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825603)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刘俊明张北辰杨升高方涵先胡红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电离层
  • 2篇极区
  • 2篇极区电离层
  • 2篇CIR
  • 2篇CME
  • 1篇对流电场
  • 1篇釉质
  • 1篇猿类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太阳活动
  • 1篇通量
  • 1篇频高图
  • 1篇中新世
  • 1篇重联
  • 1篇相互作用
  • 1篇禄丰古猿
  • 1篇南极中山站
  • 1篇蝴蝶
  • 1篇交界面
  • 1篇古猿

机构

  • 4篇中国极地研究...
  • 3篇解放军理工大...
  • 3篇山东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西安电子科技...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广西民族博物...
  • 1篇云南省文物考...

作者

  • 4篇张北辰
  • 3篇杨升高
  • 3篇刘俊明
  • 2篇方涵先
  • 2篇胡红桥
  • 2篇张清和
  • 1篇刘建军
  • 1篇郭立新
  • 1篇袁憧憬
  • 1篇李崇银
  • 1篇刘瑞源
  • 1篇王伟
  • 1篇宗秋刚
  • 1篇王永福
  • 1篇苏振鹏
  • 1篇潘雷
  • 1篇徐盛
  • 1篇武业文
  • 1篇黄德宏
  • 1篇周小珂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极地研究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数值模拟日侧磁场重联对极盖等离子体云块形成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极盖等离子体云块是极区空间天气重要现象之一,其形成过程是当前重要研究课题.观测表明,日侧磁场重联对应的极区电离层高速流可能对舌状等离子体(TOI)形成"切割"作用,最终形成极盖等离子体云块.伴随磁场重联,同时存在极光粒子沉降,会引起F层等离子体密度的增大,阻碍"切割"效应.本文利用耦合极区电离层模型,模拟研究电场和软电子沉降共同作用下F层等离子体密度的演化.结果表明,在局部电离层电场大于一定数值(80mV)的情况下,"切割"效应能有效发生.并详细分析了"切割"效应发生时等离子体各参量的演化过程,对"切割"效应的内在物理过程进行了探讨.
杨升高张北辰张清和方涵先刘俊明周霄林张建彬
关键词:磁重联对流电场
地球辐射带动态变化和辐射带粒子快速加速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SAMPEX卫星的观测,定量地研究了在CME和CIR磁暴期间1.5~6.0MeV"杀手"电子的通量分布的变化.发现外辐射带的内、外边界都可以被随着L壳指数衰减的函数很好地拟合出来.另外,本文根据这一指数衰减函数和由此得到的动态的外辐射带内、外边界改进了RBC指数的计算,并由此得到CME磁暴有可能比CIR磁暴产生更多的相对论电子.辐射带物理模型STEERB基于三维的Fokker-Planck方程实现,包含局地波粒相互作用、径向扩散和绝热输运等物理过程.由于数值格式的限制,以往的辐射带模型均没有引入局地波粒相互作用相关的交叉扩散项.STEERB模型的对比实验显示,交叉扩散项的忽略能够导致电子通量被高估5倍甚至几个数量级.这个结果说明,交叉扩散项对于辐射带电子通量的准确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辐射带物理模型常常采用固定的偶极磁场,忽略了背景磁场变化引起的绝热过程.STEERB模型则采用了时变的背景磁场,同时引入绝热和非绝热过程.对比实验结果显示,绝热输运过程能够显著地影响辐射带电子通量的演化.行星际激波与磁层的相互作用能够在内磁层激发的ULF波;激发的极性模的ULF波会造成"杀手"电子的快速加速过程.极向模和环向模ULF波对漂移-共振加速的作用在不同L值区域有所不同.环向模ULF波对能量电子的加速在L值较大的区域(外磁层)较为重要,而在L值较小的区域(内磁层),极向模ULF波则对能量电子的加速起主要作用.
宗秋刚袁憧憬王永福苏振鹏
关键词:辐射带ULF波
太阳活动对中山站F2层峰值电子浓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中山站1995—2006年的电离层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当地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对太阳活动变化的依赖性,研究发现在中山站NmF2月中值随修正太阳10.7厘米通量指数F10.7P增大而增大,其饱和或放大趋势不明显。除冬季12—16 UT、20—2 UT与夏季2—11 UT以外的绝大部分时刻,两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NmF2月中值随F10.7P变化斜率随季节、地方时而变化。在日变化中,NmF2随F10.7P变化斜率极大值出现在磁中午附近,明显大于其他时刻,在夜侧变化斜率整体较小,且在分季和冬季的夜侧以及夏季全天,其斜率随地方时变化不大。在年变化中,日侧斜率最大值出现在两分季,冬季次之,夏季最小;而夜侧斜率在夏半年(10月—3月)整体上要大于冬半年(4月—9月)。结合中山站位于极隙区纬度的特殊地理位置,分析了上述NmF2变化特征的可能原因。
徐盛张北辰刘瑞源郭立新刘俊明武业文胡红桥黄德宏
关键词:电离层
Dynamic variation and the fast acceleration of particles in Earth's radiation belt被引量:5
2013年
We have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d the radiation belt's dynamic variations of 1.5-6.0 MeV electrons during 54 CME (coronal mass ejection)-driven storms from 1993 to 2003 and 26 CIR (corotating interaction region)-driven recurrent storms in 1995 by utilizing case and statistical studie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SAMPEX satellite. It is found that the boundaries determined by fitting an exponential to the flux as a function of L shell obtained in this study agree with the observed outer and inner boundaries of the outer radiation belt. Furthermore, we have constructed the Radiation Belt Content (RBC) index by integrating the number density of electrons between those inner and outer boundaries. 