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39)

作品数:45 被引量:1,168H指数:21
相关作者:姚檀栋田立德余武生朱立平张镱锂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2篇青藏
  • 11篇青藏高原
  • 6篇冰芯
  • 5篇地表
  • 5篇水汽
  • 5篇气候
  • 5篇湖泊沉积
  • 5篇降水
  • 4篇水汽输送
  • 4篇环境变化
  • 4篇Δ^18O
  • 3篇同位素
  • 3篇土壤
  • 3篇流域
  • 3篇慕士塔格
  • 3篇湖泊
  • 3篇Δ18O
  • 3篇冰川
  • 3篇冰芯记录
  • 3篇藏南

机构

  • 3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滨州学院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名古屋大学
  • 1篇日本京都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13篇姚檀栋
  • 10篇田立德
  • 8篇余武生
  • 7篇张镱锂
  • 7篇朱立平
  • 6篇王君波
  • 4篇尹常亮
  • 4篇马耀明
  • 4篇摆万奇
  • 4篇鞠建廷
  • 3篇吴艳红
  • 3篇徐柏青
  • 3篇阎建忠
  • 3篇马伟强
  • 3篇谢曼平
  • 3篇包维楷
  • 2篇孙辉
  • 2篇林晓
  • 2篇唐学芳
  • 2篇张海峰

