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640144)

作品数:4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俞渊唐乾利黄名威王清坚赫军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慢性
  • 3篇慢性肝
  • 3篇慢性肝损伤
  • 3篇肝损伤
  • 2篇胆结石
  • 2篇胆结石形成
  • 2篇胆石
  • 2篇结石
  • 2篇结石形成
  • 2篇超微
  • 2篇超微结构
  • 1篇胆石病
  • 1篇胆石症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四氯化碳
  • 1篇中西医结合防...
  • 1篇自然科学基金
  • 1篇细胞
  • 1篇细胞超微结构

机构

  • 4篇广西中医学院...
  • 4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黄名威
  • 4篇唐乾利
  • 4篇俞渊
  • 3篇赫军
  • 3篇王清坚
  • 2篇关中正
  • 1篇黄炜
  • 1篇付军
  • 1篇高善辉
  • 1篇周薇

传媒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慢性肝损伤与胆结石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肝损伤与胆结石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建立四氯化碳(CCL4)致慢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加用喂食含胆固醇饲料的方法建立慢性肝损伤胆结石模型,观察各组结石形成率、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并行肝脏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及电镜观察。结果:慢性肝损伤成石组的结石形成率达到100%,而单纯胆固醇饮食组、慢性肝损伤组成石率分别为46.7%和40.0%,前者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肝组织病理变化轻重程度不同,各种性质病变相混存在。结论:慢性肝损伤在结石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成石率及结石性质可能与慢性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性质有关。
黄名威唐乾利赫军俞渊王清坚
关键词:慢性肝损伤胆结石四氯化碳
慢性肝损伤家兔胆石症模型制作及成石因素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建立四氯化碳(CCl4)所致慢性肝损伤、肝硬化大耳白兔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CCl4所致慢性肝损伤的胆囊结石情况,探讨慢性肝损伤家兔胆囊结石形成的机制,从而论证采用慢性肝损伤家兔建立胆石症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50只家兔随机分成正常组、高胆固醇膳食组、慢性肝损伤组、肝硬化组、肝损伤后胆固醇组。观察家兔的胆石形成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抽取胆汁细菌培养,酶比色法检测胆囊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的含量。结果:正常组无一例成石,高胆固醇膳食组8/8成石,慢性肝损伤组5/8成石,肝硬化组6/7成石,肝损伤胆固醇组6/8成石。慢性肝损伤组、肝硬化组、高胆固醇膳食组、肝损伤胆固醇组4组中肝脏超微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异常改变,以肝细胞水肿变性、核膜呈锯齿状、粗面内质网增多、线粒体肿胀为多见,肝硬化家兔组可见肝细胞凋亡坏死,高胆固醇膳食组可见胞质中大量脂滴。各组细菌培养均未发现细菌生长。慢性肝损伤组、肝硬化组胆囊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的含量均较正常组降低。结论:皮下注射CCl4致家兔肝损伤,进而诱导胆囊结石的造模方法可靠。形成的结石为混合性结石。慢性肝病所致肝细胞超微结构异常引起胆汁成分的改变,是肝病患者易发生胆石症的主要原因。慢性肝损伤、肝硬化与胆石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且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成石率升高。细菌感染可能不是慢性肝损伤胆囊结石的独立致石因素。
俞渊唐乾利赫军黄名威王清坚关中正
关键词:慢性肝损伤胆石症肝细胞超微结构动物模型
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石病基础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该文介绍了胆石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基础研究的概况,同时介绍所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阐述中西医结合防治胆石病的优势,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思路及展望。
唐乾利黄名威俞渊赫军王清坚周薇黄炜付军
关键词:胆石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肝损伤后胆结石形成的干预作用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肝损伤家兔胆结石形成的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6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肝损伤组、肝硬化组、大黄灵仙胶囊大剂量组、大黄灵仙胶囊小剂量组。采用皮下注射CC l4方法进行慢性肝损伤造模,各组同时进行不同处理。最后观察各组胆囊成石率,肝脏功能生化指标,肝组织病理改变、超微结构改变,胆汁成分改变。结果①慢性肝损伤组、肝硬化组胆石形成阳性检出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大黄灵仙胶囊大剂量组、大黄灵仙胶囊小剂量组胆石阳性检出率较肝硬化组有显著降低(P<0.01或P<0.05)。②各模型组中肝脏超微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异常改变,大黄灵仙胶囊大、小剂量治疗组肝脏病理改变、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较模型组比较均有改善,大剂量组尤为明显。③大黄灵仙胶囊大、小剂量组血清AST,ALT,γ-GT,非结合胆红素均明显低于肝硬化组(P<0.05或P<0.01);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钙离子大黄灵仙胶囊大、小剂量组较肝硬化组明显降低(P<0.01),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肝损伤后胆结石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CC l4所致肝脏损伤的作用有关,同时与大黄灵仙胶囊在多层次、多途径调节参与结石形成各因素关系密切。
唐乾利俞渊黄名威关中正高善辉
关键词:慢性肝损伤肝硬化胆结石肝脏超微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