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50202)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1
相关作者:董文旭胡春胜杨萍果周进才张玉铭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山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循环
  • 1篇速效
  • 1篇速效磷
  • 1篇酸酶
  • 1篇土壤酶
  • 1篇农田
  • 1篇农田土壤
  • 1篇培肥
  • 1篇脲酶
  • 1篇磷酸酶
  • 1篇秸秆
  • 1篇秸秆还田
  • 1篇华北平原
  • 1篇还田
  • 1篇管理对策
  • 1篇旱区
  • 1篇肥力
  • 1篇肥力变化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篇胡春胜
  • 2篇董文旭
  • 1篇李晓欣
  • 1篇周进才
  • 1篇秦树平
  • 1篇杨萍果
  • 1篇王玉英
  • 1篇张玉铭

传媒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华北半干旱区农田土壤肥力变化及培肥管理对策——以山西忻府区为例被引量:8
2012年
为了揭示华北半干旱区农田养分丰缺状况和演变规律,和指导培肥地力管理措施,以忻府区为例,采用1963年、1980年、2006年和2010年4次土壤肥力监测及农业统计数据和农户调查资料,研究4个主要土壤肥力指标(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程度,并分析忻府区农田土壤肥力演变趋势及原因,提出未来培肥管理的相应对策。结果表明,自1963年以来,全区土壤养分平均含量总体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1980年基本处于最低水平,之后养分开始缓慢回升,从2006年以后养分增加速度加快,到2010年,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达到15.3、0.79、15.6、149mg/kg。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农田管理原因是,投入的严重不足和种植模式改变使前期肥力出现下降,1980年后化肥施用量大幅增加和灌溉条件的改善促进土壤肥力的回升,而秸秆还田加快了2006年以后土壤肥力回升。实施精准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制度,并实行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灌溉条件和扩大灌溉面积的综合管理是所在区域加快土壤培肥的有效措施。
孙树荣董文旭胡春胜杨萍果周进才
关键词:半干旱区秸秆还田
华北山前平原农田土壤养分循环的酶学调控
2011年
土壤酶是推动土壤养分循环的生物催化剂,研究华北山前平原农田养分循环的酶学调控机制将有助于评价该地区土壤养分状况。试验用土壤取自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分析了土壤脲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 4个土层中的分布,研究了土壤粗砂(2 000-200μm)、粉砂(200-63μm)、粉粒(63-2μm)和黏粒(2-0.1μm)4个颗粒组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酶活性随土壤粒径减小而升高。在土壤粗砂和粉砂组分中,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含量显著相关,而在土壤粉粒和黏粒组分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并不总是显著相关。这些结果说明:土壤酶活性在土壤养分循环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土壤粗砂和粉砂中的土壤酶具有较高的田间实际催化活性,对土壤养分循环的贡献较大;与此相反,土壤粉粒和黏粒中的土壤酶由于土壤无机矿物的吸附作用而失去部分田间催化能力,降低了其对土壤养分循环的贡献。
秦树平胡春胜张玉铭王玉英董文旭李晓欣
关键词:土壤酶脲酶磷酸酶速效磷华北平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