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0815007-2-5)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华钢金秋蒙怡林彦妮黄惠琳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斑马
  • 9篇斑马鱼
  • 6篇斑马鱼胚胎
  • 5篇两面针
  • 5篇氯化两面针碱
  • 5篇面针
  • 4篇毒性
  • 3篇秋水仙碱
  • 3篇SOD
  • 2篇鳃组织
  • 2篇三磷酸
  • 2篇三磷酸腺苷酶
  • 2篇胚胎
  • 2篇腺苷
  • 2篇磷酸
  • 2篇磷酸腺苷
  • 1篇毒性试验
  • 1篇心脏
  • 1篇心脏毒性
  • 1篇心脏影响

机构

  • 9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刘华钢
  • 7篇蒙怡
  • 7篇金秋
  • 3篇林彦妮
  • 2篇王稼农
  • 2篇黄惠琳
  • 2篇黄仁彬
  • 2篇蒋伟哲
  • 2篇黄健
  • 1篇苏丽娜
  • 1篇李林茂
  • 1篇梁瑜
  • 1篇韦武警
  • 1篇林燕妮

传媒

  • 2篇毒理学杂志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华西药学杂志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广西科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秋水仙碱对斑马鱼肝脏和鳃组织中SOD及Na^+-K^+-ATPase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将斑马鱼(Brachyclanio rerio)暴露于秋水仙碱5个浓度组(0mg·mL-1、10.00mg·mL-1、14.12mg·mL-1、19.95mg·mL-1、28.18mg·mL-1、39.80mg·mL-1)中进行96h急性毒性试验,计算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再设置秋水仙碱3个浓度(0.67mg·mL-1、1.70mg·mL-1、4.26mg·mL-1)将斑马鱼进行21d慢性毒性实验,每7天测定肝脏和鳃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N+-K+-三磷酸腺苷酶(Na+-K+-ATPase)活性。结果表明,秋水仙碱对斑马鱼的LC50为16.90mg·mL-1,随着秋水仙碱浓度增大和染毒时间延长,斑马鱼鳃中SOD和Na+-K+-ATPase活性均显著受到抑制,肝脏中SOD活性增加,Na+-K+-ATPase活性总体呈现抑制趋势。斑马鱼肝脏和鳃中的SOD及Na+-K+-ATPase对秋水仙碱敏感,可以作为观测指标用于评价秋水仙碱的毒性。
王稼农黄健黄仁彬蒋伟哲刘华钢
关键词:斑马鱼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对斑马鱼肝脏和鳃组织SOD和Na^+-K^+-ATPase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对斑马鱼肝脏和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Na+-K+-ATPase活性的影响,为以斑马鱼的酶类作为观测指标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将斑马鱼暴露于秋水仙碱5个浓度组中进行96 h急性毒性试验,计算其半数致死浓度(LC50)。此外,设置3个浓度(0.67,1.70,4.26 mg.L-1),进行21 d慢性毒性试验,期间每7 d测定斑马鱼的肝脏和鳃中的SOD和Na+-K+-ATPase活性。结果:秋水仙碱对斑马鱼的LC50为16.90 mg.L-1。随秋水仙碱浓度增大和染毒时间延长,斑马鱼鳃中SOD和Na+-K+-ATPase活性均显著受到抑制;肝脏SOD活性增加,Na+-K+-AT-Pase活性总体呈现抑制趋势。结论:斑马鱼肝脏和鳃的SOD及Na+-K+-ATPase对毒物敏感,可作为观测指标用于评价药物的毒性。
王稼农黄健黄仁彬蒋伟哲刘华钢
关键词:斑马鱼秋水仙碱超氧化物歧化酶
氯化两面针碱对斑马鱼胚胎SOD和MDA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氯化两面针碱对斑马鱼胚胎中的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方法用正常发育后6 h(6 hpf)的胚胎进行不同浓度(0.5、1、2和3 mg/L)的氯化两面针碱药物处理72 h。药物处理完毕后,测定胚胎72 h的SOD活力及MDA含量。结果 SOD在0.5 mg/L组中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SOD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MDA含量在1、2和3 mg/L实验组中,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0.5 mg/L组中,MDA含量与对照组接近。结论不同浓度的氯化两方针碱对斑马鱼机体中的SOD活力及MDA含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对胚胎产生保护或损伤作用。
黄惠琳刘华钢蒙怡金秋李林茂
关键词:斑马鱼氯化两面针碱丙二醛
斑马鱼胚胎试验比较4种抗肿瘤药物的毒性被引量:3
2012年
背景:目前斑马鱼胚胎毒性试验在国内已广泛应用于环境、农业和生态学领域,但其在药物毒性筛选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目的:运用斑马鱼胚胎试验比较4种常用抗肿瘤药物注射剂的毒性强弱,评估斑马鱼胚胎试验用于药物毒性筛选的效果。方法:挑选6hpf时发育正常的受精卵进行药物暴露。环磷酰胺、盐酸阿糖胞苷、氟尿嘧啶、硫酸长春新碱4种待测药物分别设置7个实验组,包括:5个药物浓度组,空白对照组(Holt Buffer溶液),助溶剂对照组(含0.5%二甲基亚砜的Holt Buffer溶液)。于72hpf观察斑马鱼胚胎的发育变化,并统计各实验组斑马鱼胚胎的死亡数、孵化数、畸形数以及各种发育缺陷,并据此求取在72hpf时,斑马鱼胚胎畸形率、死亡率、各药物毒力方程、相关系数和95%置信限及LD50、ED50和LD1/ED99。结果与结论:斑马鱼胚胎试验中,测得4种常见抗肿瘤药物注射剂LD50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环磷酰胺>盐酸阿糖胞苷>氟尿嘧啶>硫酸长春新碱。ED50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环磷酰胺>盐酸阿糖胞苷>氟尿嘧啶>硫酸长春新碱。LD1/ED99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硫酸长春新碱>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盐酸阿糖胞苷。结果表明,斑马鱼胚胎试验方法可适用于快速有效测试多种药物的毒性及评价药物安全性,达到高通量筛选药物的目的。
