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77098)

作品数:20 被引量:43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朝杰王燕妮金芩孙晓玲李慧丹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市人民医院宁波市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理学
  • 5篇医药卫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泛函
  • 11篇密度泛函
  • 9篇密度泛函理论
  • 9篇泛函理论
  • 5篇离子
  • 4篇药物
  • 3篇谱学
  • 3篇紫外
  • 3篇离子液
  • 3篇离子液体
  • 2篇电子结构
  • 2篇原子
  • 2篇溶剂
  • 2篇谱学性质
  • 2篇子结构
  • 2篇咪唑
  • 2篇咪唑类
  • 2篇咪唑类离子液...
  • 2篇溴化
  • 2篇密度泛函理论...

机构

  • 18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温州市人民医...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宁波市第六医...
  • 1篇温州市中心医...

作者

  • 8篇王朝杰
  • 5篇孙晓玲
  • 5篇金芩
  • 5篇王燕妮
  • 3篇蔡跃飘
  • 3篇李慧丹
  • 1篇黄旭慧
  • 1篇卫涛
  • 1篇陈媛媛

传媒

  • 4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计算机与应用...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2篇温州医学院学...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药学学报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波谱学杂志
  • 1篇原子与分子物...
  • 1篇中草药
  • 1篇Chemic...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环境对二苯甲酮单重态和三重态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2017年
目的:分析二苯甲酮(BP)单重态和三重态在气相和溶剂相(环己烷、氯仿、乙醚、乙醇)中的结构和谱学性质变化。方法: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方法在CAM-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下计算分析BP的几何结构、紫外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并运用极化连续介质模型考察溶剂效应。结果:BP的单重态和三重态都是非平面对称分子;单重态紫外吸收峰有2个,其中最大吸收波长λmax随溶剂极性的增大而红移;三重态吸收峰比单重态多一个,吸收强度减小。红外光谱中单重态的νC=O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向低波数方向移动;三重态中νC=O消失,出现一个νC-O和νC-C的混合振动峰以及C-H弯曲振动峰。结论: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单重态λmax和νC=O红移,三重态紫外吸收峰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红移,但三重态的几何构型及红外振动峰变化不明显。
李慧丹徐佳禛牟永晓王朝杰
关键词:二苯甲酮密度泛函理论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
溴化咪唑类离子液体对胞嘧啶结构和性质影响的计算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离子液体被称为绿色溶剂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离子液体并非完全无毒性,其中关于离子液体基因毒性的相关实验报道不少.本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M06-2X和ωB97XD方法在6-311++G(2d,p)基组水平,对阳离子(C_(2/4)mim^+)、阴离子(Br^-)、离子液体([C_(2/4)mim]Br)与胞嘧啶(C)作用体系的几何结构、能量学特征、谱学性质和电子结构等进行计算研究.两种方法计算得到5种最稳定结构C-C_2mim-1、C-C_4mim-1、C-Br-1、C_21和C_41,经BSSE校正后的结合能分别为-99.1(-103.9)、-99.6(-104.3)、-102.2(-99.3)、-97.3(-100.7)和-104.5(-105.6)kJ·mol^(-1),体系中胞嘧啶变形能在2.8~6.9 kJ·mol^(-1)范围内.复合物中胞嘧啶的C2=O7和N1―H键的伸缩振动频率均发生一定程度的红移.分子中的原子理论(Atoms in molecule)得到阳离子、阴离子、离子液体与胞嘧啶作用以静电作用为主.自然键轨道分析(Natural bond orbitals)表明C_21和C_41的稳定化能主要来源于LP Br→BD~* N1—H、LP Br→BD~* N1―C2和LP O7→BD~* C2―H之间的相互作用.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olarizable continum model)计算表明水溶液环境可削弱溴化咪唑类离子液体对胞嘧啶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徐佳禛牟永晓曹建平王朝杰
关键词:胞嘧啶溶剂化效应
铁皮石斛中菲类化合物反应性与药代动力学计算
2022年
目的:比较分析铁皮石斛中菲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谱学性质、反应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为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密度泛函理论ωB97XD/6-311+G(d, p)方法计算研究铁皮石斛中12种菲类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并分析分子表面静电势、全局和局部反应性描述符,预测反应活性,同时借助ACD/Labs percepta平台预测其成药性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12种菲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溶剂稳定性。紫外-可见光谱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发现反应活性顺序是菲醌型>菲型>二氢菲型,而各个化合物的活性位点是化合物1~8(菲型),C9与C10反应活性最高;化合物9(菲醌型)酮基上的O反应活性最高;化合物10、11、12(二氢菲型)连接供电子基团的C2与C7反应性强;12种化合物中-OH(O)易发生亲电反应。药代动力学分析显示12种菲类化合物均符合Lipinski类药性原则,被动扩散能力佳,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强。化合物6、7、8在小肠内吸收一般、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对肝药酶基本无抑制作用。12种菲类化合物中,化合物6、7、8、9、12无心脏毒性。结论:计算研究可揭示铁皮石斛中菲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阐明其活性作用部位,为结构改造和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翁约约李震岳余德观曾婧婕吴守彪刘潇潇王朝杰
