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矿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2006B013)

作品数:10 被引量:42H指数:5
相关作者:宗志敏魏贤勇周磊唐仕荣夏纯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矿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徐州市科技发展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农业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理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GC/MS
  • 4篇玉米秆
  • 4篇超临界
  • 3篇蛋白
  • 3篇荧光
  • 3篇荧光光谱
  • 3篇牛血清白蛋白
  • 3篇解聚
  • 3篇光谱
  • 2篇乙醇
  • 2篇生物油
  • 2篇紫外
  • 2篇紫外-可见光...
  • 2篇相互作用
  • 2篇可见光
  • 2篇可见光谱
  • 2篇甲醇
  • 1篇稻秆
  • 1篇液相
  • 1篇农作

机构

  • 11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徐州工程学院
  • 2篇武汉科技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攀枝花学院

作者

  • 7篇魏贤勇
  • 7篇宗志敏
  • 5篇夏纯杰
  • 5篇周磊
  • 5篇唐仕荣
  • 4篇林娟
  • 3篇路瑶
  • 3篇赵炜
  • 3篇丁飞
  • 2篇宋卫堂
  • 2篇潘虹
  • 2篇周金凤
  • 2篇高黎
  • 1篇丁明洁
  • 1篇陈晓菲
  • 1篇宗营
  • 1篇蒋志强
  • 1篇李倩倩
  • 1篇王涛涛
  • 1篇李艳

