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ZS006)

作品数:8 被引量:62H指数:5
相关作者:杨华凌宇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上博
  • 2篇上博简
  • 2篇礼记
  • 2篇集释
  • 2篇简帛
  • 2篇出土
  • 2篇出土简帛
  • 2篇楚文化
  • 1篇大一统
  • 1篇人生礼仪
  • 1篇三礼
  • 1篇山神
  • 1篇商周
  • 1篇上古
  • 1篇神崇拜
  • 1篇神权
  • 1篇陶俑
  • 1篇秦汉
  • 1篇巫术
  • 1篇五岳

机构

  • 7篇武汉大学

作者

  • 6篇杨华
  • 1篇凌宇

传媒

  • 2篇井冈山大学学...
  • 1篇文史哲
  • 1篇历史研究
  • 1篇理论月刊
  • 1篇江汉考古
  • 1篇史林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1
  • 4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楚地丧祭礼制研究——以出土简帛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2
2010年
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连续出土的简帛资料,包含大量的礼学信息,推动了对楚地丧葬和祭祀礼制的复原研究,也为今人超越历代经学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楚地简帛(尤其是卜筮祭祷简)所反映的丧祭内容,包括疾病占卜、祭祷神祇、初死及丧仪、丧服和丧期、祖先和庙祭、祭祷仪式等,完全可与《仪礼·士丧礼》等礼学文献进行对证考察。考察的结果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楚地的丧祭礼制虽与中原地区颇有差异,但中国古代病、死、丧、葬、祭的人生礼仪,自商周以来就形成连续的系统,并未中断。楚地的丧祭礼制,对于汉代文化影响较大,此即汉承楚制的一部分。此种考察还有助于解决"三礼"文本的成书时间问题。楚简材料表明,楚人有常贞和常祷,还有散贞和散祷,前者对于复原楚地丧祭礼制更为重要。
杨华
关键词:楚文化简帛人生礼仪三礼
俑义考述被引量:3
2011年
迄今学界关于"俑"的各种解读,如踊、勇、用、蛹等,均不能准确反映俑的本义。同时,一些与俑有关的名词,如动物俑、兵马俑等,亦甚随意,对于正确理解俑义徒生干扰。经认真梳理传世文献和地下材料可知,俑实是借"偶"以行"偶人"之义,并拟人以为陪葬,故非像人之物不在其列。
凌宇
关键词:陶俑甲骨文礼制
秦汉帝国的神权统一--出土简帛与《封禅书》、《郊祀志》的对比考察被引量:29
2011年
将新出简帛材料与《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进行对比考察,有助于阐明秦汉帝国将分散的宗教信仰整合成统一神权的渐进过程。先秦时期各国皆有自己的山神、水神,秦汉帝国将秦、楚、晋、齐等几大祭祀圈的山川神祇整合成"五岳四渎"系统。国家制定统一的祭典,建立官祀系统,通过限制民间祭祀内容、禁止民间另立私社和控制祭祀频率等办法来打击淫祀。国家加强对巫觋和巫术的管理,固定其场所和时间,极力消解其地域性。汉初设立的梁巫、晋巫、秦巫、荆巫等巫官,不完全是对各地方巫术的移植或复制,而是根据刘氏的身世源流,对全国巫术系统的"重新洗牌",人为划定其分属职掌。秦皇、汉武的封禅和巡游,也并非为了追求"一己之福",而是为了寻求东方神祇的认同。经过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和汉成帝等数代皇帝的努力,整合全国神权的历程逐渐完成。
杨华
关键词:秦汉简帛神权巫术
楚地山神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楚地盛行山川之祭,楚地祭祷的山神包括二天子、三土皇(三公主)、峗山、五山(五主山)、武夷山、复山、不周山,以及众多的丘陵之神。它们有些分布在楚人所居的范围之内,有些则是秦人带到楚地的西方山神。在"楚邦"扩张的过程中,楚人也逐渐突破"祭不越望"的旧规,开始祭祷所征服之地的"名山名溪"。将山神用三、五等数字进行排列祭祀的习俗,并非楚人独有,商人及秦、晋、齐各国亦然。汉武帝时,在儒生方士们五行理论的推动下,继承了先秦各地分别祭祷过的三、五名山,并从中采选最具特色的地方神山,整合成"五岳",奉为国祀。楚、秦、齐等地的神山系统整合成"五岳"的过程,正是先秦地域文化"大一统"化的过程。
