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WW025)

作品数:18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陈红薇吴迪陈琛陈惠良陈琛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检察官学院华北电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莎剧
  • 4篇戏剧
  • 3篇莎士比亚
  • 3篇斯托帕德
  • 2篇对立
  • 2篇叙事
  • 2篇英国戏剧
  • 2篇社会根源
  • 2篇思潮
  • 2篇屠杀
  • 2篇品特
  • 2篇理论思潮
  • 2篇阶级
  • 2篇阶级对立
  • 2篇愤怒
  • 2篇暴力
  • 2篇《愤怒的回顾...
  • 2篇大屠杀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机构

  • 13篇北京科技大学
  • 4篇国家检察官学...
  • 4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2篇陈红薇
  • 4篇陈惠良
  • 4篇陈琛
  • 4篇吴迪
  • 2篇陈琛
  • 1篇龚蓉

传媒

  • 2篇外国文学
  • 2篇戏剧(中央戏...
  • 2篇外国文学研究
  • 2篇外语教学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出版广角
  • 1篇解放军外国语...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江西科技师范...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必然的愤怒,绝望的心声——《愤怒的回顾》中吉米式愤怒的社会探源被引量:3
2014年
约翰·奥斯本《愤怒的回顾》是英国剧坛上的一颗"炸弹",开创了二战后英国戏剧创作的新领域,掀起了英国戏剧史上的"第一次浪潮"。奥斯本笔下的吉米·波特成为"愤怒的青年"的典型代表,吉米式的"愤怒"反映了战后一代年青人的共同心声。本文拟从社会根源、阶级对立和存在主义思潮影响三个层面,揭示其愤怒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陈琛陈惠良
关键词:社会根源阶级对立必然性
流散灵魂的归宿——非裔加拿大剧作家贾奈特·西尔斯作品研究
2016年
贾奈特·西尔斯是加拿大当代著名非裔女剧作家,《非洲独奏》《哈莱姆二重奏》和《寻找上帝的黑女孩历险记》是她最重要的三部代表作。在这三部作品中,西尔斯传递了她对黑人族裔的生存状态与前途命运的深沉之思。通过对黑人内部和白人外部双重压力的审视,剧作家表达了建构杂糅文化身份的思想意图,以期帮助流散黑人走出精神困境。
陈琛陈红薇
关键词:西尔斯杂糅
《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中“影响的焦虑”——从戏剧到电影
2012年
在当代英国戏剧研究中,对剧作家影视作品和改编作品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一个新的领域。作为当代最优秀的英国剧作家之一,汤姆.斯托帕德的影视剧《罗斯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尤其值得关注,该电影是由其本人从成名作改编和执导而成的。从1967年的戏剧到1991年的影视剧,原剧中原本模糊的主题——斯托帕德面对莎士比亚这位文学圣人所怀有的"影响的焦虑"——在这部后现代影片中得以彻底的凸显。
陈红薇
关键词:英国戏剧莎士比亚戏剧
《尘归尘》中的大屠杀历史记忆隐喻被引量:3
2015年
品特1996年的收笔大作《尘归尘》蕴含着深刻的大屠杀历史记忆隐喻。通过对大屠杀受害者犹太民族、大屠杀种族灭绝暴行、大屠杀目击者传记互文下的历史记忆以及大屠杀历史修正主义的诸多隐喻,《尘归尘》艺术地再现了后现代语境下历史、回忆与话语交叉渗透、众声喧哗的大屠杀历史记忆现状。《尘归尘》不仅影射了大屠杀这一人类种族历史上的残酷浩劫,更通过呈现话语游戏、话语权力与循环重复的意象等艺术手法呈现了后大屠杀时代历史记忆的模糊性、话语性和创伤性,展现了品特戏剧在艺术与真实两维度之间精湛的驾驭能力。
吴迪陈红薇
关键词:大屠杀历史记忆隐喻
通往完美社会的暴力——邦德戏剧暴力主题深层探源
2013年