关键词:铁皮石斛菲类密度泛函理论反应性药代动力学
耐多药结核病治疗药物及潜在药物的结构和性质计算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比较分析耐多药结核病(MDR-TB)临床治疗药物和潜在药物结构与性质差异,为开发新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密度泛函理论M06-2X/6-311+G(2d,p)方法,对噁唑烷酮类MDR-TB治疗药物利奈唑胺(Lin),临床试验药物舒特唑胺(Sut)、德帕唑胺(Del)、TBI-223(223)及新近合成化合物19c的药效构象、几何和电子结构、红外(IR)、紫外-可见(UV-Vis)、电子圆二色(ECD)谱进行计算比较,并借助概念密度泛函理论进行分子全局反应指数分析,使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平台开展成药性和ADME/Tox评估。结果:计算显示19c增加一个手性中心明显减少了药效构象,在不同溶剂环境中,五种化合物药效结构几何参数值相近,计算值与晶体参数吻合较好。极性环境使Del极性改变最大。计算红外光谱特征与实验吻合。Lin计算的紫外最大吸收波数与实验完全一致,Del紫外吸收光谱以HOMO电子向LUMO跃迁为主,其他均以HOMO向LUMO+2跃迁为主,都具有双峰曲线。Sut计算ECD峰与实验相吻合。19c、Sut和Lin静电势分布主要集中在噁唑烷酮端,而Del和223则另一端呈电势负性。五种化合物反应指数彼此数值接近。类药性评价显示Del分布系数与其他差别大,整体彼此相近。动力学参数五种化合物比较一致,但临床用药Lin的参数更优。结论:新化合物19c较MDR-TB临床治疗药物及临床试验药物具有优势,存在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李震岳翁约约黄罗仪王朝杰
关键词:耐多药结核病利奈唑胺密度泛函理论
瑞德西韦及其合成中间体结构和性质的计算分析
2021年
目的:研究具广谱抗病毒活性的潜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瑞德西韦及其合成中间体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X3LYP/6-311+G(2d,p)对瑞德西韦及其合成中间体13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反应活性位点(分子表面静电势、原子电荷、前线分子轨道)和红外光谱进行分析,并运用概念密度泛函理论重点对化合物5和瑞德西韦(6a)的反应活性指数(化学势、化学硬度、亲电指数、亲核力差值指数和亲电力差值指数)差异比较,再利用药代动力学平台开展成药性评价。结果:几何结构分析化合物6a和12b,理论计算值和实验值基本吻合。分子静电势和原子电荷分析结果均表明,瑞德西韦及其中间体结构上的羟基氧易发生亲电反应,氨基氢和羟基氢易发生亲核反应。前线分子轨道分布说明鸟嘌呤类似物结构是瑞德西韦的活性母核结构,化合物5的活性优于瑞德西韦(6a)。药代动力学预测化合物2、9、12a和12b的成药性较好,并推测瑞德西韦(6a)可能对COVID-19疗效甚微或基本无效。结论:化合物5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瑞德西韦疗效有待进一步探索。
陈蒙仪孙祥黄罗仪王朝杰
关键词:中间体密度泛函理论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Structures,Spectral Properties,and Drugability of Xenicane-type Diterpenoids from Dictyota dichotoma被引量:1
2022年
There are few repor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structure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Dictyota dichotoma. In this work, the geometric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 infrared spectra, ultraviolet spectra, 13C and 1H NMR spectra of 16 xenicane-type diterpenoids extracted from Dictyota dichotoma were studied by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ωB97XD/6-311+G(2d,p) method. The analysis of the reactivity indices was carried out via the conceptual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Furthermore, a pharmacodynamic evalu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ADME/Tox. The geometric structure analysis found that all 16 diterpenoids had the same unsaturated, branched chains and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ring size, including nine-membered and eight-membered rings. A hydroxyl group on the lactone ring reduced the stability of the compound. In contrast, a hydroxyl group on the parent ring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compound's stability. The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results preliminarily predicted active sites for nucleophilic/electrophilic reactions. The fitting results of infrared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data showed that the theoretical values obtained by this