,因此很多具有创造性的基因修饰策略被引用于转基因T细胞的研究以促进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杀伤.现对这些策略及其临床实践作一综述.
孙龙昊何向辉刘彤朱理玮
关键词:细胞免疫治疗T细胞受体肿瘤特异性转基因杀伤作用蛋白抗原
体外诱导甲胎蛋白抗原表位肽特异性T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体外诱导甲胎蛋白(AFP)156-166特异性T细胞,检测其对AFP+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能力。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及PCR-SSP法从20例健康志愿者中筛选基因型HLA-A0201阳性者,每例取外周血50ml获取单核细胞,细胞因子贴壁黏附培养收获树突状细胞(DC)。将DC负载HIA.A0201表位态AFP158-166后按1:10比例与新鲜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增殖,噻唑蓝法检测其对HepG2、负载和未负载AFP158-166的T2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成熟DC表面抗原CD83、CD80和CD86阳性率分别为(81.3±2.4)%、(92.8±1.4)%和(70.5±1.9)%。诱导的T细胞在效靶比40:1时对HepG2、负载和未负载AFP158-166的眈细胞杀伤率分别为(61.1±3.4)%、(70.6±2.4)%和(16.3±2.7)%。结论人外周血体外诱导的AFP158-166特异性T细胞可杀伤AFP+HepG2和负载AFP158-166的T2细胞。
孙龙昊章由贤何向辉章志翔朱理玮
关键词:甲胎蛋白树突状细胞T细胞
甲状腺癌的相关分子改变
2015年
随着研究的深入,甲状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逐渐阐明。甲状腺癌相关的分子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扩增、基因易位、MicroRNA异常表达,及表观遗传学改变。这些改变致细胞内多种信号通路异常活化。以甲状腺癌分子改变为基础的基因诊断已作为细胞学和病理诊断的辅助工具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分子改变为靶点的生物靶向药物也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主要总结滤泡上皮来源的甲状腺癌相关的分子改变及意义。
何向辉姜训圳王义增
关键词:相关分子甲状腺癌遗传学改变基因扩增基因易位
白细胞介素-15及树突状细胞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5(IL-15)和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免疫表型及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C57BL/6小鼠脾脏单核细胞,利用干扰素-γ(IFN-γ)、IL-2和CD3抗体刺激诱导CIK细胞,采集小鼠骨髓单核细胞,诱导产生DC.在CIK诱导过程中分别予以IL-15、DC或两者共同刺激,获得CIK、IL-15-CIK、DC-CIK、DC/IL-15-CIK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FCM)鉴定各组CIK细胞中CD3+ CD8+和CD3+ NK1.1+表达,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其对肝癌Hepal-6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体外刺激前C57BL/6小鼠脾脏单核细胞中CD3+ CD8+和CD3+ NK1.1+阳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2.3±2.1)%和(1.1±0.5)%.体外培养14d后,CIK、IL-15-CIK、DC-CIK和DC/IL-15-CIK组的CD3+ CD8+细胞比例分别为(18.8±2.4)%、(22.1±2.0)%、(28.2±2.6)%和(34.7±2.3)%;CD3+ NK1.1+细胞比例分别为(17.1±2.6)%、(18.9±3.4)%、(22.5.±1.5)%和(25.9±1.8)%.其中DC处理组和IL-15联合DC处理组与单纯CIK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2.5∶1.0~ 20.0∶1.0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和DC/IL-15-CI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对照组(P<0.01),在效靶比为20.0∶1.0时,DC-CIK和DC/IL-15-CIK细胞对Hepa1-6肝癌细胞杀伤率分别为(54.9±3.1)%和(58.8±4.3)%.结论 IL-15和骨髓源性DC均可增加CIK细胞中CD3+ CD8+和CD3+ NK1.1+阳性细胞比例,且两者具有明显的叠加效应.DC刺激增加CIK细胞抗肿瘤细胞的活性,IL-15作用下DC-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进一步增强.
姜雪明赖朝辉赵娜何向辉朱理玮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5树突状细胞细胞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