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211”工程(NSKD08004)

作品数:13 被引量:165H指数:7
相关作者:陈红孔繁昌张妍高笑向燕辉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绵阳师范学院重庆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大学生
  • 3篇身体自我
  • 3篇ERP
  • 2篇地震
  • 2篇脑机制
  • 2篇负面身体自我
  • 1篇地震灾区
  • 1篇对称性
  • 1篇信息加工
  • 1篇眼动
  • 1篇眼动研究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灾区
  • 1篇震灾
  • 1篇中国人
  • 1篇认知神经
  • 1篇认知神经科学
  • 1篇少年
  • 1篇神经机制
  • 1篇生活质量

机构

  • 13篇西南大学
  • 6篇绵阳师范学院
  • 2篇重庆文理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陈红
  • 6篇张妍
  • 6篇孔繁昌
  • 3篇高笑
  • 2篇向燕辉
  • 1篇任俊
  • 1篇周一舟
  • 1篇郑莹灿
  • 1篇胡媛艳
  • 1篇郭英
  • 1篇舒勃桥
  • 1篇朱岚
  • 1篇李鸥
  • 1篇陈敏燕
  • 1篇冯文锋
  • 1篇罗跃嘉
  • 1篇廖渝
  • 1篇石明丽
  • 1篇石明莉
  • 1篇韩黎