传媒

  • 6篇冰川冻土
  • 6篇第四纪研究
  • 5篇地理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湖泊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生态环境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沉积学报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10篇2007
  • 18篇2006
  • 8篇2005
  • 2篇2004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1981年~2001年植被覆盖变化被引量:34
2005年
在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区域,利用1981年至2001年的8km分辨率PathfinderNOAA/NDVI数据,基于每个象元变化的年植被峰值计算进行了像元水平的线性趋势分析,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研究了区域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结论:①在研究区内,反映植被覆盖的NDVI值在空间上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依次是农作区和森林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草原;②2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程度变化总体趋于稳定,覆盖程度呈减少趋势的区域明显高于增加的区域,植被覆盖程度增减因区域而异;植被覆盖程度增加和显著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农作区和高寒草甸区,轻微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区;③植被覆盖变化程度在拉萨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黄河流域等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增减趋势比较明显;而在可可西里地区等人类活动比较少的区域变化轻微。
丁明军沈振西张镱锂刘林山张玮王兆锋摆万奇
关键词:青藏公路植被覆盖变化植被覆盖变化青藏公路地理信息系统(GIS)PATHFINDER荒漠草原区
国内外土壤质地自动分类程序介绍被引量:13
2007年
土壤质地是反映土壤物理特性的一个综合指标,土壤质地命名的自动化将有效提高土壤质地分类工作的效率。本文结合土壤质地自动分类程序研究的现状与特点,着重阐述并讨论了目前较为成熟的TAL、TRANGLE和STAC自动分类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功能、使用和实例及其异同与优缺点。土壤质地命名的应用试验表明:TAL和TRANGLE程序在批处理数据量、分类制、图形显示、统计功能等方面存在局限,STAC程序则相对较为完善、方便、实用。
张丽萍张镱锂王英安
关键词:土壤质地计算机程序
藏南沉错湖泊沉积多指标揭示的2万年以来环境变化被引量:44
2004年
通过对藏南沉错湖芯TC1孔的研究,分析了TC1孔的粒度、TOC、TN、C/N、Fe/Mn、Sr/Ba以及环境磁学参数等环境代用指标,基本上获得了这一地区2万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结果显示约19800~18000 Cal aBP的温度下降在各指标中具有明显的反映;约16000Cal aBP左右,温度在一次跃动上升之后,随即出现急剧下降;约15200~12000 Cal aBP,是降温之后的缓慢回升过程;约12000~9500Cal aBP,各种指标均显示湖区环境处于不适宜阶段,特别是11600~10400 Cal aBP,湖区环境显著恶化.进入全新世后,湖区环境经历了3次明显的暖期(约9 500~7600 Cal aBP、约6800~5800Cal aBP、约4800~3800 Cal aBP)和2次冷期(约7600~6800 Cal aBP、约5 800~4800 Cal aBP),呈现出暖干/冷湿的交替规律,具有南亚季风(西南季风)区气候变化的特征.沉错湖区2万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中的某些特征时段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和青藏高原其他记录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了湖区及藏南地区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具有全球性特征.
朱立平王君波陈玲杨京蓉李炳元朱照宇Hiroyki KitagawaGran Possnert
关键词:湖泊沉积环境演变青藏高原
黄河源区冻土特征及退化趋势被引量:76
2010年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北部边缘地带,是季节冻土、岛状多年冻土和在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并存地带.多年冻土层在垂向分布上有衔接状和不衔接状两大类.不衔接状又可分为浅埋藏(<8m)、深埋藏(>8m)和双层多年冻土等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源区气温以0.02℃.a-1增温率持续上升,人类经济活动日益增强,导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多年冻土下界普遍升高50~80m,最大季节冻深平均减少了0.12m,浅层地下水温度上升0.5~0.7℃.冻土退化总体趋势是由大片状分布逐渐变为岛状、斑状分布,多年冻土层变薄,冻土面积缩小,融区范围扩大.部分多年冻土岛完全消失变为季节冻土.
金会军王绍令吕兰芝何瑞霞常晓丽罗栋梁
关键词:黄河源区冻土分布
两种激光粒度仪测量湖泊沉积物粒度结果的对比被引量:20
2007年
湖泊沉积物粒度参数是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中常用的环境指标,近年来激光粒度仪的发展和广泛使用更是促进了粒度指标的应用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精度和效率.然而不同的激光粒度仪对于同一样品的测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本文利用两种常见的激光粒度仪测量了西藏纳木错的两支岩芯,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仪器的重现性来看,Mastersizer2000型激光粒度仪要优于LS13320型激光粒度仪,而LS13320型激光粒度仪在对含量较少的细颗粒和粗颗粒的检测效果上优于Mastersizer2000型激光粒度仪;两种仪器得到的粒度参数d(0.1)和d(0.5)无论在变化趋势还是绝对数值上都较为相似,而d(0.9)的差异则较大.对比研究结果为利用湖泊沉积物粒度参数提取古环境信息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王君波鞠建廷朱立平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粒度参数激光粒度仪
青藏高原东部原始林下地表主要苔藓斑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4
2005年
引入并应用斑块概念对大渡河上游藓类-冷杉原始林下地表1 hm2面积的锦丝藓、大羽藓、赤茎藓、塔藓、锦丝-赤茎藓等五种地表苔藓斑块结构特征作了调查分析,并同时测定了斑块相关环境因子(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基质湿度、光照强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及生物量、凋落物盖度)。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不同斑块类型在生物量、个体密度、层片厚度和物种丰富度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所调查环境因素各个方面在五种斑块之间都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且各类斑块的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间分别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影响斑块结构特征的最主要因素是藓丛表面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和草本层盖度、灌木层的盖度等也对斑块特征产生重要影响,而草本层生物量、凋落物盖度及乔木层盖度仅对个别斑块的结构特征产生影响,基质湿度并未对斑块特征产生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不同藓类生长基质不同所致。
刘俊华包维楷李芳兰
关键词:青藏高原苔藓斑块环境因子
德令哈降水中δ^(18)O年际变化与水汽输送被引量:7
2006年
根据德令哈地区1992—2001年的降水中δ18O数据及降水时刻所记录的相关气象参数,并对比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和NCEP/NCAR格点气象数据,利用相关、回归等分析方法分别对该地区降水中δ18O与温度、降水量以及水汽通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讨论了降水量与大气环流的变化关系,揭示了影响该地区降水中δ18O变化的气象因素,特别是与水汽来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德令哈降水中δ18O年际变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温度效应”,但与温度的相关性要低于季节尺度。不同类型汽团的水汽输送是影响降水中δ18O年际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李泽霞姚檀栋田立德余武生郭学军王有清
关键词:Δ^18O降水量水汽通量
湖芯沉积物揭示的末次冰消开始时期普莫雍错湖区环境变化被引量:63
2006年
文章讨论了末次冰消开始时期青藏高原南部普莫雍错湖芯沉积反映的环境暖湿化以及原因。通过对现代湖泊和周边河流水文状况调查,发现流域内发育众多冰川,冰川融水构成维持湖面稳定的重要来源;湖面以及湖泊沉积环境的变化与冰川融水以及相应的温度改变具有密切的联系。利用湖泊沉积岩芯PM-1孔,通过加速器^14C测年和粒度、元素、碳酸盐含量、总有机碳以及有机碳同位素、总氮、分子标志化合物、孢粉等环境指标的分析,发现在16.4~15.4cal.kaB.P.有大量流水进入湖泊,使湖面扩大,湖水加深;流域地表产生大量有机碎屑,并被流水带入湖泊进行沉积;流域内的喜湿植被得以发展。该时段湖泊扩张、陆源植被发展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冰期过后气候向温暖湿润方向转化,另一方面温度上升带来大量冰川融水则可能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当前青藏高原冰川普遍退缩和一些湖泊的水面上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朱立平鞠建廷王君波西村弥亚守田益宗吴艳红冯金良谢曼平林晓
关键词: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环境变化冰消期
大渡河上游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被引量:43
2005年
该文以大渡河上游壤塘县、马尔康县和金川县为例,在野外考察、农户调查、历史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手段,研究了该区1950~2000年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和1967~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河谷区、中山区、林区和牧区,居民生计方式的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随着生计方式的演变,大渡河上游具有多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1980年代以后,该区不同地带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具有显著的差异,居民对环境退化具有不同的响应方式。该研究还表明,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关键在于改变居民的生计方式,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阎建忠张镱锂摆万奇朱会义包维楷刘燕华
关键词:生计方式土地覆被变化
纳木错流域近30年来湖泊—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被引量:82
2007年
利用1970航测地形图和1991、2000年两期卫星影像数据,人工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解译不同时期的湖泊、冰川边界,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图谱的方法,定量分析了湖泊、冰川的面积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1970 ̄2000年期间,纳木错湖面面积从1941.64km2增加到1979.79km2,增加的速率为1.27km2/a;流域内冰川的面积从167.62km2减少到141.88km2,退缩速率为0.86km2/a。其中,湖面面积在1991 ̄2000年的增加速率为1.76km2/a,明显大于其在1970 ̄1991年的1.03km2/a;而冰川面积在1991 ̄2000年的退缩速率为0.97km2/a,明显大于其在1970 ̄1991年的0.80km2/a。对比该流域前后两个时期的气温、降水和蒸发变化,发现升温幅度的增加是冰川加速退缩的根本原因,而湖面的加速扩张主要受冰川的加剧退缩及其引起的融水增加影响,但与区域降水量略微增加和蒸发量显著减少也具有密切联系。区域降水增加和蒸发减少及其与湖面扩张之间的内在联系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吴艳红朱立平叶庆华王立本
关键词: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泊冰川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