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YZ02)

作品数:61 被引量:867H指数:18
相关作者:何富连张广超李通达许磊殷帅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华北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9篇矿业工程
  • 4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3篇围岩
  • 20篇支护
  • 18篇大断面
  • 14篇巷道
  • 14篇锚索
  • 13篇断面
  • 13篇综放
  • 13篇煤巷
  • 11篇顶板
  • 9篇煤层
  • 9篇煤柱
  • 8篇围岩控制
  • 7篇支护技术
  • 7篇深井
  • 7篇工作面
  • 6篇沿空掘巷
  • 6篇桁架锚索
  • 6篇锚索桁架
  • 6篇掘巷
  • 6篇采动

机构

  • 62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华北科技学院
  • 2篇北京中煤矿山...
  • 1篇贵州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淮阴工学院
  • 1篇煤炭科学研究...
  • 1篇新汶矿业集团
  • 1篇华神东煤炭集...
  • 1篇冀中能源股份...
  • 1篇山西中煤华晋...
  • 1篇煤科集团沈阳...

作者

  • 56篇何富连
  • 11篇张广超
  • 8篇李通达
  • 7篇严红
  • 7篇许磊
  • 7篇殷帅峰
  • 6篇魏臻
  • 6篇赵勇强
  • 5篇王宁博
  • 4篇蒋红军
  • 4篇时宝
  • 4篇徐腾飞
  • 4篇来永辉
  • 4篇郑铮
  • 3篇段其涛
  • 3篇杨增强
  • 3篇徐祝贺
  • 3篇肖鹏
  • 3篇薄云山
  • 2篇苗艳虾

传媒

  • 14篇煤矿安全
  • 7篇采矿与安全工...
  • 6篇煤炭技术
  • 6篇煤炭工程
  • 6篇岩土力学
  • 3篇岩石力学与工...
  • 3篇煤矿开采
  • 3篇矿业科学学报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煤炭学报
  • 2篇煤炭与化工
  • 1篇中国煤炭
  • 1篇金属矿山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矿业研究与开...
  • 1篇中国矿业
  • 1篇煤炭科学技术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年份