爱德华·邦德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最受争议的剧作家。他戏剧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暴力的描写,血淋淋的暴力场面让观众嘘声一片,触目惊心。文章从新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作者特定的人格底蕴和独特的社会秩序观入手,对邦德戏剧创作中的"暴力"主题进行深层探源,发现邦德的创作意图不是为了描写暴力,而是意在通过暴力引发人们的思考,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来构建完美社会。
陈琛陈惠良
《哈莱姆二重奏》的“呼与和”布鲁斯叙事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哈莱姆二重奏》是非裔加拿大女剧作家丹尼尔·西尔丝的经典代表作。在本剧中,作者巧妙地借用了布鲁斯音乐中"呼与和"的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叙事技巧,将白人与黑人以及黑人内部复杂矛盾的种族关系和性别关系布局在该剧的叙事结构中。一方面探讨了黑人内部在种族、文化身份认同上的矛盾与困惑,传递了剧作家对黑人族裔前途命运的深沉之思;另一方面也拷问了当代社会黑人族裔遭受的种族及性别创伤,以独特的现实主义情怀解构了加拿大宣称的"多元文化"。通过"呼与和"演绎与变奏的叙事形式,西尔丝实现了从"黑人她者"的视角对莎士比亚《奥赛罗》的后殖民再写,开拓了基于非洲文化的创作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自我书写。
陈琛陈红薇
《尘归尘》:暴力的戏剧呈现与观众多重意象的体验——主题·叙事·戏剧性
2014年
在品特后期代表剧作《尘归尘》中,暴力主题的模糊性与复杂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品特一方面通过象征性的戏剧对白叠加了宏观与微观的暴力指涉,另一方面通过戏剧叙事进程中的多重叙事视角、矛盾话语与剧情前后关联性增加了暴力的模糊性。文章结合叙事学家詹姆斯·费伦的叙事进程与叙事判断的理论以及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分析《尘归尘》中暴力戏剧呈现的模糊性与复杂性带给观众的叙事判断与体验,从而揭示《尘归尘》中的戏剧性魅力。
陈红薇吴迪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暴力戏剧性观众
汤姆·斯托帕德与莎士比亚的对话——《多戈的〈哈姆雷特〉》和《卡胡的〈麦克白〉》对莎剧的“重写”和“再构”被引量:6
2012年
自上个世纪60年代末,随着后现代和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出现,莎士比亚及其经典成为众多英国剧作家"后现代式"创作的殿堂。作为"再写"莎剧的大家,英国著名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把莎剧经典作为自由穿行的创作"田野",将莎剧文本与现实事件进行狂欢式的互文和拼贴,使两者彼此"嬉戏",从而构建出一个特有的意义生成的创作语境。
陈红薇
关键词:语言游戏
“再写”:战后英国戏剧中的莎士比亚被引量:1
2012年
在上个世纪后现代文化语境下,莎士比亚在战后英国戏剧中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再写"文学的出现:一方面,透过"再写",莎士比亚作为"大写"作者的身份被消解,其"圣经"般的文本成为众多互文溪流中的一脉;但另一方面,"再写"也是一种"活者与亡者"之间的对话,是莎剧在20世纪语境中一种独特的诗学存在,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文本修正和衍生。
陈红薇
关键词:莎士比亚颠覆
约翰·奥斯本《愤怒的回顾》中“吉米式愤怒”社会探源被引量:2
2013年
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开创了二战后英国戏剧创作的新领域,体现了剧作家奥斯本揭露社会问题、探寻真理的现实主义精神。剧中主人公吉米·波特成为"愤怒的青年"的典型代表,"吉米式愤怒"受到社会现实、阶级对立和存在主义思潮影响,反映了战后一代青年人的共同心声,其愤怒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陈琛陈惠良
关键词:《愤怒的回顾》社会根源阶级对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