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06-G52A-Q08)

作品数:6 被引量:317H指数:5
相关作者:杨晓光薛昌颖刘志娟刘园张秋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国际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蒸散
  • 2篇蒸散量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作物
  • 2篇利用效率
  • 2篇灌溉
  • 2篇旱稻
  • 1篇东北三省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产量
  • 1篇需水
  • 1篇需水量
  • 1篇适应性
  • 1篇水分处理
  • 1篇水量
  • 1篇农田
  • 1篇农田蒸散
  • 1篇农田蒸散量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国际水稻研究...
  • 2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澳大利亚联邦...
  • 1篇北京华风气象...

作者

  • 6篇杨晓光
  • 3篇薛昌颖
  • 2篇王化琪
  • 2篇刘志娟
  • 2篇刘园
  • 2篇张秋平
  • 1篇任天志
  • 1篇张晓煜
  • 1篇李玉义
  • 1篇陈阜
  • 1篇肖金香
  • 1篇邱建军
  • 1篇杨婕
  • 1篇逄焕成
  • 1篇王靖
  • 1篇李金华
  • 1篇王文峰
  • 1篇马忠明
  • 1篇曹诗瑜
  • 1篇李克南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水分处理旱稻农田蒸散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被引量:16
2008年
该文通过2001~2004年4年北京地区旱稻田间试验,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法计算了旱稻农田蒸散量,用微型棵间蒸渗仪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农田土壤棵间蒸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水分处理旱稻生长期间的农田蒸散特征、土壤棵间蒸发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旱稻出苗~成熟的农田蒸散量为574~630mm,年际间略有波动;日蒸散强度孕穗~抽穗期最高,平均为9.8mm/d,该阶段为旱稻需水关键期;在出苗~拔节期间土壤棵间蒸发量占农田蒸散量比例最大,在此生育阶段应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土壤蒸发无效消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限量灌溉处理中以前期适当胁迫,后期充分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崔晓军薛昌颖杨晓光杨婕张秋平王化琪B.A.M.Bouman
关键词:旱稻农田蒸散量水分利用效率
华北地区旱稻产量适应性及耗水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本研究利用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北京昌平旱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输入为300-522 mm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和“旱稻502”的产量水平分别为3 876-5 289 kg.hm^-2、3 977-5 664 kg.hm^-2,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01-1.29 g.kg^-1、1.03-1.33 g.kg^-1,同一品种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存在差异。“旱稻50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旱稻297”,表明“旱稻502”更适宜在北京地区种植。对产量分析可以看出,在损失7.9%-29.8%产量前提下,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9%-27.7%,其中前期限量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为3.6%-23.1%,而产量仅降低7.9%-15.5%。表明前期限量后期充分灌溉处理为北京地区气候条件下的旱稻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利用北京地区昌平气象站1951-2005年的气侯资料,分析了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特点,根据person-Ⅲ分布法确定了旱稻生长季内的3种降水年型,并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下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与作物需水的耦合度。结果表明:旱稻在正常年和干旱年型下生长季内各生育阶段均需灌溉水补充,而湿润年型只需在开花-成熟阶段适当补充灌溉。
刘志娟杨晓光薛昌颖张秋平B.A.M.Bouman王化琪
关键词:旱稻耗水特征水分利用效率
华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被引量:107
