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30)

作品数:11 被引量:236H指数:9
相关作者:朱波刘淑珍张保华罗怀良王玉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市环境保护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土壤
  • 4篇坡耕地
  • 4篇耕地
  • 3篇丘陵区
  • 3篇紫色土
  • 3篇降雨
  • 2篇生态
  • 2篇土壤侵蚀
  • 2篇侵蚀力
  • 2篇丘陵
  • 2篇紫色土坡耕地
  • 2篇小流域
  • 2篇降雨侵蚀
  • 2篇降雨侵蚀力
  • 1篇陡坡
  • 1篇陡坡耕地
  • 1篇养分
  • 1篇养分流
  • 1篇养分流失
  • 1篇渗漏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2篇西南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学院
  • 1篇重庆市环境保...

作者

  • 4篇朱波
  • 3篇刘淑珍
  • 2篇张保华
  • 2篇罗怀良
  • 2篇王玉宽
  • 2篇范建容
  • 2篇徐泰平
  • 2篇何毓蓉
  • 2篇徐佩
  • 1篇况福虹
  • 1篇汪涛
  • 1篇张建国
  • 1篇张信宝
  • 1篇刘德绍
  • 1篇廖超林
  • 1篇王先拓
  • 1篇冯明义
  • 1篇王勇强
  • 1篇傅斌
  • 1篇刘刚才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山地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自治区的土壤理化特性探讨被引量:9
2003年
通过对西藏自治区主要土壤类型的实地踏勘和采样分析,并结合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的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本区土壤具有4点特性:即多砾石性、砂质性、成土幼年性和低矿化的富有机质性。因此,在改良本区土壤时,应重视去石与防治沙漠化措施,加强矿质养分肥料的施用,稳定有机肥的投入。
刘刚才王小丹刘淑珍
关键词:土壤性质土壤改良土壤特性
紫色土坡耕地磷素渗漏迁移初探
通过对川中丘陵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玉米季不同施肥试验田渗漏水的观测与测定分析,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自然降雨条件下渗漏水的产流规律及土壤磷的淋溶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渗漏水量与降雨量呈明显的指数关系,与雨强大小没有直接关...
徐泰平朱波况福虹汪涛武永峰
关键词:紫色土坡耕地环境效应
文献传递
重庆市降雨侵蚀力(R值)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5
2004年
依据有关降雨侵蚀力的计算方法,利用重庆市81个测站连续10年的降水资料,对重庆市不同地区的降雨侵蚀力R值进行了计算,并在ArcView软件支持下对所得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降雨侵蚀力R值的月自然分布在不同区域间差异明显,且月R值的年内动态变化显著;(2)年R值在年际变化上具有两端低中间高的特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在全面地揭示了重庆市降雨侵蚀力(R值)的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为如何有效防止重庆市水土流失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张建国范建容王玉宽刘淑珍
川中丘陵区人工林土壤结构性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被引量:15
2005年
为分析川中丘陵区人工林下土壤侵蚀现象较为严重的原因,在中国科学院盐亭农业生态试验站取土样分析了土壤结构性,研究了其与表层土壤侵蚀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差、非毛管孔隙数量少;表层土壤侵蚀率(SER)较大并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结构体破坏率(SPBR)、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差值(MWDC)、非毛管孔隙度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土壤结构性差、侵蚀严重的原因及措施。
张保华徐佩廖朝林何毓蓉王青
关键词:川中丘陵区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土壤孔隙
不同耕作方式对紫色土侵蚀的影响被引量:23
2007年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法对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耕作方式紫色土侵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平面耕作与顺坡垄作两种耕作方式下地表侵蚀率随着降雨历时的变化过程可以用对数相关方程进行描述,20 min是侵蚀率变化的转折点;两种耕作制起初的径流含沙量变化起伏较大,以后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含沙量总体趋于稳定;顺坡耕作加大了土壤侵蚀,两种方式地表稳定侵蚀率最大可以相差30多倍。
王勇强王玉宽傅斌王先拓王道杰
关键词:紫色土区人工模拟降雨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关系分析——以四川盆地遂宁市市中区为例被引量:13
2004年