传媒

  • 3篇心理科学进展
  • 2篇心理学报
  • 2篇心理科学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心理发展与教...
  • 1篇保健医学研究...
  • 1篇心理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男性对女性面孔吸引力的认知偏好:来自ERP的证据被引量:37
2010年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采用学习-再认实验任务,探讨了男性对有、无吸引力女性面孔图片进行判断和再认时脑内时程的动态变化。行为数据结果表明,男性对有吸引力女性面孔的反应时更长,再认正确率更高。ERP结果发现,有、无吸引力面孔诱发的ERP早成分和晚成分都存在显著差异,最强效应出现在大脑皮层的中前部。在判断任务和再认任务中,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都比无吸引力的女性面孔诱发出更大的ERP成分(分别为N300、P350~550ms和P160、N300~500ms、P500~700ms)。结果表明,男性对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的判断和再认存在偏好。
张妍孔繁昌陈红向燕辉高笑陈敏燕
关键词:ERP
成功与失败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信息加工的能量效应:注意偏向的眼动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本研究通过眼动追踪考察两类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注意偏向的成分。在高低能量食物分别和非食物配对时,成功者对高能量存在注意警觉(加速探测)-回避(早期和总体的回避)模式;失败者对高能量存在注意回避(早期定向回避)-维持(早期维持)模式,即在早期注意更少的定向于高能量,但一旦注意到就出现维持偏向。在高低能量配对时,成功者对高能量注意警觉(早期定向)-维持(早期维持);失败者对高能量注意警觉(早期定向)-维持(早期、总体的维持)。总体上,我们发现了不同亚类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加工的能量效应,即失败者比成功者对高能量食物注意更多的眼动证据。
张雪萌陈红高笑江沂芯周一舟
相貌负面图式女性对面孔的加工偏向:来自ERP的证据被引量:6
2012年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相貌负面图式女性对高、中、低吸引力面孔加工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行为和脑电结果发现:在位置和吸引力面孔判断中,相对于中等吸引力面孔,图式组对低吸引力面孔的反应速度更快,P1和N170幅值更大,对高吸引力面孔的反应速度更慢,P1和N170幅值更小;而对照组在位置判断中的三类反应均无显著差异,在吸引力面孔判断中对高吸引力面孔存在偏好。结果表明,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低吸引力面孔存在认知偏向,为负面图式理论提供了脑机制证据。
陈红朱岚
关键词:面孔P1N170
自我-他人表征:共享表征还是特异表征?被引量:15
2010年
自我-他人表征是自我在与他人交往时所形成的自我概念,为深入研究自我和他人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自我-他人表征有共享表征和特异表征两种主要观点。前者认为主体将对有关他人信息的表征融入到自我概念之中,成为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共享着某些激活脑区。后者则认为主体对自我表征和他人表征是相对独立的,两者都有各自特定的表征方式和结构。自我和他人相关信息加工的脑区是特定的。此外,自我-他人共享表征和特异表征的关系、情绪与情感在自我-他人表征的作用和关系类型与程度对自我-他人表征的影响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孔繁昌张妍陈红
关键词:神经机制
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信息的注意偏好: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被引量:32
2010年
本研究对已有负面身体自我个体注意偏好研究采用的实验范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胖负面身体自我个体对胖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的另一种可能,即胖负面身体自我个体对胖相关信息可能存在注意维持时间更长的假设。共设计了3个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实验1a采用线索范式研究高胖负面身体自我个体对胖相关词语的注意警觉和注意维持,线索目标SOA为300ms,实验1b采用同样的实验范式,只是将实验材料变为更具直接意义的身体轮廓图。两个实验的结果均支持实验假设,但是未能排除反应准备和线索对目标产生掩蔽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验2在身体和花瓶轮廓图周围呈现字母,要求被试对字母进行辨认,对被试的注意维持成分进行直接的测量。结果验证了高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身体轮廓图注意维持时间更长。综合几个实验的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身体信息的注意偏差成分是注意维持时间更长。
冯文锋罗文波廖渝陈红罗跃嘉
内隐还是外显记忆:对女性面孔吸引力记忆偏好的ERP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采用学习-再认的实验范式,考察38名大学生(21名男生和17名女生)对女性面孔吸引力再认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女性面孔吸引力的记忆偏好存在性别差异,再认任务中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诱发了男性更负的早期ERP成分(N90,N220和N300),而对女性的效应并不显著。这可能与两性在遗传基因、性激素、大脑结构与功能上的不同有关。进一步对男性的记忆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内隐记忆效应在N80和LPC(300~600 ms)上表现显著,其最强效应出现在中央区和顶区;外显记忆效应在P170和LPC(400~600 ms)上表现显著,其最强效应出现在前额区和额区。表明男性对有吸引力女性面孔的记忆偏好效应更大,且内隐和外显记忆的脑机制在单一的再认任务中产生了分离。
张妍孔繁昌郭英任俊陈红
关键词:ERP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青少年选择对偏好的影响研究
2011年
目的应用自由选择范式探讨青少年做选择是否会引起偏好的改变。方法采用两因素随机分组设计。124名中学生首先根据自我或朋友的偏好对不同笔记簿进行评价,然后选择喜欢的一个做礼物,再进行后测。结果朋友条件下,困难选择时会出现偏好的改变(P<0.01),自我选择条件下未发现这一现象。结论青少年为朋友做困难选择时会引起偏好的改变。
陈晓华
关键词:偏好青少年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认知偏向:行为和脑机制的证据被引量:19
2011年
限制饮食是为了控制体重,长期严格地控制进食的倾向。大量研究表明相对于非限制性饮食者,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尤其是高能量或高美味食物线索存在认知偏向。这种偏向是基于一定的脑神经基础的如前额叶背内侧,小脑等区域。未来研究应设置严格的筛选标准,运用视觉odd-one-out和学习-再认实验范式,重视认知神经机制的探讨,开展中国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加工的认知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模型的系统研究。
孔繁昌张妍陈红石明丽Todd Jackson高笑
关键词:脑机制
中学生与大学生地震亲历者对威胁性刺激记忆偏向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采用学习-再认实验任务,考察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地震亲历者(13个大学生、13个中学生)对威胁性刺激(地震相关图片)再认时记忆偏向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额叶-中央区,中学生经历组在旧的地震图片上P300成分的潜伏期显著短于大学生经历组;在顶叶-枕叶,中学生经历组在旧的地震图片上的P300峰值和LPC波幅显著大于大学生经历组。(2)对于经历组,地震图片均比中性图片对经历组诱发了更大的P300和LPC波幅。表明地震图片对中学生经历组的效应比对大学生经历组更大,地震经历组对地震相关图片有记忆偏向。
张妍孔繁昌韩黎石明莉陈红
关键词:记忆偏向ERP
父母在自我概念中的神经表征被引量:4
2014年
在自我概念的构成中,他人尤其是亲密他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对父母相关信息的表征影响着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对父母面孔的加工,涉及信息在个体知觉领域的表征;对父母人格特质的加工,涉及信息在个体心智领域的表征。个体对父母信息的神经表征存在性别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未来研究应整合表征父母信息的主要脑区及其作用,在研究思路上应考察家庭结构和依恋类型等因素。
郑莹灿胡媛艳陈红
关键词:父母自我概念自我参照认知神经科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