2010年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估算作物需水量的关键因子,对指导农田灌溉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利用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华北平原典型站点1961 2007年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并从能量平衡和动力学角度对其分解,分析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合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影响参考作物蒸散量及其构成项变化的主次气候因子,为该区农田水分管理提供更有效的科学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华北平原全区温度显著上升、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呈显著下降的背景下,绝大部分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及构成项呈显著下降趋势。夏季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和辐射项值相对最高,冬季值最低;春季的空气动力学项值相对比例最高。辐射项与空气动力学项年际间呈负相关关系,春夏两季之间呈不显著正相关趋势,秋冬两季呈不显著负相关趋势。辐射项的变化主要受日照时数、风速及温度的影响,其中风速的贡献是负效应;空气动力学项的变化主要受风速、相对湿度及平均温度的影响,相对湿度的贡献是负效应。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主要受日照时数、相对湿度、温度日较差和风速的综合影响。此外,降水与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下降幅度略高于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幅度。
刘园王颖杨晓光
关键词:华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PENMAN-MONTEITH公式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东北三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被引量:156
2009年
基于1961—2007年中国东北三省72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东北三省全年及温度生长期内的平均气温、≥10℃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参考作物蒸散量等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东北三省年均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38℃.10a-1;温度生长期内≥10℃积温同样呈上升趋势,且积温带逐渐北移东扩,全区高于3200℃.d积温带面积增加了2.2×104km2,2800~3200℃.d积温带北移0.85°、东移0.67°,2400~2800℃.d积温带北移1.1°;东北三省年日照时数显著下降,且以松嫩平原东部、吉林省中西部平原、辽河平原西部的减少尤为明显,全区年日照时数高于2800h的区域面积由13.6×104km2缩小到4.1×104km2,2600~2800h的区域向西推进了1.5°;全区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平均为1174h,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07年温度生长期内的日照时数高值区明显减少,日照时数1200~1400h的区域向西推进了0.9°;1961—2007年间,研究区年降水量及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黑龙江省全年参考作物蒸散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吉林省中西部平原区有所减小、东部山区呈增加趋势,辽宁省均呈减小趋势,与1961—1980年的年均值相比,1981—2007年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高于900mm区域向西推移了约1°;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绝大部分区域温度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逐年增加,而辽宁省绝大部分区域以小于14mm.10a-1的幅度在减少.
刘志娟杨晓光王文峰李克南张晓煜
关键词:东北三省农业气候资源气候倾向率
基于APSIM模型的灌溉降低冬小麦产量风险研究被引量:27
2009年
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干旱是影响该地区冬小麦产量稳定的最主要的灾害之一。进行产量风险评估以及如何通过灌溉降低干旱产量风险对于该地区冬小麦稳产高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利用澳大利亚的APSIM农业生产系统模拟模型,以华北平原北京和山东禹城为例,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风险;通过不同灌溉方案的设计和模拟,分析了不同的灌溉方案在各种年型条件下对降低冬小麦产量风险的作用。结果表明:北京和禹城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绝大部分年份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水,严重缺水年型出现的频率均在30%左右,两地该年型的平均产量仅为2445和2466kg/hm2,产量风险较高。灌溉对于降低产量风险具有明显的作用,但需根据不同的缺水年型选择适宜的灌溉方案。在兼顾冬小麦稳产高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严重和中度缺水年型进行3次补充灌溉,分别为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而在轻度缺水年型条件下,底墒水和拔节水两次灌溉即可大大降低干旱带来的产量风险,灌水定额为50~70mm,且随缺水程度的降低和灌溉次数的增加,可以适当减小灌水定额。
李艳薛昌颖杨晓光王靖刘园Enli Wang
关键词:作物灌溉APSIM冬小麦
甘肃张掖地区不同种植模式需水特征及作物系数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根据甘肃张掖2007年田间试验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农田水量平衡法,计算了春小麦、春玉米、马铃薯三种单作种植模式的需水特征和作物系数。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需水量不同,充分灌溉下,春玉米需水量最大,各种植模式需水模比系数最大值均出现在作物生育后期;从全生育期作物系数平均值来看,春玉米(0.96)>春小麦(0.84)>马铃薯(0.83),作物系数最大值均出现在作物生育中后期,各种植模式作物系数在生育期内明显呈现"单峰"变化趋势。
李金华杨晓光曹诗瑜马忠明肖金香陈阜李玉义邱建军逄焕成任天志
关键词:需水量作物系数灌溉节水农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