杨华
关键词:楚文化山神五岳大一统
上博简《武王践阼》集释(上)被引量:10
2010年
在最新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有一篇简帛文献(甲乙两本)与传世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内容基本相同,这是礼学文献见于战国楚简的又一案例。综汇兼采已发表的40多篇考释文章,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简文集释本。传世礼书与出土简帛的行对证研究表明:第一,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武王的铭物自戒就已是一个公认的儒家故事;第二,战国竹简的甲本和乙本,与唐代孔疏所引之郑注本、唐代传世本进行校勘,有助于厘清《大戴礼记》文本流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要判定这几种文本的优劣,目前尚为时过早。第三,上博七《武王践阼》篇与此前公布的上博二《民之父母》(《孔子闲居》)篇,原来可能是合编为一卷的,但在传世礼书中却分别收编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中。这证明,汉代二戴在选编《礼记》时,对这些古书进行了重新整理,或"分类去重",或"增广扩充",才形成后世所见的两种《礼记》汇编。汉人对战国礼书的"增广扩充"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杨华
关键词:礼记
上博简《武王践阼》集释(下)被引量:3
2010年
在最新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有一篇简帛文献(甲乙两本)与传世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内容基本相同,这是礼学文献见于战国楚简的又一案例。综汇兼采已发表的40多篇考释文章,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简文集释本。传世礼书与出土简帛的行对证研究表明:第一,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武王的铭物自戒就已是一个公认的儒家故事;第二,战国竹简的甲本和乙本,与唐代孔疏所引之郑注本、唐代传世本进行校勘,有助于厘清《大戴礼记》文本流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要判定这几种文本的优劣,目前尚为时过早。第三,上博七《武王践阼》篇与此前公布的上博二《民之父母》(《孔子闲居》)篇,原来可能是合编为一卷的,但在传世礼书中却分别收编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中。这证明,汉代二戴在选编《礼记》时,对这些古书进行了重新整理,或"分类去重",或"增广扩充",才形成后世所见的两种《礼记》汇编。汉人对战国礼书的"增广扩充"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杨华
关键词:礼记
叶家山曾侯墓地所见西周早期丧葬礼制四则被引量:8
2013年
见于叶家山曾侯墓四周的"斜向柱洞",就是下棺时在墓穴四周植立丰碑或桓楹而留下的痕迹,是商周时期针对深埋竖穴墓而不得不采用的一项工程技术。曾侯墓中的毁兵、折兵现象,与古人严格区分生死、故意将死器与生器做得相反的礼俗有关。曾侯墓地的方位选择,也符合商周时期关于家族墓地居于都城北方的礼制。而同一座墓出土多种族徽,说明这些青铜器有可能是其他家族赗赠的助丧器具。居于南方汉水流域的曾国,其丧葬礼制与西周早期其他地区并无大异,与《仪礼》、《礼记》等文献记载可以互相印证。
杨华
关键词:商周
上古中国的四方神崇拜和方位巫术被引量:6
2011年
战国楚简中有不少祭祷四方神的记录,东、西、南、北四方神灵都受到楚人的祭祷,其内容可与甲骨卜辞对照,也可与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相印证。四方神与五天帝、五人帝、五官神相互对应而构成系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简帛材料显示出战国时期楚人的四方神观念已与中原诸国无异,四方神虽已基本归于地祇,但还保留有天神的痕迹。
杨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