method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The 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a showed that the solvent effects caused different redshifts of the absorption peaks. The absorption strength was enhanced. The sixteen diterpenoids displayed a strong absorption peak in the range of 180―200 nm, but the compound containing a carbonyl group presents a weaker absorption peak in the field of 200―240 nm. Compounds 9―11, 14, and 15 have better stability and reactivity with lower chemical potentials and higher electronegativity, electrophilic index, and hardness values. The local reactivity descriptors further identified nucleophilic/electrophilic reaction sites for the sixteen compounds. Finally, the pharmacodynamic evaluation results predicted that compounds 2, 4, 8, 11, and 14―16 have optimal drugability. The theoretical re
HUANG LuoyiSUN XiangCHEN MengyiYAN PengchengWANG Chaojie
关键词:DITERPENOID
甘氨酸离子态构象蜕变计算
2014年
目的:研究甘氨酸(Gly)阳离子态、阴离子态和两性离子态在气相真空、油相环己烷和水相环境中的构象蜕变行为。方法:运用CAM-B3LYP和B3LYP方法在6-311++G(2d,p)基组水平上对Gly不同离子态,进行几何结构、电子结构、振动分析和热力学函数计算,并运用极化连续模型(PCM)考察溶剂效应。结果:在气相、油相和水相3种环境中得到阳离子态的构象分别有3、3、5种,阴离子态的构象有1、1、3种;3种环境中只有极性强的水相中得到1种两性离子态构象且与中性分子态能量差别不大。两种方法计算得到键角一致,前者计算得到键长稍短,后者能量稍低。结论:Gly在不同环境中构象变化行为不同,环境极性增加,有利于离子态存在。
金芩孙晓玲刘思燚林井然陈媛媛王燕妮王朝杰
关键词:甘氨酸构象
水溶液中四种脱氧核苷酸与水合铀酰离子相互作用的理论计算被引量:1
2019年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 M06-2X,在相对论有效势基组水平下研究水溶液中水合铀酰脱氧核苷酸配合物[UO2(dNMP)(H2O)3]2+(d NMP=单磷酸脱氧核苷酸)的几何结构、能量和电子结构等性质,采用极化连续介质模型考虑水溶剂环境。结果表明,除了脱氧胸苷酸,其它脱氧核苷酸均以磷酸基团P=O键与铀原子形成的配位结构最稳定,4类配离子U=O键长值较接近,但配位键键长有所不同。脱氧腺苷酸配离子的总结合能最大,但脱氧腺苷酸变形能最小。振动光谱分析发现U=O键和P=O键伸缩振动频率均发生红移,脱氧腺苷酸配离子的变化程度最大。电子密度拓扑分析表明U-dNMP键和U-OH2键具有离子键性质。电荷转移分析显示配体片段向铀酰离子发生了电子转移,脱氧腺苷酸配离子中配体转移的电荷数最多。轨道成分分析表明,高占据轨道贡献主要来自脱氧核苷酸配体π轨道,而低阶空轨道基本是U的5f轨道组成,脱氧鸟苷酸配离子的HOMO-LUMO能级差最小。
牟永晓曹建平陈媛媛卫涛王朝杰
关键词:铀酰离子密度泛函理论结合能电子结构
吉非替尼谱学性质计算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吉非替尼是第一个被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药物.该文采用5种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 B3LYP,BHand HLYP,M06-2X,CAM-B3LYP和LC-?PBE在6-311++G**水平上对吉非替尼分子的红外、紫外可见光谱及核磁共振谱进行了计算,并通过比较计算值和实验值得到最佳的计算条件.研究结果表明,CAM-B3LYP和M06-2X是最佳的用于描述吉非替尼分子红外光谱的方法;B3LYP//GIAO(Gauge-Including Atomic Orbital)方法预测得到的吉非替尼在(CH13)2SO中的H NMR与实验值最为接近,用于预测13C NMR的最佳方法是B3LYP//CSGT(Circularty Sgmmetrical Gabor Transform).
王燕妮金芩李慧丹王朝杰
关键词:吉非替尼密度泛函紫外可见
车前草中黄酮类成分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ωB97XD/6-311+G(2d,p)方法对车前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量化计算研究,探讨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首先研究了13种车前草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1~13)和已成药的二氢杨梅素(14)的几何结构、谱学性质及电子结构,再运用概念密度泛函理论进行反应指数分析,最后利用药代动力学平台开展了成药性评价.根据几何结构的分析结果初步推测1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10>12≈7>13>6>4>14≈9≈8>11>5>3≈2>1.核磁共振拟合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核磁位移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度较高(R2>0.95).分子表面静电势图显示,1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静电势的极小值点都位于羰基氧附近,极大值点都位于羟基氢附近,且B环上对位羟基的极大值>C环和A环羟基极大值.全局反应性描述符结果显示,化合物1,2,4,11和12的化学势较低,电负性、亲电指数和硬度较高,说明这5种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性较好.通过局部反应性描述符进一步预测了1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亲核/亲电反应位点.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化合物1,3,4,6,12和13的成药性和药代动力学活性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4和12最有成药潜力,可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
黄罗仪翁约约黄旭慧王朝杰
关键词:车前草黄酮类抗氧化活性密度泛函理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