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592)

作品数:34 被引量:707H指数:19
相关作者:杨万勤吴福忠张健王奥谭波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7篇土壤
  • 13篇亚高山
  • 8篇季节性冻融
  • 7篇土壤动物
  • 7篇微生物
  • 7篇川西亚高山
  • 6篇凋落
  • 6篇凋落物
  • 6篇亚高山森林
  • 6篇物量
  • 5篇凋落物分解
  • 5篇群落
  • 4篇生态系统
  • 4篇土壤微生物
  • 4篇微生物生物量
  • 3篇多样性
  • 3篇亚高山针叶林
  • 3篇针叶
  • 3篇针叶林
  • 3篇森林凋落物

机构

  • 3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贵州省果树科...
  • 2篇四川省林业调...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阿坝州川西林...
  • 1篇雅安市林业局

作者

  • 30篇杨万勤
  • 17篇吴福忠
  • 15篇张健
  • 8篇王奥
  • 6篇谭波
  • 5篇闫帮国
  • 5篇黄旭
  • 5篇刘洋
  • 4篇邓仁菊
  • 4篇黄从德
  • 3篇夏磊
  • 3篇杨玉莲
  • 3篇黄玉梅
  • 2篇秦嘉励
  • 2篇张国庆
  • 2篇胡建利
  • 2篇刘金玲
  • 2篇刘彬
  • 2篇武志超
  • 2篇冯瑞芳