  • 3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9篇2016
  • 9篇2015
  • 14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4篇2011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工作面端头L形区煤柱体诱发冲击机理及防治研究被引量:21
2017年
为了研究深部开采工作面端头L形区煤柱体失稳诱发两类典型的巷帮冲击地压,基于宝积山煤矿705综放工作面5次冲击地压显现与工作面推进位置关系,分析了一定围压条件下煤柱体的受力状态和力学响应,并推导出了煤柱体失稳破坏与作用载荷的关系。利用FLAC3D软件应变软化模型模拟研究了集中静载荷和动载荷组合作用下煤柱体的应力-应变特性,结果表明:初始静载荷变化对煤柱体失稳发生冲击的影响作用要高于动载荷变化,集中静载荷起储存冲击能作用,动载荷起诱发冲击作用。提出锚网索支护+高压水射流巷帮卸压协同作用防治巷道冲击地压方法,模拟分析显示围岩应力分布满足强弱强(3S)三重防冲结构,围岩结构弯矩分布均匀合理。本研究为协同作用防治巷道冲击地压提供了理论依据。
郭金刚王伟光杨增强何富连赵勇强郑铮
大断面采动剧烈影响煤巷变形破坏机制与控制技术被引量:46
2016年
受相邻大型综放面剧烈采动影响,大断面综放沿空煤巷掘进过程中易出现冒顶、垮帮、支护体损毁等强矿压现象,导致巷道不能安全畅通。以王家岭煤矿20102回风巷道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井下试验等手段进行变形破坏机制分析,认为其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有:高支承压力,围岩裂隙发育、强度低,大断面,支护不合理。得出巷道变形破坏动态过程为:大型综放开采→大范围高支承压力、高强度应变能积聚→巷道开挖导致应变能剧烈释放→围岩结构劣化和强度丧失→(支护不利、大断面等)巷道严重失稳破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巷道掘进期间和回采期间围岩控制对策与技术,并结合现场地质生产条件确定支护方案。现场实践表明,采用综合控制技术后,顶板变形量为136 mm,两帮变形量为116 mm,底板变形量为132 mm,处于稳定状态。
何富连张广超
关键词:煤巷综放支承压力桁架锚索偏应力
预应力锚杆加长锚固应力分布规律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针对预应力锚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锚固问题,依据黏结式锚杆锚固力弹性解的理论基础,采用MATLAB数值软件对加长锚固锚杆剪应力和轴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预应力作用下锚杆锚固段内存在塑性与弹性变形区;通过提高锚杆材料的刚度或增大杆体半径,可有效的扩大其应力分布范围并降低应力峰值;此外在对锚固段长度与锚固破坏形式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锚杆支护破坏机理并提出一些符合现场应用的改进措施。
何富连施伟武精科
关键词:预应力锚杆应力分布塑性区数值模拟巷道支护
高应力大断面煤巷锚杆索桁架系统试验研究被引量:18
2012年
高应力构造区大断面煤巷围岩控制技术是煤矿巷道工程中亟需研究的问题之一。以峰峰集团新三矿废矸充填复杂困难煤巷为典型研究对象,综合现场调研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得出高应力作用下大断面煤巷变形破坏特征,提出一种基于"索-拱"结构为核心的高应力煤巷围岩控制系统-锚杆索桁架,分析该支护系统基本结构,设计流程及支护预应力场分布特征,在新三矿某一置换煤巷开展工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支护系统结构稳定,巷道围岩控制效果良好,对类似困难巷道支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参考价值。
严红何富连徐腾飞蒋红军高升
关键词:大断面煤巷复合顶板
西南山区浅埋煤层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及减损控制
显著不同于西北浅埋煤层分布区的煤层赋存地质环境且有别于其相应的采动地裂缝发育规律,西南山区浅埋煤层具有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峰丛地貌、“薄表土层+厚基岩”的独特特点,因而采动诱发的地裂缝具有特有的发育规律。本文以西南山...
朱恒忠
关键词:发育规律
综放沿空掘巷不对称支护加固工业试验被引量:5
2016年
针对王家岭煤矿在首个综放大断面沿空掘巷巷道支护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矿压观测,并分析了原有支护存在的问题,揭示了综放大断面沿空掘巷矿压显现不对称性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不对称支护的支护方案,并在20103区段运输平巷成功进行了工业性试验。
何富连高峰梅星赵勇强来永辉
关键词:沿空掘巷
淋涌水型碎裂煤岩巷道防水对策和锚网索控制被引量:2
2011年
根据团柏煤矿10#煤顶板现场钻芯取样,结合工程实践,分析导致淋涌水碎裂顶板煤巷围岩破坏的主导因素,并阐述了其防水对策。提出在淋水碎裂顶板条件下采用新型防水锚固剂—高强度锚杆—金属网—钢筋梯子梁—小孔径预应力锚索联合支护技术,并在10-110(1)巷进行现场试验。通过分析矿压监测数据,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何富连杨绿刚段其涛严红翟高峰苗艳虾
关键词:煤巷锚网索联合支护钻芯取样
沿空留巷围岩稳定等级综合评判及返修控制技术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为解决沿空留巷复用难题,综合运用层次分析和物元评价法建立了多层次多指标沿空留巷围岩稳定综合评价模型,对采动后沿空留巷围岩稳定程度进行评判,得出单因素评价指标权值与指标等级分类标准,确定围岩稳定级别,并提出相对应的返修复用控制技术。主要结论如下:(1)从留巷围岩中遴选出15个评价指标并建立递阶层次结构评价体系,确定指标权值及致险主控因素,详述各指标取值方法及量值范围;(2)建立留巷围岩稳定等级综合评价的层次分析-物元评价模型,计算得到顶板为Ⅴ级,充填体为Ⅱ级,煤帮为Ⅴ级,底板为Ⅳ级,围岩整体为Ⅳ级,总体处于不稳定状态;(3)提出以顶板和煤帮修复为主,以底板和充填体修复为辅的复用关键技术。返修后围岩稳定等级为Ⅱ级,说明围岩整体稳定,满足复用要求。
赵勇强何富连谢福星武精科刘炳权
关键词:沿空留巷围岩稳定性返修物元分析层次分析法
厚煤顶开切眼围岩稳定性及其锚索合理构型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针对厚煤顶、大断面开切眼围岩的控制难题,首先运用模拟软件FLAC3D研究了顶煤厚度、开切眼宽度对围岩变形破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顶煤厚度小于6 m时顶煤塑性区呈矩形,大于6 m时呈拱形;随着开切眼宽度的增大,顶板拉破坏面积由4.5 m2近似线性增大到14.5 m2,顶板岩层中下降快慢分界点由距开切眼顶板4 m处上移到8 m处。在此基础上,通过力学理论分析等研究了支护锚索的合理构型,提出了"交叉迈步式"联合控制技术,并在现场进行了成功应用。
何富连薄云山徐祝贺李二鹏许磊李通达
关键词:大断面FLAC3D
厚煤层超高巷道裂隙拓展规律及围岩控制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井下超高巷道围岩控制难题,选取某煤矿5205胶带运输巷超高段为研究对象,采用UDEC模拟了巷高3.5~8 m过程中围岩裂隙场的分布特征、拓展规律及相对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围岩裂隙场分为3个区,即裂隙贯通区、裂隙发育区和微裂隙区,均呈"半椭圆"状分布;顶、底、两帮裂隙三区深度随巷高增加而增加,加剧了顶、底板微裂隙区向裂隙发育区转化,裂隙发育区向裂隙贯通区转化,相反的,两帮微裂隙区向裂隙发育区转化和裂隙发育区向裂隙贯通区转化的趋势逐渐降低。由侧压系数1.0时不同巷高等应力轴比分析可知:顶板无效加固区高度与巷高呈负指数减小,两帮无效加固区宽度呈正指数增加。认为:锚杆可控制裂隙滑移,延缓围岩碎胀变形;帮斜拉锚索梁可锚固在肩角和底角无裂隙区,锚固基础可靠,且可挤压帮中部裂隙贯通区。基于此提出了高强高预紧力锚带网和帮斜拉锚索梁联合控制技术,超高巷道支护完成后10d实现自稳,顶底板相对移近量104 mm,两帮相对移近量150 mm,顶板累计离层3.5mm。
许磊何富连王军王艳飞李博魏海霞
关键词:巷道裂隙支护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