应用TM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相关信息。采用叠加分析的方法,对遂宁市市中区1995—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侵蚀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遂宁市市中区土地利用变化总体上有利于水土保持、土壤侵蚀面积减少和侵蚀强度降低。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发生在丘陵旱地,其中水土保持效果最显著的是旱地的内部转化,这充分体现了坡改梯工程在土壤侵蚀治理中的重要性。旱地向林地的转化对该区土壤侵蚀的治理也是很有利的,退耕还林工程同样不可忽视。换言之,"长治"工程综合治理在遂宁市市中区中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生态效益,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李辉霞刘淑珍何晓蓉范建容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四川盆地市中区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划分被引量:63
2006年
生态功能又称生态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生态功能区划是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判断生态系统分异和变化特征,提出生态退化恢复策略的基础。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采用3级分区(自然生态区、生态亚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等级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区划。其中,自然生态区的划分以自然环境因素中的地貌因子为主要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法与图形叠置法来进行;生态亚区的划分采用选取形成生态系统特征、影响生态服务功能的特征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并辅之以主成分分析法来完成;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以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评价结果为依据,采用主导标志法进行区域划分。区划界线的拟订采用专家智能集成、数理统计分析与GIS的空间表达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4个自然生态区,7个生态亚区,13个生态功能区。
罗怀良朱波刘德绍贺秀斌
关键词:生态服务功能生态功能区划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侵蚀产沙对坡耕地退耕响应的^137Cs法被引量:25
2003年
通过赵家沟小流域1993年前后坝库泥沙淤积量和^(137)Cs含量的对比,分析了黄土丘陵区梁峁坡地退耕后流域输沙模数和沟谷地、沟间地相对产沙量的变化。梁峁坡耕地大面积退耕后,短期内流域产沙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沟间地输沙模数和相对产沙量迅速减少,沟谷地输沙模数和相对产沙量增加。1994~1996年3年的输沙模数为29650t·(km^2·a)^(-1),是该流域多年平均输沙模数13413t·(km^2·a)^(-1)的2.2倍。沟间地输沙模数不断下降,从1994年的14335 t·(km^2·a)^(-1)下降到1995年的7034 t·(km^2·a)^(-1)和1996年的3517 t·(km^2·a)^(-1),沟谷地平均输沙模数变化于44944和62136t·(km^2·a)^(-1)之间,远高于1993年前的21118 t·(km^2·a)^(-1)。沟间地相对来沙量从1994年的23%减少到1995年的15%及1996年的6%,而沟谷地相对来沙量从1994年的77%增加到1995年的85%及1996年的94%。退耕后耕作上逐渐密实,抗蚀性增强,侵蚀减弱,但土壤密实后入渗率降低,梁峁坡地产流量增加,梁峁坡地流入沟谷的径流量加大,加剧了沟谷地的冲沟侵蚀和重力侵蚀,沟谷地的侵蚀量和相对产沙量增大,从而导致流域产沙量增加。
冯明义D.E.Walling张信宝文安邦
关键词:黄土丘陵输沙模数耕地
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工程合理规模与模式被引量:6
2004年
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双重压力。退耕还林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应避免退耕还林工程规模的盲目扩大。退耕还林的规模应根据自然条件、生态功能定位并考虑粮食安全保障以确定。地广人稀的金沙江中上游、盆周山地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区,其退耕还林规模可适度扩大,但川中丘陵区、三峡库区人口稠密,退耕还林不应过分追求规模,退耕后的林草地不应突破土地面积的40%。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更应注重模式的选择,防止一刀切,川中丘陵区、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宜采用"旱坡地粮经弹性结构种植"技术,建立坡地农林复合系统,逐步实施退耕还林。
朱波罗怀良杜海波木拥君
关键词:陡坡耕地复合农林业粮食安全退耕还林生态建设
紫色丘陵区小流域侵蚀沉积断面构型及土壤颗粒分形特征被引量:19
2004年
土壤侵蚀沉积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但人为因素使之加剧并引起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以四川紫色丘陵区小流域为例,根据地形部位及土壤性状划分出侵蚀沉积纵横断面,分析其侵蚀沉积特征,并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其颗粒组成和分形维数特征。结果表明:侵蚀沉积纵横断面不同地形部位侵蚀沉积特征明显不同,可分冲刷剥蚀、搬运扩散和沉积掩埋3种类型并连为侵蚀沉积链;侵蚀沉积纵横断面的划分对土壤侵蚀与沉积的认识更全面,整体性更强。研究区颗粒组成特别是粘粒含量明显地体现出侵蚀沉积的差异,分形维数综合体现出明显地随高度降低粗粒物质减少、细粒物质增加的趋势。
张保华何毓蓉徐佩廖超林朱波
关键词:紫色丘陵区小流域土壤颗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