传媒

  • 13篇生态学报
  • 7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林业科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4
  • 7篇2012
  • 5篇2011
  • 9篇2010
  • 11篇2009
  • 1篇2008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大地震后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动物群落变迁被引量:1
2014年
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动物群落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旨在通过土壤动物对地震的响应了解地震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功能及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地震后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密度、DG指数均有小幅增长,但无显著差异;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中,湿生土壤动物线虫的个体密度有一定增加,而干生土壤动物蜱螨目、弹尾目的个体密度有一定减少,但均无显著差异;土壤原生动物由7 083个/g鲜土降至625个/g鲜土,有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表明,受地震影响的林地内,不同体型的土壤动物响应不同,其中,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有所增加,主要与微域生境趋于复杂化有关,而小型和微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有所减少,则与地下水位的变化有关.
黄玉梅杨万勤张健吴炳林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初期土壤动物对红桦凋落叶质量损失的贡献被引量:29
2012年
2010年10月26日—2011年4月18日在川西亚高山地区季节性冻融期间,选择典型的红桦-岷江冷杉林,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调查了不同网孔(0.02、0.125、1和3mm)凋落物分解袋内的凋落物质量损失,分析微型、中型和大型土壤动物对红桦凋落叶分解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季节性冻融期间,0.02、0.125、1和3mm分解袋内的红桦凋落叶质量损失率分别为11.8%、13.2%、15.4%和19.5%,不同体径土壤动物对红桦凋落叶质量损失的贡献率为39.5%;不同孔径凋落物袋内土壤动物的类群和个体相对密度与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的变化趋势相对一致.在季节性冻融的初期、深冻期和融化期,不同土壤动物对红桦凋落叶质量损失的贡献率为大型土壤动物(22.7%)>中型土壤动物(11.9%)>微型土壤动物(7.9%).季节性冻融期间土壤动物活动是影响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夏磊吴福忠杨万勤谭波
关键词:季节性冻融土壤动物质量损失率亚高山森林
季节性冻融期间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净氮矿化特征被引量:31
2012年
气候变暖情景下季节性冻融格局的改变可能显著影响高寒森林土壤氮素矿化过程.本文采用原状土壤移位培养的方法,以海拔梯度形成的温度差异模拟气候变暖,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在生长季节和季节性冻融期间土壤的净氮矿化量和净氮矿化速率.结果表明:在川西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从生长季节至冻结初期明显下降,完全冻结期明显增加,而在融化初期明显降低的变化过程.季节性冻融期土壤的净氮矿化量和净氮矿化速率显著低于生长季节,并且出现明显的氮素固持现象.与低海拔相比,中海拔森林土壤的氮素固持作用相对较大,高海拔相对较小,可能与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温度变化及引起的冻融循环密切相关.在生长季节,土壤净氮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均随海拔的降低呈明显增加趋势,尤其在低海拔处土壤的氮素矿化作用最为强烈.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温度的增加明显促进了生长季节土壤氮素矿化,并且通过提高冻融循环频次、缩短冻结时间来影响土壤氮素矿化速率.这一过程可能受到微环境的影响.
刘金玲吴福忠杨万勤石培礼王奥杨玉莲武志超
关键词:季节性冻融土壤氮素矿化气候变暖
自然恢复过程中川西亚高山林草交错带地被物储量及持水性能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以采伐封禁后形成的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林草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恢复过程中地被物储量和持水特性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植被的自然恢复进程,地被物的储量和最大持水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地被物的持水效应增强。枯落物储量占地被物储量的51.48%~76.85%,其最大持水量占地被物层最大持水量的32.4%~61.32%。枯落物层是涵养水源的优势层,但苔藓层在整个地被物层中的水文生态效应也十分显著。苔藓层和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率分别为自身干重的6~7倍和3~4倍,苔藓的最大持水率表现为草甸〈草灌〈灌丛〈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原始针叶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率为草甸〈原始针叶林〈草灌〈针阔混交林〈灌丛〈次生阔叶林。地被物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随植被的自然恢复显著增加,变化规律为草甸〈草灌〈灌丛〈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原始针叶林。地被物的吸水速率在前0.5 h最大,随着时间推移吸水速率逐渐降低,到24 h趋近于零。苔藓层的平均吸水速率大于枯落物层,地被物的持水量和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可用Q=aln(t)+b和V=kt^n(R^2〉0.9)进行拟合。采伐干扰后植被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森林群落的进展演替能增加苔藓的生物量和枯落物的储量,保护天然林有利于促进现有群落尽快演潜和恢复到该区稳定的顶极群落,对亚高山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刘洋张健杨万勤李贤伟闫帮国黄旭苏江峰赖刚
关键词:地被物持水性能植被恢复采伐干扰
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层有效氮动态及其对外源C、N增加的响应被引量:12
2009年
为了解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层有效N的动态及其对外源C、N增加的响应,2005年4~10月采用人为施加C、N的控制实验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Masters)林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Rehder&E.H.Wilson)林下土壤有机层(OL)的半分解层(FL)和完全分解层(HL)及矿质土壤层(MS)有效氮(NH4+-N+NO3--N)动态及其对外源C、N的响应。云杉和冷杉林FL和HL的有效氮含量均显著高于MS。云杉林FL、HL和MS的NH4+-N分别为总有效氮含量的77.4%、72.4%和76.6%,而冷杉林分别为65.2%、57.6%和67.2%。有效氮和NH4+-N含量均以10月份最高,而NO3--N含量以8月份最高。外源C输入使云杉林土壤FL、HL和MS有效氮含量提高了14.6%、21.2%和28.0%,使冷杉林提高了16.7%、25.3%和5.2%。外源N输入使云杉林土壤FL、HL和MS有效氮含量提高了53.9%、11.6%和13.2%,冷杉林提高了14.2%、23.8%和50.5%。OL对外源C、N输入的响应比MS更敏感,且云杉林大于冷杉林。处理时间越长,外源C、N输入对OL和MS有效氮含量的影响越大。
