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501)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4
相关作者:刘新峰刘德志王昭君徐格林孙文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颅内
  • 2篇病变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综合
  • 1篇代谢综合征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化
  • 1篇血管反应
  • 1篇血管反应性
  • 1篇血管化
  • 1篇血管障碍
  • 1篇抑制剂

机构

  • 3篇南京军区南京...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常州市第一人...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刘德志
  • 3篇刘新峰
  • 3篇王昭君
  • 3篇徐格林
  • 2篇孙文
  • 1篇林颖
  • 1篇穆燕芳
  • 1篇周露露
  • 1篇段作伟
  • 1篇朱幼玲
  • 1篇刘朝来
  • 1篇张晓浩
  • 1篇李芸
  • 1篇杨恋
  • 1篇朱双根
  • 1篇刘文华
  • 1篇黄治飞
  • 1篇史兆荣
  • 1篇张婷婷
  • 1篇练学淦

传媒

  • 2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预防椎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既往研究提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后再狭窄,尚无研究探讨其在椎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探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对椎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单中心临床试验研究方法,选取自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适合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并利用区组随机分组方法分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组及对照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组连续接受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术前2d及术后3d)抗凝治疗,对照组不进行抗凝治疗,2组其余药物治疗相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组患者抗凝期间监测凝血功能。临床随访时间点分别为术后1、3、6、9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在术后6-9个月住院进行。主要终点事件为支架内再狭窄,所有数据均录入南京卒中注册系统。结果研究期间共有57例患者入组研究(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组27例、对照组30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组目标血管重建率在数值上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us13.3%,P=0.356)。术后复查,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us30.0%,P=0.031)。围手术期间和随访9个月2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其中包括再狭窄率(7.4%us30.0%,P=0.031)、目标位置重建(3.7%us13.3%,P=0.356)、死亡(0粥3.3%,P〉0.999)、复发率中或TIA(0us6.7%,P=0.492)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7%us0,P=0.474)。结论在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中,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不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可有效预防椎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史兆荣刘德志周露露张晓浩侯华娟王昭君林颖徐格林
关键词:再狭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丁苯酞改善重度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重度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符合指南规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药物,丁苯酞组加用丁苯酞(20mg,3次/d)。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采用经颅多普勒和CO2吸人激发试验评价患者CVR,并在治疗后3个月复查。结果81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失访11例(13.6%),最终有70例纳入分析,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各35例。患者平均年龄(55.2±9.0)岁,男性47例,女性23例,血管狭窄程度为72%~99%,平均79.4%±9.5%。治疗3个月后,丁苯酞组CVR显著改善(P=0.007),而对照组改善不显著(P=0.330)。服药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缺血性卒中事件,丁苯酞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可改善重度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的CVR。
李敏孙文练学淦刘朝来刘新峰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脑血管障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被引量:2
2013年
近年来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修复并改善神经功能。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主要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治疗缺血性卒中有着潜在的广阔前景。文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特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杨恋王昭君徐格林
关键词:骨髓移植干细胞神经发生新生血管化生理性神经元可塑性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因素及与脑白质病变的关联研究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 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脑白质病变(WMH)的联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发病,且在发病4.5~24.0 h内收治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任一时刻复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2分或2分以上.另外,所有患者入院后完成头颅磁共振检查,探讨不同位置WMH分级与END的联系.结果 共入组患者223例,其中70例(31.4%)在入院72 h内发生END.多因素分析提示入院收缩压(OR=1.02,95% CI1.00~ 1.04,P=0.049),基线NIHSS评分(OR=1.32,95% CI 1.15 ~ 1.52,P<0.01)以及入院血糖(OR=1.14,95% CI 1.01 ~1.29,P=0.034)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以Fazekas 0级为参照,侧脑室旁WMH 1级、2级、3级与END均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联系.半卵圆中心WMH 1级、2级、3级同样与END无有统计学意义的联系.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动脉系统供血区病灶的亚组分析中,WMH侧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分级与END均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联系.结论 在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中,基线NIHSS评分及入院收缩压、入院血糖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不同区域的WMH分级在患者总体及不同年龄、性别、动脉供血区的亚组患者中与END均无联系.但本文为单中心研究,样本代表性可能不足.
王昭君李芸肖露露段作伟马楠孙文刘德志刘新峰
关键词:脑梗死脑白质病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代谢综合征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支病变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支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连续住院患者139例,借助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CT血管成像和(或)全脑血管造影明确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采用ATPm修订版的MS诊断标准,明确两组MS的发生率;分析影响多支病变的危险因素,并探讨MS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支病变的相关性。结果13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发现210支颅内动脉病变,其中59例(42.4%)有2支或以上病变。所有患者MS发生率为70.5%,其中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分别为56.3%和89.8%(P〈0.001)。颅内病变支数随着MS组分个数增加而递增(P〈0.001)。另外,分析MS组分后发现仅高血糖与多支病变关系密切(P=0.002)。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MS与颅内动脉多支病变有关(P=0.006)。结论MS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支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积极干预MS或许可以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支病变的发生。
朱双根朱幼玲黄治飞翟登月张婷婷周群穆燕芳刘德志刘文华徐格林刘新峰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颅内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