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the maximum RBC index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to the pre-storm average RBC index, we conclude that CME-driven storms produce more relativistic electrons than CIR-driven storms in the entire outer radiation belt, although the relativistic electron fluxes during CIR-related storms a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during CME-related storms at geosynchronous orbit. The physical radiation belt model STEERB is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Fokker-Planck equation and includes the physical processes of local wave-particle interactions, radial diffusion, and adiabatic transport.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numerical schemes, formal radiation belt models do not include the cross diffusion term of local wave-particle interactions.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of STEERB have shown that the energetic electron fluxes can be overestimated by a factor of 5 or even several orders (depending on the pitch angle) if the cross diffusion term is ignored. This implies that the cross diffusion term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evaluation of radiation belt electron fluxes. Formal radiation belt models often adopt dipole magnetic field; the time varying Hilmer-Voigt geomagnetic field was adopted by the STEERB model, which self-consistently included the adiabatic transport process. The test simulations clearly indicate that the adiabatic
ZONG QiuGangYUAN ChongJingWANG YongFuSU ZhenPeng
禄丰古猿蝴蝶种下第四前臼齿釉质-齿质交界面的三维几何形态
2020年
禄丰古猿蝴蝶种 (Lufengpithecus hudienensis) 也称蝴蝶古猿,是重要的早期人科成员,化石产自云南元谋盆地竹棚-小河及雷老两个地点群,其年代为中新世晚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掘工作共获得幼年个体颅骨1具、残上颌骨10件、残下颌骨17件及1500多枚单个牙齿。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蝴蝶古猿牙齿内部结构及三维形态一直未有报道和对比研究。本文首次使用高精度CT配合三维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6枚产自小河地点的蝴蝶古猿下颌第四前臼齿的釉质-齿质交界面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对比,对比材料包括步氏巨猿、猩猩(化石)、大猩猩、黑猩猩及现代人。多变量分析显示,蝴蝶古猿釉质-齿质交界面几何形态接近于本文所涉及的大型猿类对比标本,但并没有表现出与某一特定类群的相似性;咬合面轮廓狭长,前凹尺寸明显小于后凹;整体形态介于齿质尖较高的大猩猩和齿质尖较低、釉质-齿质交界面形态扁平的巨猿、猩猩和黑猩猩之间。本文所观察到的类群之间的异同可能与趋同演化有关,也需要更多数据的进一步验证。将釉质-齿质交界面的三维几何形态和其他牙齿内部结构的信息(如釉质厚度及其三维分布规律等)综合,有助于进一步讨论蝴蝶古猿的分类学、系统发育和食性。
潘雷廖卫廖卫刘建辉王伟杨晓梅郝以鑫
南极中山站F-lacuna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F-lacuna是高纬极区电离层测高仪频高图上经常出现的一种F层回波描迹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直接影响电离层参数的标定,其表征的电离层物理过程尚未定论.利用南极中山站测高仪频高图数据,本文统计分析了Flacuna在不同太阳风速度水平下的发生频率,主要对2012年2月15日一次F2-lacuna观测实例的粒子沉降及电离层特性进行了分析.观测特征表明,F2-lacuna发生期间,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明显减小,昭和站SuperDARN高频雷达观测到的中山站上空电离层Bragg后向散射增强,但对应来自磁层的电子和离子沉降并不明显.这可能是由磁层亚暴引起的极区电离层电流体系扰动,触发电离层F-B不稳定性,产生沿场向排列的小尺度不规则体,其热效应导致F2层密度减小,F2-lacuna出现.
杨升高张北辰方涵先刘俊明刘建军李崇银胡红桥潘业森周小珂
关键词:极区电离层频高图
第15章 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研究
<正>l 5.1引言极区是地球开向太空的天然窗口,地球磁力线在极区垂直高度会聚并对太空开放,因而,来自太阳风的能量和粒子等能直接进入极区高层大气,且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类动力学过程可直接映射到极区电离层,使得极区电...
张清和张北辰杨升高王勇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