邓仁菊杨万勤胡建利冯瑞芳
关键词:亚高山针叶林
季节性冻融期间亚高山森林凋落物的质量变化被引量:33
2010年
凋落物质量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生物因子,其在季节性冻融期间的变化可能对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凋落物质量在一个季节性冻融期间(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的变化。季节性冻融期间,岷江冷杉和白桦凋落物的木质素(L)和纤维素的降解率为全年降解的70%-75%,岷江冷杉和白桦凋落物的C/N、L/N和纤维素/N均显著增加,而纤维素/P均有所降低。岷江冷杉凋落物的C/P和L/P有所增加,但白桦凋落物的C/P和L/P有所降低。可见,季节性冻融期间,亚高山森林凋落物的质量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其显著影响了亚高山凋落物分解过程。
邓仁菊杨万勤张健吴福忠
关键词:季节性冻融亚高山森林
不同采伐强度柳杉人工林的夏季土壤呼吸日变化被引量:13
2009年
利用CI-340光合仪的CID-301SR土壤呼吸室,对不同采伐强度(30%、50%、70%)柳杉人工林1 a后夏季土壤CO2的日排放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采伐强度和未采伐(ck)柳杉人工林夏季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与地温的日变化趋势相似,最大值均出现在12:00-14:00,最小值均出现在20:00-22:00;不同采伐强度柳杉人工林夏季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幅度都随采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从大到小的排序为采伐强度70%[(5.39±0.51)~(6.78±0.33)μmol·m-2·s-1]、50%[(3.90±0.46)~(4.95±0.49)μmol·m-2·s-1]、30%[(3.32±0.32)~(4.23±0.37)μmol·m-2·s-1]、ck[(2.87±0.38)~(4.18±0.35)μmol·m-2·s-1];不同采伐强度的柳杉人工林夏季土壤呼吸日变化速率与不同土层温度呈明显的指数相关,但与土壤含水率不相关。
鲁洋黄从德李海涛王俊李江屈晶
关键词:柳杉采伐强度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
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0年
亚高山森林是以冷、云杉属为建群种或优势种的暗针叶林为主体的森林植被。亚高山森林在庇护邻近脆弱生态系统、保育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碳吸存和指示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其多样化的植被和土壤组合为研究生态系统过程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亚高山森林的群落演替与更新、生物多样性保育、水文生态过程、生物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亚高山森林生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有关全球变化条件下的亚高山森林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冬季生态学过程等研究明显不足。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冬季生态学过程、极端灾害事件对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亚高山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机制、亚高山森林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过程的耦合机制等可能是未来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
刘彬杨万勤吴福忠
关键词: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过程
放牧干扰梯度下川西亚高山植物群落的组合机理被引量:4
2010年
为了阐明放牧干扰对川西亚高山区域植物群落的组合过程以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了放牧干扰梯度下的功能群均匀度和群落谱系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在干扰较轻的阔叶林与针叶林样地,部分样方的功能群均匀度显著高于无效模型,随着干扰梯度的增强,功能群均匀度呈线性下降,样方平均值从0.930降至0.840,其高于无效模型的次数也逐渐降低,干扰程度较大的草甸中出现部分样方的功能群均匀度显著低于无效模型。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强,群落的谱系结构指数也呈逐渐上升趋势,净关联指数平均值由–0.634逐渐增加至2.360,邻近类群指数由–0.158上升至2.179。草甸与低矮灌丛受干扰较为严重,其大部分样方的谱系结构指数显著高于随机群落,表明干扰群落的谱系结构呈聚集分布。功能群均匀度与谱系结构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生境筛滤效应与种间竞争作用的平衡决定着群落的组合过程。干扰降低了竞争作用,促进了少数耐干扰功能群的优势地位,造成功能群均匀度下降,同时通过生境筛滤作用,使群落的谱系结构呈现出聚集分布;而未干扰的群落中由于竞争作用的效应,功能群均匀度较高,谱系结构也更加分散。研究区域植物群落的功能群均匀度与物种丰富度呈负相关,表明物种间特别是相似物种间的竞争限制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说明,生态位分化和物种间的相互竞争在物种共存与群落组合中具有重要作用。
闫帮国文维全张健杨万勤刘洋黄旭李泽波
关键词:植物群落
柳杉人工林皆伐后初期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动态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研究了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皆伐后1年内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动态。结果表明:柳杉人工林皆伐林地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比对照(未皆伐林地)减小2.01gC·b^-1,但差异不显著,而土壤平均有机碳储量及微生物量碳分别比对照减少20.97tC·hm^-1、6.68mg·kg^-1(P〈0.05);皆伐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量碳均随季节的变化而逐渐降低,但有机碳储量随季节的变化无明显减少趋势;皆伐林地土壤四季的有机碳含量、碳储量和微生物量碳差异不显著。皆伐对柳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20cm土层(P〈0.05);皆伐林地和对照在0~40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含量都表现出显著相关性(P〈0.05),但对照的相关性高于皆伐林地。总之,柳杉人工林转变为采伐迹地后,其初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量碳都明显减少。
鲁洋黄从德董刚明兰立达王旭
关键词:柳杉人工林皆伐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