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640101)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黎乐群彭涛朱海齐鲁楠苗志国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肿瘤
  • 4篇肝肿瘤
  • 3篇乙肝
  • 3篇乙肝病毒
  • 3篇细胞
  • 3篇基因
  • 3篇肝癌
  • 3篇肝病
  • 3篇肝细胞
  • 3篇病毒
  • 2篇蛋白
  • 2篇毒素
  • 2篇突变
  • 2篇曲霉毒素
  • 2篇人肝
  • 2篇人肝细胞
  • 2篇人肝细胞癌
  • 2篇细胞癌
  • 2篇黄曲霉
  • 2篇黄曲霉毒素

机构

  • 8篇广西医科大学...
  • 6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作者

  • 8篇黎乐群
  • 6篇彭涛
  • 4篇齐鲁楠
  • 4篇朱海
  • 3篇苗志国
  • 2篇苏智雄
  • 2篇郭雅
  • 2篇叶新平
  • 2篇尚丽明
  • 2篇肖开银
  • 2篇徐邦浩
  • 2篇白涛
  • 2篇李仕来
  • 2篇苏铭
  • 1篇马良
  • 1篇梁骁
  • 1篇陈祖舜
  • 1篇游雪梅
  • 1篇陈圆圆
  • 1篇卢冠铭

