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439)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姚克王凯军鲁德强吴炜金红颖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蛋白
  • 4篇晶状体
  • 3篇微波辐射
  • 3篇细胞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组
  • 2篇电泳
  • 2篇遗传毒性
  • 2篇人晶状体
  • 2篇上皮
  • 2篇上皮细胞
  • 2篇双向电泳
  • 2篇白质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激酶C
  • 1篇蛋白激酶C-...
  • 1篇蛋白溶解性
  • 1篇低频电
  • 1篇电磁
  • 1篇电磁场暴露

机构

  • 7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浙江大学

作者

  • 7篇姚克
  • 3篇王凯军
  • 2篇金红颖
  • 2篇鲁德强
  • 2篇吴炜
  • 1篇俞一波
  • 1篇孙丽霞
  • 1篇姜槐
  • 1篇孙文均
  • 1篇李宏武
  • 1篇谭健
  • 1篇李宏武

传媒

  • 3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国际遗传学杂...

年份

  • 1篇2008
  • 6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强度微波辐射对体外培养兔晶状体蛋白溶解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检测微波辐射对体外培养兔晶状体蛋白溶解性的影响,探讨晶状体的微波辐射损伤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为对象,应用频率2450 MHz,辐射强度分别为0.25、0.50、1.00、2.00和5.00 mW/cm^2的微波连续辐射8 h,观察晶状体透明度;分别提取晶状体水溶性蛋白(WSP)、脲溶性蛋白(USP)、碱溶性蛋白(ASP)和超声溶性蛋白(SP),检测蛋白浓度变化;对晶状体WSP进行电泳分离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分析微波辐射对WSP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蛋白条带的影响。结果随着微波辐射强度的增加,晶状体的透明度逐渐下降,经过5.00 mW/cm^2微波辐射后的晶状体出现了较明显的片状皮质混浊。微波辐射强度为1.00、2.00和5.00 mW/cm^2时,晶状体WSP占总蛋白的比例明显降低,而USP含量升高,ASP含量不随微波辐射强度的增加而改变,当微波强度达到5.00mW/cm^2时,SP含量较对照组降低。随微波辐射强度增加,晶状体WSP中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含量减少,大相对分子质量蛋白条带增加。结论当微波辐射强度高于1.00 mW/cm^2时,可导致体外培养晶状体中可溶性蛋白比例降低,ASP比例升高,这种平衡的改变可破坏晶状体的透明性和折光性,导致晶状体混浊。
王凯军姚克鲁德强
关键词:微波晶状体晶体蛋白
电磁噪声阻断1800MHz手机辐射所致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内活性氧增加及DNA损伤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1800 MHz手机辐射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内活性氧(ROS)和DNA损伤的影响,以及叠加电磁噪声后对该效应的阻断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受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为4 W/kg的1800 MHz手机频段间断辐射24 h或与2μT电磁噪声联合作用24 h后,利用荧光探针检测ROS水平及用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水平。结果:4 W/kg手机辐射可明显诱发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内ROS及DNA损伤(P<0.001);与2μT电磁噪声联合暴露后可明显阻断该效应,与手机单独辐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但与假辐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电磁噪声可阻断1800 MHz手机辐射所诱发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内ROS及DNA损伤。
吴炜姚克王凯军鲁德强何继亮徐立红孙文均
关键词:活性氧DNA损伤彗星试验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建立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蛋白质组研究体系,探讨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蛋白质组研究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用两种不同方法提取总蛋白,进行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双向凝胶电泳,凝胶通过GS-800扫描仪(Bio-Rad)获取图像并使用PDQuest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胰酶消化蛋白质斑点并进行质谱分析。结果:获得了重复性较好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蛋白质组电泳图谱。晶状体蛋白质斑点在等电点pH值为4-7、相对分子质量为17-72 kD之间均有分布。其中高丰度蛋白点主要分布于分子量19-50 kD、PI 5-7范围内。2个蛋白点通过质谱分析和数据库的检索得到了初步的鉴定。结论:建立起了一个稳定的分析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蛋白质组学实验体系;为进一步研究人类晶状体在生理状态及白内障等病理条件下的改变提供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李宏武姚克金红颖孙丽霞
关键词:蛋白质组晶体
微波辐射后晶状体上皮细胞与未辐射晶状体上皮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比较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比较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与微波辐射后晶状体上皮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差异,从蛋白质组水平初步探索微波辐射对人眼晶状体的损伤。[方法]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SAR值为4.0 W/kg的1800 MHz制式微波辐照2 h,对照组同一辐射箱培养但不辐射。辐照后立即提取总蛋白质,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双向凝胶电泳进行蛋白质分离,银染显色的凝胶通过GS-800扫描仪获取图像,使用PDQuest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电泳图像。[结果]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与微波辐射后晶状体上皮细胞分别检出897个和981个蛋白质斑点。对2张电泳图进行匹配后,发现有4个蛋白质点在辐射后细胞蛋白质组图谱中上调表达,3个蛋白质点下调表达。[结论]初步建立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比较蛋白质组学的实验方法;差异蛋白质的发现为深入理解辐射性白内障发病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李宏武姚克金红颖
关键词: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微波辐射双向电泳蛋白质组
微波辐射的遗传毒性及其干预途径的研究进展
2007年
对于微波辐射的生物学效应,近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微波的能量低,其辐射是否具有遗传毒性如点突变、DNA单链或双链的断裂、染色体畸变、染色单体交微、微核形成等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热点之一,实验研究的阳性结果与阴性结果并存,同时微波所致生物学效应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此外,如何干预微波的损伤作用,做好公众防护,均值得深入探讨。
吴炜姚克
关键词:微波辐射遗传毒性干预
微波辐射对兔晶状体水化程度及上皮细胞蛋白激酶C-α和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低强度微波对体外培养兔晶状体水化程度及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检测微波辐射后上皮细胞内蛋白激酶C-α(PKC-α)和转录因子c-fos、c-jun表达的改变。方法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暴露在频率为2450MHz、功率密度分别为0.5、2.0和5.0mW/cm^2的电磁场环境下,8h后测定晶状体的水化程度,相差显微镜和Hoechst33258染色观察晶状体上皮细胞形态学的改变,2.0mW/cm^2微波分别辐射2、4、6和8h后Western印迹法分析上皮细胞PKC-α和转录因子c-fos、c-jun的表达。结果2.0和5.0mW/cm^2微波连续辐射8h后,晶状体的水化程度增加,分别为85.74%±2.37%、87.14%±3.64%,与对照组(79.07%±2.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可见晶状体前囊膜的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染色质凝聚,0.5mW/cm^2组未见明显改变。2.0mW/cm^2微波分别辐射4、6和8h后,胞浆内PKC-α的表达降低,而胞膜PKC-α的表达量在辐射后升高,c-fos和c-jun的表达均较辐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高于2.0mW/cm^2的微波辐射可通过诱导PKC-α跨膜转位而激活PKC-α,将刺激信号传入细胞内,进一步引起转录因子c-fos和c-jun的高表达,最终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使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及上皮细胞产生损伤。
王凯军姚克谭健鲁德强姜槐
关键词:上皮细胞蛋白激酶C转录因子
工频电磁场暴露对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7年
工频电磁场(power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是由输电线及家用电器所产生的一种极低频电磁场。我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采用50Hz为工作频率,而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使用60Hz。电磁场暴露与癌症的关系至今尚无定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工频电磁场暴露可导致儿童白血病发病率升高,据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于2001年将其列为“可疑致癌物质”。
俞一波姚克
关键词:电磁场暴露工频电磁场细胞遗传毒性极低频电磁场儿童白血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