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1SZYB02)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胡金木冯建军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教育
  • 3篇启蒙
  • 2篇主题转换
  • 2篇教育启蒙
  • 2篇公民教育
  • 1篇当代中国公民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运动
  • 1篇遗产
  • 1篇造材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建构
  • 1篇中国公民
  • 1篇中国教育
  • 1篇中国教育早期...
  • 1篇中国近代教育
  • 1篇中国早期现代...
  • 1篇师范
  • 1篇师范生
  • 1篇主体间

机构

  • 8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胡金木
  • 1篇冯建军

传媒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国家教育行政...
  • 1篇大学教育科学
  • 1篇基础教育
  • 1篇教育学术月刊
  • 1篇当代教师教育
  • 1篇中国教育科学...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主体间性的公民教育实验设计
2012年
主体间性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培育学生的主体间性品质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主题。在学校这一公共场域中,人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公共生活,引导学生过一种有尊严的公共生活,培育具有世界胸襟的现代中国公民。公民教育实验设计在理论构建中形成,在实践探索中完善,力图构建一种以公民知识的掌握为基础,以公民观念的养成为核心,以公共生活为导向,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多样化公民教育模式。
胡金木
关键词:主体间性公民教育
当前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使命与立场被引量:2
2014年
毫无疑问,教育理论研究的使命是指导实践,而指导实践的前提是建构一种有解释力的教育理论知识。对于当前中国教育理论研究者而言,首先要把教育中的"道理"讲清楚,建构一种科学完备的、具有解释力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教育理论知识建构的立场则是具体的教育实践,而非空洞的、先验的概念与命题。若离开了具体的实践,教育理论的知识生产只能是蹩脚的,没有解释力的。教育理论研究者要破除书斋式、空洞的概念演绎,立足于生动的教育实践,从实践中获取滋养,实践经验"理论化"与科学理论"实践化"的双向互动中完成理论构建。
胡金木
关键词:教育理论知识建构
祈望自由: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教育观念变革
2012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由主义在中国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思想启蒙的浪潮,从教育价值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到教育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以儿童为本位,凸显个人尊严与价值;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尊重儿童的个性特征,尚个性与展自由;在教育治理上,倡导教育独立、学术自由、教师自治等。令人遗憾的是,变革中的教育观念仅仅停留于观念之上。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境遇中表现为一种飘浮在空中的价值观念,仅仅滞留于思想人物的观念之中,而未成为行动者的行动纲领。
胡金木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育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
从“造材”到“立人”:近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题转换被引量:5
2012年
无论是教育的启蒙任务还是教育的救亡任务,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兴学校"以"育人才",但所育之"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则有着不同的理解。救亡范式下的教育变革把人理解为器物之材,仅仅关注人作为手段的工具性价值,把人培育成为民族救亡之"材"料。随着启蒙精神的深化,教育变革开始关注到人本身作为一种自足性的目的而存在。近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题也逐渐从培养"器物技艺"层面上的救亡"造材"转换到"思想文化"层面上的觉醒"立人"。教育要以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为己任,要"使人成人",而不能"使其成为器"。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社会混乱与专制统治的影响,近代中国教育的启蒙立人之理想一次又一次停留于观念层面。
胡金木
关键词:中国近代教育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教育启蒙的三重转换被引量:2
2013年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教育启蒙之路曲折坎坷,从启蒙路径、话语范式到启蒙主题都发生了重要转换。首先,教育启蒙经历了从复兴传统到借鉴西方的路径转换,在批判现实中复兴传统,又在质疑传统中学习西方;其次,教育启蒙还实现了从中西之争到新旧之别的话语转换,在中西之争中逐渐地实现了新旧更替,不断走向现代化;再次,教育启蒙完成了从救亡造材到启蒙立人的主题转换,从培养救亡所需之"材"到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正是在这三重转换中徘徊向前,逐渐地祛除蒙昧、走向开明、实现启蒙的。现代教育改革要尊重这种启蒙的历史遗产,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要破除"奴化"与"物化"的教育,捍卫人的尊严与价值。
胡金木冯建军
关键词: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教育启蒙话语转换主题转换
启蒙的遗产与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建构被引量:1
2014年
现代公民观念是启蒙运动的重要遗产,当代中国教育启蒙的重要使命是培育理性而自由的公民。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公民兼具主体性与公共性两种品质,所以公民教育不仅要关注公民的主体性人格生成,即作为主体的"我"的诞生,还要关注公民的公共性人格发展,即作为类主体的"我们"的生成。这样一来,公民教育在内容维度上,要展开一种从"我"到"我们"的构建:基于自由精神的公民责任教育,基于民族精神的国家认同教育,基于差异性的国际理解教育以及基于生态和谐的环境伦理教育。
胡金木
关键词:公民教育启蒙主体性公共性
师范生正在学习怎样的教育学?——公共教育学教材编写中的问题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本文对10本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教育学教材进行了文本分析,试图回答师范生正在学习怎样的教育学。研究发现,公共教育学教材中命题概念模糊,缺乏统一性与连续性,随意而混乱;知识结构各异,缺乏稳定性,“雷同性”与“求异癖”并存;内容空洞乏味,缺乏实践性,“纸上谈兵”与“浅尝辄止”同在。公共教育学教材在理论水平与实践品性两个方面都亟待改善。
胡金木
关键词: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教材建设文本分析
僭越与划界:还原一个真实的教育世界被引量:2
2012年
面对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隔离的状况,"生活世界"理论被教育研究者移植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流行的教育话语。然而仔细分析发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不仅不是拯救教育危机的金钥匙,反而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面对现实中的教育危机,如何走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所编织的理论困境,是教育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教育研究者则需要认识到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相互僭越的现实,厘清生活世界中的教育与教育世界中的生活的边界,以防止二者之间的关系错位。改善学校时空中的教育生活,显现教育世界的真实图景,还原一个真实的教育世界,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性使命所在。
胡金木
关键词:教育世界教育改革僭越划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