传媒

  • 4篇中国癌症防治...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癌症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广西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经皮射频消融与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合并肝硬化的小肝癌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消融(RFA)与经皮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合并肝硬化的小肝癌(SHCC)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66~),EMBASE(198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和Cochrane2008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检索截止日期为2009年6月。纳入比较RFA与PEI治疗合并肝硬化的SHCC疗效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9.0软件对肿瘤坏死率、1年和3年局部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应用Hazard Ratio工作表计算生存率曲线中的死亡危险比。结果共纳入5项RCT,包括754例合并肝硬化的SHCC(其中RFA组354例,PEI组4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RFA较PEI能提高对单个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或肿瘤数目1~3个且直径小于3 cm的合并肝硬化的SHCC坏死率(P〈0.001)、降低死亡风险(P=0.001)、并减少1年(P=0.004)和3年局部复发率(P=0.001)。结论 RFA治疗单个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或肿瘤数目1~3个且直径小于3 cm的合并肝硬化的SHCC总体疗效优于PEI。
卢冠铭龚艺贞黎乐群
关键词:小肝癌射频消融无水乙醇注射局部复发率META分析
肝内转移与多中心发生多结节肝癌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背景与目的:多结节肝癌的起源既有单一原发肿瘤的肝内转移,又有各个结节单独存在的多中心性发生。我们对肝内转移组和多中心发生组多结节肝癌组织的全蛋白质表达谱进行比较分析,希望筛选出在多结节肝癌细胞克隆起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差异蛋白分子。方法: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肝内转移组及多中心发生组多结节肝癌组织总蛋白,对两组间蛋白差异点应用质谱进行分析及数据库搜索、鉴定。结果:肝内转移组平均检测到(1025±52)个蛋白点(n=3),多中心发生组平均检测到(900±98)个蛋白点(n=3)。筛选出差异蛋白点25个,应用质谱鉴定出其中核纤层蛋白A/C异构体2等20种差异蛋白质。结论:多中心发生组与肝内转移组多结节肝癌的蛋白表达谱存在差异。鉴定出的20个差异表达蛋白可能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有应用价值的多结节肝癌细胞克隆起源鉴别分子标志。
苏铭黎乐群彭涛郭雅肖开银尚丽明徐邦浩李仕来苏智雄叶新平
关键词:肝肿瘤肝内转移多中心发生多结节性蛋白质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广西地区711例肝脏肿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肝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2003年2月至2007年2月经外科手术切除的711例肝脏肿瘤病理资料。结果:本组711例肝脏肿瘤患者中,瘤样病变、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分别占肝脏肿瘤的8.30%(59/711)、9.14%(66/711)和82.56%(586/711)。其中最常见的3种肿瘤分别为肝细胞癌占79.17%(551/711),肝海绵状血管瘤占7.90%(56/711)以及胆管细胞癌占2.59%(17/711)。本组肝细胞癌中82.26%(452/551)的病例合并肝硬化,86.12%(459/533)HB-sAg阳性。17例肝胆管细胞癌有4例(23.53%)合并肝吸虫,2例(11.76%)合并胆管结石。结论:广西地区肝脏肿瘤病变中,绝大多数为恶性。良性以海绵状血管瘤居多,恶性则以原发性肝细胞癌为主,其次为肝胆管细胞癌。其中肝细胞癌的发生与乙肝及肝硬化病史相关;肝内胆管癌的发生与肝吸虫及胆管结石病史相关;其余肿瘤无特殊病史关联。对于不能明确诊断的肝脏肿瘤应力争肝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
梁骁黎乐群
关键词:恶性肝肿瘤
广西地区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_1双暴露相关性肝细胞性肝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性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染色体遗传学畸变的特点。方法将32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HCC的癌组织,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为HBV(+)/AFB,(+)10例;B组为HBV(+)/AFB1(-)10例;C组为HBV(-)/AFB1(+)6例;D组为HBV(-)/AFB1(-)6例。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检测分析其22对染色体DNA拷贝数的变化。结果32例HCC样本中,共发现573个染色体畸变区段(chromosomalaberrations,CNAs)。其中1q、4p、5p、6p、7p、8q、10p、17q、20p、20q和X主要表现为扩增区段;1p、2q、4q、8p、9p、10q、11q、13q、14q、16p、16q、17p、19p、19q、21q、22q和Y主要表现为缺失区段。同时,共检测出25个染色体发生高频畸变的区段(recurrentlyalteredregions,RARs),其中lq21.1-q44、5p13.2-p15.3、6p12.1-p25.2、7q11.2-q35、8q11.2-q24.3、17q12-q25.2、18q12.3-q22.3和x为高频率扩增区段,而lp31.1-p36.2、2q23.2-q37.2、4q12-q35.2、6q14.1-q26、8p12-p23.2、9p21.1-p24.2、10q21.3-q26.2、13q12.1-q21.1、14q21.3-q32.2、16p12.1-p13.2、16q12.1-q24.1、17p12-p1313、19p13.1-p13.3、19q13.2-q13.4、21q21.3-q22.2、22q11.2-q13.2和Y染色体为高频缺失区段。8p12-p23.2缺失的发生率在进展期HCC(TNM分期为Ⅲ~Ⅳ期)中明显高于早期HCC(TNM分期为I~Ⅱ期)(仁0.038)。4q12-q35.2、13q12.1-q21.1的缺失及7q21.1-q35的扩增发生率在A组中最高。Cox模型分析结果示:在单因素分析中AFP水平、肿瘤大小、TNM分期、BCLC分期、侵袭与转移的发生、8p12-p23.2的缺失以及19p13.1-p13.3的缺失等为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而在多因素分析中AFP水平、TNM分期以及8p12-p23.2的缺失等为影响患者无瘤生�
齐鲁楠陈圆圆陈祖舜白涛朱海彭涛黎乐群
关键词: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CGH
多指标联合分析多结节肝癌克隆起源
2009年
目的探讨多指标联合分析多结节肝癌细胞克隆来源的价值。方法选择44例多结节肝癌共116个结节肝癌组织,以P53、AFP蛋白,P53exon7、bcl-10基因,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序列等5项指标作为鉴别细胞克隆起源异同的指标,判别多结节肝癌各癌结节的克隆起源是否相同。结果经5项指标检测,联合判断为多中心性克隆起源(MO)者22例,单中心性克隆起源(IM)者22例。结论联合检测多结节肝癌组织中P53蛋白、AFP蛋白,P53exon7、BCL-10基因及线粒体DNAD-Loop区序列在各癌结节间的表达差异,有助于鉴别其细胞克隆来源。
苏铭黎乐群彭涛郭雅肖开银尚丽明徐邦浩李仕来苏智雄叶新平
关键词:克隆起源
广西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_1双暴露人肝细胞癌中PTEN mRNA表达及突变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肝细胞性肝癌(HCC)中PTEN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 108例HCC来自广西不同地区样本,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HBV(+)/AFB1-DNA(+),共48例;B组:HBV(+)/AFB1-DNA(-),共27例;C组:HBV(-)/AFB1-DNA(+),共19例;D组:HBV(-)/AFB1-DNA(-),共14例。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癌组织中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其基因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①PTEN基因第4、5、8外显子测序结果未发现发生在外显子上的突变。但在第4外显子与第4内含子交界处有61例发生大片段的缺失,缺失率为56.4%。②PTEN缺失率在A、B、C、D组中分别为60.4%、62.9%、47.3%和46.6%,其差异在4个亚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TEN mRNA在4个亚组中的表达半定量灰度值分别为:A组:0.54±0.13;B组:0.59±0.16;C组:0.97±0.16;D组:0.92±0.13。其中,A、B组分别与C、D组相比,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C=0.002,PAD=0.032,PBC=0.000,PBD=0.011)。结论在广西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B1的双暴露肝细胞癌中,PTEN mRNA的表达下调是一个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PTEN mRNA表达下调可能主要与HBV感染有关。AFB1对PTEN 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有协同作用。
朱海齐鲁楠苗志国彭涛黎乐群马良游雪梅
关键词:肝肿瘤乙肝病毒
广西人肝细胞癌β-catenin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人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β-catenin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方法采用PCR联合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108例肝细胞癌癌组织中β-catenin基因的突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 108例HCC癌组织中仅有12例发生β-catenin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1%。108例HCC癌组织中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0%(75/108),其中14.6%(11/75)为细胞核阳性;57.3%(43/75)为细胞质阳性;28.0%(21/75)为细胞膜阳性。β-catenin蛋白在12例有突变的样本中表达阳性率为100%。结论广西地区肝癌中β-catenin基因突变率比较低;β-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为导致β-catenin蛋白过表达的因素之一,并参与了肝癌癌变过程。
苗志国齐鲁楠朱海彭涛黎乐群
关键词:肝肿瘤Β-CATENIN突变
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因素下肝癌13号染色体畸变以及RB1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下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3号染色体遗传学改变的特点,以及对定位于13q14.2基因座位点抑癌基因RB1的影响。方法 32例手术切除且经病理证实为HCC的癌组织,按照乙肝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情况,分为4个亚组:A组HBV(+)/AFB1(+)10例;B组HBV(+)/AFB1(-)10例;C组HBV(-)/AFB1(+)6例;D组HBV(-)/AFB1(-)6例。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检测包括13号染色体在内的23对染色体区段的变化情况,并通过RT-PCR检测RB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32例中有15例染色体13q14.2发生缺失,缺失率为46.9%(15/32)。13q14.2缺失的发生频率在A组、B组、C组、D组中分别为80.0%(8/10)、50.0%(5/10)、33.3%(2/6)和0%(0/6)。其中A组分别与C组、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D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显示RB1mRNA的表达半定量灰度值在13q14.2缺失组中显著低于13q14.2无缺失组(P=0.003)。结论染色体13q畸变在HCC中是一个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其中13q14.2的缺失可能与HBV和AFB1双暴露的协同作用有关,HCC中13q14.2的缺失是导致RB1基因失活的因素之一。
齐鲁楠彭涛苗志国朱海向邦德白涛黎乐群
关键词: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RB1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