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2BA517A10)

作品数:8 被引量:131H指数:6
相关作者:严平丁国栋杨秀春孙保平曹子龙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草地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过程
  • 1篇动态监测
  • 1篇有机质
  • 1篇有机质含量
  • 1篇植被
  • 1篇容忍
  • 1篇沙床
  • 1篇沙化
  • 1篇沙化草地
  • 1篇沙粒
  • 1篇沙漠化
  • 1篇沙丘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旅游
  • 1篇生态旅游开发
  • 1篇水分
  • 1篇水分特征

机构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4篇严平
  • 3篇孙保平
  • 3篇杨秀春
  • 3篇丁国栋
  • 2篇赵廷宁
  • 2篇郑翠玲
  • 2篇曹子龙
  • 1篇蔡京艳
  • 1篇宋阳
  • 1篇闫民
  • 1篇刘连友
  • 1篇王贤
  • 1篇吴晓
  • 1篇徐斌
  • 1篇朱晓华
  • 1篇董智
  • 1篇陈平平
  • 1篇高尚玉
  • 1篇孟祥亮
  • 1篇姚立红

传媒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国沙漠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平行高立式沙障对严重沙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颗粒组成的影响被引量:15
2004年
为探索沙化草地植被恢复新途径 ,进而为制止草地退化制定有效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在草地严重沙化后形成的沙丘 ,且其上设置有不同年龄 (2~ 3年和 4~ 5年 )平行高立式芦苇沙障的地段 ,分别对沙丘不同部位 (迎风坡、背风坡和丘间低地 )及沙障不同位置 (沙障迎风面、背风面和两沙障中间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颗粒组成 (机械组成 )进行测定 ,并以同类型未设沙障的地段作对照 ,对平行高立式沙障治理严重沙化草地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严重沙化草地设置平行高立式沙障 ,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颗粒组成中 ,较粗的沙粒含量减少 。
赵廷宁曹子龙郑翠玲孙保平丁国栋
关键词:沙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草地退化沙丘
平行高立式沙障对严重沙化草地植被及土壤种子库的影响被引量:18
2005年
以草地严重沙化后形成的沙丘 ,且其上设置有不同年龄 (2~ 3a和 4~ 5a)平行高立式芦苇沙障的地段为研究对象 ,分别对沙丘不同部位 (迎风坡、背风坡和丘间低地 )及沙障不同位置 (沙障迎风面、背风面和两沙障中间 )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 ,以同类型未设沙障的地段作对照 ,并结合沙丘各部位地上植被特征 ,深入研究了平行高立式沙障对严重沙化草地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严重沙化草地设置平行高立式沙障 ,可使植被盖度及植物种类显著增加 ,有助于生物结皮的发育 .另外 ,还可有效拦截风沙流中所携带的植物种子 。
赵廷宁曹子龙郑翠玲孙保平丁国栋
关键词:植被土壤种子库
内蒙古太仆寺旗不同草地群落动态监测研究
2006年
通过群落调查的方法,对内蒙古太仆寺旗人工草地及围封的天然草地进行调查,研究了不同草地群落在干旱气候影响下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围封草地群落高度、地上生物量及重要值总体上都优于人工草地,且茎叶比较小,人工草地分蘖数均大于天然草地,人工草地中沙打旺应作为本区草场恢复的首选草种。农牧交错带草地恢复重建中应该以围封和人工草地播种并重,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应有所侧重。
杜建会严平高尚玉
关键词:草地群落动态监测
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水分特征对比研究被引量:28
2005年
通过在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的野外实验研究,在作物(油菜)发育期间,观测了免耕、深松、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浅耕与垄作处理等8种耕作模式的土壤水分特征;在秋收后的农田休闲期,观测了秸秆还田翻耕、深松耕作、传统翻耕、免耕低茬(茬高10cm)和免耕高茬(茬高4 5cm)等5种耕作模式的土壤水分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区,采用不同耕作模式,对田块土壤水分含量有着直接影响。在作物发育期间,垄作处理蓄水保墒能力相对较强,免耕、浅耕蓄水保墒能力相对较差,翻耕覆盖、深松耕作、传统翻耕蓄水保墒能力相对居中;秋收后,免耕高茬蓄水保墒效果最好,深松耕作、传统翻耕蓄水保墒能力居中,秸秆还田翻耕、免耕低茬蓄水保墒效果较差。本文所得结论对农牧交错带旱作农田有效保蓄土壤水分。
杨秀春徐斌严平刘连友色布力玛
关键词:土壤水分特征农牧交错带耕作模式保墒能力保墒效果
风蚀容忍量研究进展及其若干问题的探讨被引量:4
2005年
土壤风蚀是造成沙漠化的首要环节。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制定一个合理的风蚀控制临界值,土地利用和土壤风蚀防治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风蚀控制措施收效不大。风蚀容忍量(T值)的研究,为风蚀控制提供了一个标准。在确定T值时,应该首先对风蚀地区进行分区,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和要求制定相应的T值标准,同时进行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制定T值的一个合理的阈值,使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逐步降低,从而使T值标准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与适应性;在基于T值标准的风蚀防治措施的实施保障方面,除了要把它纳入法律轨道外,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当地居民将之转化为脱贫致富的自觉行为,并建立生态资产补偿制度。
孟祥亮严平宋阳杨秀春吴晓
关键词:沙漠化土壤
中国沙漠化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被引量:31
2003年
文中在概述中国沙漠化地区丰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对中国沙漠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为了实现中国沙漠化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中国沙漠化地区旅游发展的形式定位在生态旅游,进而对沙漠化地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最后还提出了若干有利于中国沙漠化地区生态旅游开展的生态学、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理念。
杨秀春朱晓华严平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业开发
风沙运动的散体动力学模型及其动力学过程被引量:6
2005年
风是散体沙粒运动的原动力 ,使沙粒在一定的空间和地形中运动。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 ,风沙运动具有离散系统的动力学特征。运用DEM(散体单元法 ) ,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依照系统中风场对沙粒的作用机制 ,确立沙粒之间以及沙粒与沙床之间的本构关系 ,设立相应的边界条件 ,建立风沙粒沙床的离散系统的散体动力学模型。从单颗沙粒这一基本尺度出发 ,对风沙运动研究中重大问题纳入同一散体模型 ,并对风沙运动过程中沙粒所表现出的各种运动方式 ,视为风沙系统的动力学同一问题 ,进行整体描述。在此基础上 ,可建立相应的实验模型 ,对散体动力学模型的理论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所建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这一探索将为风沙运动的分析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于促进风沙运动理论的发展和防治沙实践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闫民孙保平鹿振友姚立红郭世怀
关键词:风沙运动沙粒风场DEM沙床
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成因、过程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正蓝旗为例被引量:31
2004年
浑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大沙地之一 ,2 0世纪 6 0年代以后 ,该沙地发生了严重的沙漠化 ,不仅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成为京津地区最主要的沙尘源之一 ,对京津、华北等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构成了愈来愈严重的威胁 .该文着重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的内蒙古正蓝旗为例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对沙漠化成因和过程进行分析 ,确定该区沙漠化发生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沙漠化防治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
丁国栋蔡京艳王贤董智范建友陈平平
关键词:浑善达克沙地驱动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