传媒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化工时刊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化学进展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化学研究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可再生能源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 1篇湖北省化学化...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巴比妥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热力学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药物巴比妥钠(BBTS)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运用热力学方法确定了巴比妥钠和牛血清白蛋白主要是以静电力相互作用,该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超分子作用过程,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曲线方程求出了其结合常数在高温时比在低温时小,得到巴比妥钠和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比为1:1,证实了巴比妥钠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是生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并且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巴比妥钠对牛血清白蛋白氨基酸残基微环境的影响。
林娟赵炜丁飞蒋志强
关键词:巴比妥钠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热力学参数
甲基百里酚蓝-铜(Ⅱ)络合物与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2
2008年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甲基百里酚蓝-铜(Ⅱ)络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MTB-Cu(Ⅱ)络合物与BSA之间为一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方程求出了其结合常数(295K:3.449×105 L·mol-1;310K:2.792×105L·mol-1)和热力学参数(ΔH=-10.71kJ·mol-1;ΔS=69.69J·K-1/69.71J·K-1;ΔG=-31.27kJ·mol-1/-32.32kJ·mol-1),证明二者主要以静电力作用,该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超分子过程。依据Foerster理论求出了结合距离r=2.25nm,阐明了猝灭机制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丁飞宋卫堂林娟潘虹高黎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
锌(Ⅱ)对于甲基百里酚蓝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有/无金属Zn2+存在下甲基百里酚蓝(MT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无论Zn2+离子存在与否,MTB与BSA之间均为一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方程求出了其结合常数与热力学参数,发现Zn2+离子存在时,MTB与BSA间的作用力由静电力转为氢键和Van der Waals力作用为主,认为金属Zn2+以"离子架桥"的方式参与MTB与BSA的结合过程,从而ΔH对ΔG的贡献增大.
丁飞宋卫堂林娟潘虹高黎
关键词:甲基百里酚蓝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金属离子
稻壳粉末乙醇解残渣的组成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稻壳粉末乙醇解残渣,发现残渣富含含氧基团。依次用CS2和等体积的CS2与丙酮的混合溶剂萃取残渣,得到萃取物E1和E2,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E1和E2,从E1中检测出3种烷烃、苯族烃和萘族烃各5种、2种含硅有机化合物和2-乙氧基四氢呋喃;从E2中检测出2种含氧有机化合物和5种烃类化合物,其中含氧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比E1中的相应物含量高。
周金凤魏贤勇李倩倩夏同成黄勇李艳路瑶宗志敏
关键词:残渣萃取FTIRGC/MS
生物油的组成和提质研究的进展被引量:11
2007年
生物油即生物质裂解油,具有原料充足、可再生、价格低廉、提质后作为液体燃料利用热值高和污染较小等优点,因而生物油提质技术成为能源化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了解生物油的组成可以提供生物油提质的重要信息。评述了生物油的组成和提质研究的进展,总结了存在的问题,预测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周磊丁明洁宗营林娟曹承章赵炜宗志敏魏贤勇
关键词:生物油催化加氢催化裂解
稻秆粉末超临界醇解产物中长链脂肪酸酯的GC/MS分析
以甲醇作为溶剂,考察了300℃下稻秆粉末的超临界解聚反应。GC/MS 分析的结果表明, 解聚反应产物中含有一系列长链脂肪酸甲酯,其中棕榈酸甲酯含量最高。
陈晓菲古文涛刘小贝黄纯洁黄志雄王世杰伍林宗志敏魏贤勇
关键词:稻秆GC/MS分析
文献传递
玉米秆超临界解聚工艺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在高压反应釜内,进行超临界条件下解聚玉米秆试验,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解聚工艺中溶剂种类、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用量及高压釜内残存空气除去方式等因素进行了探讨,确定了最佳的解聚工艺:5g玉米秆加20mL甲醇,采用N2置换方式除去高压釜内的空气,300℃下反应60min,残渣率降低到26.89%.GC/MS分析甲醇为溶剂的解聚产物,表明产物成分十分复杂,鉴定出97种化合物,其中83种含氧有机化合物为酯、酚、醚、醇、酮和醛等,还检测出少量正构烷烃、烯烃、芳烃、苯硫酚和含氮有机化合物等,反映了解聚产物的高含氧量和低含氮硫量的特性.其中31.39%的苯酚类物质和5.02%的芳烃类物质可能来源于木质素在超临界甲醇中的解聚作用,而34.63%的甲酯类化合物可能是解聚产生的脂肪酸和苯丙酸等与甲醇酯化的结果.由此可以推断出甲醇超临界解聚过程参与了玉米秆的解聚反应.
唐仕荣路瑶周金凤夏纯杰魏贤勇宗志敏
关键词:玉米秆GC/MS甲醇
玉米秆超临界乙醇解聚产物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研究玉米秆在超临界乙醇条件下的解聚产物。[方法]采用FTIR和GC/MS分析解聚产物。[结果]超临界乙醇解聚产物成分十分复杂,GC/MS分析鉴定出89种有机化合物,其中72种为含氧化合物,主要有酯、酚、醚、酮和醇等,还检测出少量烷烃、烯烃、芳烃、苯硫酚和含氮化合物,反映了解聚产物的高含氧量和低含氮硫量的特性。其中42.7%乙酯类可能是C12-C30的饱和脂肪酸、部分不饱和脂肪酸、邻苯二甲酸或苯丙酸等与乙醇酯化的结果;而22.9%的苯酚和苯二酚类物质、芳烃类及甲氧基苯类物质可能来源于木质素在超临界乙醇中的解聚作用。[结论]玉米秆的超临界乙醇解聚产物成分十分复杂,乙醇参与了玉米秆的超临界解聚反应。
唐仕荣路瑶周磊夏纯杰魏贤勇宗志敏
关键词:玉米秆超临界解聚GC/MS乙醇
玉米秆超临界醇解产物高效液相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玉米秆超临界醇解产物作了初步尝试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秆超临界醇解产物中可能含有大量极性强于苯酚的化合物,其中芳烃类物质以单环为主。进行HPLC紫外检测分析时最好采用双波长检测:在0~30 min采用220 nm检测,在30 min后采用210 nm检测。示差检测表明:液化产物中存在烷烃类物质。挥发除去溶剂的样品与直接进样的色谱图对比表明:液化产物在溶剂挥发过程中可能损失了一些挥发性较好的小分子物质。对生物质液化产物的HPLC分析从侧面反映了该液化方法是可行的,生物质在超临界甲醇条件下解聚得较为彻底。
唐仕荣周磊郑宇宣夏纯杰王涛涛魏贤勇宗志敏
关键词:超临界醇解高效液相玉米秆
玉米秆超临界甲醇解聚产物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以甲醇为溶剂对玉米秆进行超临界解聚,采用FTIR和GC/MS分析解聚产物。结果表明,超临界甲醇解聚产物(SCMD)中成分十分复杂,GC/MS分析鉴定出103种有机化合物,其中83种为含氧有机化合物,有酯、酚、醚、醇、酮和醛等,还检测出少量正构烷烃(C15-C17和C19-C27)、烯烃、芳烃、苯硫酚和含氮有机化合物,反映了SCMD的高含氧量和低含氮硫量的特性。SCMD中31.387%的苯酚类物质和5.022%的芳烃类物质可能来源于木质素在超临界甲醇中的解聚作用,而34.629%的甲酯类化合物可能是解聚产生的脂肪酸和苯丙酸等与甲醇酯化的结果。由此可以推断出甲醇在玉米秆的超临界解聚过程参与了玉米秆的解聚反应。
唐仕荣周磊夏纯杰魏贤勇宗志敏
关键词:玉米秆超临界解聚GC/MS甲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