蒙怡金秋林燕妮刘华钢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畸形率斑马鱼盐酸阿糖胞苷硫酸长春新碱
氯化两面针碱和羟基喜树碱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氯化两面针碱和羟基喜树碱对斑马鱼发育的影响。方法:氯化两面针碱(NC)分成5.00,3.15,2.00,1.58,1.12 mg.L-1等5个含药剂量组,各组的DMSO终浓度为0.01%,并设含0.01%DMSO的孵化液组及对照组(纯孵化液组)。羟基喜树碱(HCPT)分为16.00,10.00,6.50,4.00,2.50 mg.L-1 5个含药剂量组,各组的DMSO终浓度为0.01%。并设对照组(纯孵化液组)及含0.01%DMSO的孵化液组。在显微镜下将正常发育6 h(6 hpf)和48 h(48 hpf)的斑马鱼胚胎,随机分入以上各组中,每个实验组20颗胚胎。观察药物处理至72 hpf时,胚胎的死亡和畸形情况。结果:氯化两面针碱的6 hpf实验组中,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66 mg.L-1,半数致畸效应浓度(EC50)为1.33 mg.L-1;48 hpf实验组中,LC50为2.51 mg.L-1,EC50为2.02 mg.L-1。羟基喜树碱的6 hpf实验组中,LC50为4.21 mg.L-1,EC50为3.29 mg.L-1;48 hpf实验组中,LC50为7.70 mg.L-1,EC50为6.18 mg.L-1。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和畸形率随着氯化两面针碱和羟基喜树碱药物浓度的降低和给药时间的推迟而显著降低(P<0.01)。结论:6 hpf胚胎对氯化两面针碱和羟基喜树碱的药物敏感性均大于48 hpf;氯化两面针碱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大于羟基喜树碱。
黄惠琳刘华钢蒙怡金秋
关键词:氯化两面针碱羟基喜树碱斑马鱼胚胎毒性
氯化两面针碱对斑马鱼胚胎心脏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氯化两面针碱对斑马鱼心脏的影响。方法用发育正常的受精后48 h(48 hpf)的斑马鱼胚胎作为实验模型,用浓度为5.00 mg/L、3.15 mg/L、2.00 mg/L、1.58 mg/L、1.12 mg/L的氯化两面针碱处理上述胚胎,分别于受精后60 h和72 h时观察胚胎心脏的形态及心率的变化。结果各给药组在受精后60 h和72 h时均出现胚胎心脏中毒现象。5.00 mg/L、3.15 mg/L实验组中,胚胎主要表现为心脏跳动停止、心脏区域出血,2.00 mg/L、1.58 mg/L、1.12 mg/L实验组的胚胎则主要表现为心脏发育畸形。心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心率下降不明显。结论氯化两面针碱对斑马鱼胚胎有心脏毒性。
黄惠琳刘华钢蒙怡苏丽娜金秋
关键词:氯化两面针碱心脏毒性斑马鱼胚胎
氯化两面针碱对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氯化两面针碱对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前期实验基础上设计4个药物浓度组(8.19、10.24、12.80、16.00 mg·L-1),含等量助溶剂DMSO为空白对照组,通过NBT/BCIP血管染色法观察氯化两面针碱对72 hpf斑马鱼胚胎肠下静脉血管发育的影响;半定量RT-PCR法检测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氯化两面针碱剂量依赖性抑制斑马鱼胚胎肠下静脉血管生成,下调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VEGFR-2和FGF2的表达。结论氯化两面针碱可以抑制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可能机制与影响VEGF、VEGFR-2和FGF2的表达有关。
金秋刘华钢蒙怡林彦妮
关键词:氯化两面针碱斑马鱼胚胎血管生成VEGFFGF2
秋水仙碱对斑马鱼幼鱼SOD、Na^+-K^+-ATPase、MDA、GSH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在预实验基础上,确定受精后3 d斑马鱼幼鱼药物暴露72 h最大不致死浓度(MNLC),将斑马鱼幼鱼随机分为五组,给药浓度分别为2/10MNLC、5/10MNLC、MNLC、LC10,以Holt Buffer为空白对照组,药物作用72 h后,测定幼鱼体内SOD、Na+-K+-ATPase的活性和GSH、MDA的含量。秋水仙碱对受精后6 d斑马鱼幼鱼的MNLC为20.6063μg·mL-1,LC50为34.7536μg·mL-1。随秋水仙碱浓度的增大,斑马鱼幼鱼的SOD和Na+-K+-ATPase的活性均降低;MDA含量随浓度增大而升高;GSH的含量随浓度的增大,含量降低。秋水仙碱对幼鱼产生毒性作用。
林彦妮刘华钢蒙怡金秋
关键词:秋水仙碱
氯化两面针碱对斑马鱼胚胎毒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采用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方法研究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 Chloride,NC)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方法将4 hpf发育正常的胚胎分别置于一系列含有不同浓度NC的胚胎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测定不同发育时间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畸形率、死亡率、LD50和ED50。结果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斑马鱼胚胎的死亡率、畸形率增加;随胚胎在含有药物的培养液中培养时间的增加,死亡率、畸形率增加。结论 NC的浓度与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NC作用时间长短与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亦存在明显的相关效应。
蒙怡刘华钢梁瑜韦武警金秋林彦妮
关键词:斑马鱼氯化两面针碱胚胎毒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