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SZD-EW-Z-002-001-2)
-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4
- 相关作者:曹雯梅刘松涛郑贝贝杨青华刘述忠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基于不同土壤质地棉花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20年
- 为了明确不同质地土壤对花铃期棉花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影响,采用池栽方式,以‘鲁研棉21’为材料,研究不同质地土壤(砂土、壤土、粘土)种植棉花在花铃期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花铃期棉花的生长发育,3种质地土壤的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呈低-高-低动态变化的单峰曲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发育最盛的盛花期和盛花期后11d。在土壤微生物数量方面,砂土整个花铃期3种微生物数量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壤土和粘土;而壤土中的微生物数量仅在初花后11d低于粘土,其他时段均高于粘土。酶活性方面,砂土整个花铃期3种酶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壤土和粘土;壤土在初花至花后22d时高于粘土,其余时段低于粘土,但差异均不显著。综上,棉花花铃期根际微生物活性受生长发育进程和土壤质地的双重影响。研究为棉花生产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 刘松涛田春丽曹雯梅郑贝贝李鹏程董合林
- 关键词:土壤质地棉花根际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 粗山羊草新型硬度等位基因的克隆及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小麦籽粒硬度是其最为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现已发现控制小麦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是Pina和Pinb。为了丰富籽粒硬度新型等位基因,根据已报道的小麦Pina和Pin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对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进行Pina和Pinb基因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共得到2个新型Pina等位基因和3个新型Pinb等位基因,核酸序列长度均为447bp,编码148个氨基酸残基,具有麦类作物PINA和PINB蛋白所特有的色氨酸结构域:WRWWKWWK和WPTKWWK。与已知的Pina和Pinb基因序列相比较,这些基因含有多个SNP变异位点,丰富了小麦籽粒硬度改良的遗传资源。
- 曹雯梅刘述忠张亚菲郑明辉
- 关键词:籽粒硬度粗山羊草等位基因基因克隆
- 小麦高产及超高产优化管理模式对源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被引量:8
- 2014年
- 为优化华北地区小麦高产及超高产管理模式,在大田条件下,以传统高产管理模式(G)及传统超高产管理模式(CG)为对照,研究了优化高产管理模式(YG)及优化超高产管理模式(YCG)对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碳代谢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管理模式对小麦生育后期源叶生理特性及产量有较大的调节作用,优化管理模式源叶叶绿素含量高且光合功能期长、碳代谢酶活性强;能降低非气孔限制使净光合速率下降的程度,使光合速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收获指数提高,YG比G籽粒产量增加8.3%,达显著水平,YCG产量低于CG,但差异不显著。研究提出了一种小麦省肥、节水、高产、高效统一的高产及超高产管理模式。
- 曹雯梅刘松涛赵威李莉王艳霞杨青华
- 关键词:小麦光合特性
- 不同土壤质地棉花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采用池栽方式,研究潮土3种不同质地土壤棉花花铃期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棉花-土壤质地-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受土壤质地和棉花生长发育二方面影响。相关分析显示,细菌、真菌是影响壤土中速效磷的主要微生物,磷酸酶是影响3种质地中速效磷、碱解氮及砂土中速效钾的主要酶。细菌、真菌、磷酸酶可作为评判棉花根际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 刘松涛田春丽曹雯梅
- 关键词:土壤质地棉花根际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 小麦高产及超高产优化管理模式对氮素吸收分配、土壤硝态氮累积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3年
- 为探讨实现小麦高产及超高产的优质高效安全管理体系,设计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传统管理高产(G)及超高产(CG)模式、小麦优化管理高产(YG)及超高产(YCG)模式下产量、氮素吸收、转运及土壤不同层次硝态氮累积动态。结果表明:优化管理模式能提高小麦开花成熟期对氮素的吸收,促进营养器官的氮素向籽粒转运;YG模式与YCG模式籽粒中氮素吸收量分别比G与CG模式明显增加8.9%、7.2%;对于产量而言,YG比G的籽粒产量明显提高8.3%,但是CG与YCG之间差异不显著;优化管理模式能显著降低硝态氮累积淋移程度,使硝态氮累积峰出现在相对较浅的30—60cm土层,且峰值较低,显著减少了土壤硝态氮累积淋洗损失。
- 曹雯梅刘松涛郑贝贝路凤银杨青华
- 关键词:小麦氮素吸收硝态氮累积
- STS标记鉴定河南历史主推小麦品种春化光周期基因及与品种冬春性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6年
- 为了解河南小麦栽培历史上主推小麦品种春化及光周期基因种类及分布特点,采用STS分子标记鉴定了河南小麦栽培历史上主推的43个品种的4种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Vrn-B3和1个光周期基因Ppd-D1位点的显隐性。结果表明:Vrn-A1、Vrn-B3基因位点均为隐性,Vrn-B1和Vrn-D1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为7.0%、51.1%,光周期显性基因Ppd-D1a频率为93.0%,研究结果说明河南历史上主推的小麦品种中,隐性春化基因和光周期不敏感的显性基因占主导。鉴定结果还表明,43份品种的春化基因与光周期基因组合有4类,第一类为vrn-A1+Vrn-B1+vrn-D1+vrn-B3+Ppd-D1a;第二类为vrn-A1+vrn-B1+Vrn-D1+vrn-B3+Ppd-D1a;第三类为vrn-A1+vrn-B1+vrn-B3+Vrn-D1+Ppd-D1b;第四类为vrn-A1+vrn-B1+vrn-B3+vrn-D1+Ppd-D1a,其所占频率依次为:7.0%、44.2%、7.0%、41.9%。春性品种至少携带一个显性春化基因Vrn-B1或Vrn-D1,且其光周期基因一定是光周期不敏感基因Ppd-D1a;冬性品种的4个春化基因位点均为隐性或仅含显性春化基因Vrn-D1,光周期敏感的隐性基因Ppd-D1b只在冬性品种中检出。通过鉴定小麦春化基因及光周期基因,我们明确了河南小麦栽培历史上主推品种的春化和光周期基因的种类、组成特点及品种演变趋势,对改良小麦品种适应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曹雯梅刘述忠杨青华张文超
- 关键词:春化基因春性冬性
- 不同高产管理模式对小麦产量形成及灌浆期糖质量分数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为探索提高小麦产量的栽培管理模式,以冬小麦品种‘豫麦49’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系统研究了3种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常规高产管理模式CHY、常规超高产管理模式CSY、优化超高产管理模式OSY)对小麦产量形成、灌浆期旗叶及粒粒中蔗糖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栽培方式中OSY模式年前分蘖发生早、出蘖快,分蘖成穗率高;完善小花数显著增加,穗粒数有显著提高;灌浆强度最大,粒质量增加;灌浆期旗叶及籽粒中蔗糖、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提高,旗叶中糖转移最彻底,表现出碳代谢活性最强,显著提高了收获指数和氮肥生产效率,收获指数比CHY、CSY分别提高16.6%、3.5%,氮肥生产效率分别较CHY、CSY提高15.1%、16.6%。可见,优化超高产管理模式(OSY)是小麦超高产高效管理最适宜模式。
- 曹雯梅刘述忠郑贝贝邵瑞鑫
- 关键词:冬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