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7-1042)

作品数:4 被引量:42H指数:3
相关作者:席修明朱波姜利付优程龙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通气
  • 4篇机械通气
  • 2篇脱机
  • 2篇机械通气患者
  • 1篇单中心研究
  • 1篇血浆
  • 1篇血浆B型利钠...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通气机
  • 1篇通气机撤除法
  • 1篇通气治疗
  • 1篇气管
  • 1篇气管插管
  • 1篇气囊
  • 1篇气囊压力
  • 1篇重症
  • 1篇重症监护
  • 1篇重症监护病房
  • 1篇自主呼吸试验
  • 1篇利钠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北联合大学...

作者

  • 4篇席修明
  • 2篇朱波
  • 2篇姜利
  • 1篇马玲
  • 1篇王美平
  • 1篇付优
  • 1篇程龙
  • 1篇李志强

传媒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智能脱机模式对机械通气时间影响的系统评价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评价智能脱机模式对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时间、重症监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总住院时间、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INAHL,CENTRAL,SinoMed和ISI Web of knowledge,手工检索初步入选文献的全文和参考文献中所列的相关文献,收集国内外关于智能脱机模式和人工脱机模式比较的随机对照和半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治疗评价和定量分析。结果共13篇文献入选,合并分析显示智能化脱机模式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MD=-63.98,95%CI(-108.67,-19.29)]和脱机时间[MD=0.84,95%CI(-1.31,2.99)],降低再插管[RR 0.75,95%CI(0.57,0.98)]和机械通气大于14 d患者比例[RR 0.66,95%CI(0.44,0.99)],但对ICU和总住院时间、病死率无显著性影响。
朱波李志强席修明
关键词:机械通气脱机META分析
机械通气患者低气囊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5
2014年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气囊压力情况及低气囊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重症医学科预计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气管插管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入选时及每日07:00、15:00、23:00的气管插管气囊压力,以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或死亡为观察终点。根据患者观察期间低气囊压力发生率分为低气囊压力发生率<25%组(低气囊压少组)和低气囊压力发生率>25%组(低气囊压多组),比较两组间可能引起气囊压力变化的因素如体质指数、气管插管直径、气管插管使用时间、镇静和镇痛药物使用情况、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是否外出、翻身次数、吸痰次数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引起低气囊压发生较多的危险因素。结果 最终53例患者入选,共测压812次,46.3%的气囊压力不在正常范围内,其中低气囊压力204次(占25.1%)。低气囊压力发生率>25%的患者24例(占45.3%),平均低气囊压力发生7(4,10)次。与低气囊压少组比较,低气囊压多组首次气管插管使用时间明显延长〔h:162(113,225)比118(97,168),Z=-2.034,P=0.042〕,而两组间气管插管直径、气管插管至首次气囊压力测定的时间、ICU住院期间外出例数、镇静和镇痛时间、翻身次数、吸痰次数等可能影响气管插管气囊压力的因素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并未发现影响低气囊压力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28 d脱机成功率、ICU病死率、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低气囊压多组ICU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低气囊压少组〔d:13(8,21)比10(6,18),Z=-2.120,P=0.034〕。结论 非正常范围内的气囊压力在气管插管患者中较为常见,气管插管使用时间�
付优席修明
关键词:气管插管气囊压力机械通气影响因素
自主呼吸试验前后血浆B型利钠肽变化对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的预测价值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自主呼吸试验(SBT)前后血浆B型利钠肽(BNP)变化对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2013年7月-2014年1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预计机械通气时间≥24 h者.依据SBT及脱机结局将患者分为SBT失败组、脱机失败组、脱机成功组.分别检测患者SBT前及SBT开始后2h血浆BNP水平,计算SBT前后BNP变化值(△BNP)及变化率(△BNP%).采用ROC曲线分析BNP变化对脱机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入选56例患者,其中SBT失败组12例,脱机失败组11例,脱机成功组33例.脱机成功组△BNP[7.0(-1.2,45.5)ng/L]显著低于脱机失败组[88.0(58.0,140.0)ng/L,P<0.05]、SBT失败组[46.0(17.5,91.2) ng/L;P<0.001].脱机成功组△BNP% [6.1(-2.1,11.5)%]显著低于脱机失败组[20.5(15.3,40.3)%;P<0.001]、SBT失败组[24.3(13.0,32.5)%;P<0.001].△BNP%预测脱机成功AUCRoC为0.88(95% CI0.79 ~0.97;P<0.001),临界值为13.4%,敏感性为84.8%,特异性为82.6%.△BNP预测脱机成功AUCRoC为0.80 (95%CI0.69~0.92;P<0.001),临界值为80 ng/L,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47.9%.结论 △BNP%和△BNP均有助于预测机械通气患者的脱机,而△BNP%预测效果优于△BNP.
程龙姜利王美平董秉生朱波席修明
关键词:通气机撤除法
机械通气治疗策略变化的单中心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一个单医疗中心机械通气(MV)治疗策略的变化。方法调查1994年1月至1997年12月(对照组)以及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研究组)两个时间段人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且行MV超过24h的5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的主要数据包括MV的病因、MV模式、呼吸机治疗参数、脱机方法及患者的预后。结果ICU中MV使用率为46.1%(502/1090),其中对照组48.9%(184/376),研究组44.5%(318/714)。502例患者中接受MV的主要原因为:肺炎18.3%(9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16.3%(82例),昏迷14.1%(71例),术后13.7%(69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2.7%(64例)。初始设定MV模式:对照组59.8%(110/184)为辅助/控制通气(A/C),20.7%(38/184)为压力支持通气(PsV);研究组23.0H(73/318)为A/c,57.2%(182/318)为PS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研究组无创正压通气(NPPV)的使用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510.4%(33/318)比3.8%(7/184),P〈0.013;两组患者压力支持(PS)的平均值均为14cmH。O(1cmH。O=0.098kPa),呼气末正压(PEEP)平均值均为5.0cmH。O;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中ARDS患者PEEP水平(cm H2O)明显升高(8.0比6.0,P〈0.01),潮气量(Vr,ml)明显减小(400比550,P〈0.01)。两组常用脱机方法为T管、T管+PSV、PSV3种,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T管的使用明显增加[84.4%(184/218)比35.1%(40/114),P〈0.01],PSV使用明显减少(2.8%(6/218)比29.8%(34/114),P〈0.013。两组MV患者的总体ICU病死率为49.6%(249/502),校正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ICU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6%比55.4%,P=0.887)。结论单中心MV治疗策略10年来发生了一些�
马玲姜利席修明
关键词:机械通气重症监护病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