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21339)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叶志中张丽君王新根任莉莉李富荣更多>>
相关机构:深圳市人民医院广东医学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系统性红斑
  • 8篇系统性红斑狼...
  • 8篇细胞
  • 8篇狼疮
  • 8篇红斑
  • 8篇红斑狼疮
  • 6篇系统性红斑狼...
  • 6篇红斑狼疮患者
  • 3篇疾病活动
  • 3篇疾病活动指数
  • 3篇T细胞
  • 2篇受体
  • 2篇树突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分子
  • 2篇SLE
  • 2篇FAS

机构

  • 9篇深圳市人民医...
  • 3篇广东医学院
  • 1篇暨南大学第二...

作者

  • 3篇张丽君
  • 3篇叶志中
  • 2篇李富荣
  • 2篇任莉莉
  • 2篇王新根
  • 1篇齐晖
  • 1篇肖学吕
  • 1篇刘冬舟
  • 1篇庄俊汉
  • 1篇汪迅
  • 1篇李博
  • 1篇戴勇
  • 1篇文锦丽
  • 1篇李剑松
  • 1篇钟力
  • 1篇黄瑞芳

传媒

  • 4篇中华风湿病学...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年份

  • 4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上Fas受体分子与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通过定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Fas受体的分子数,探讨SLE的发病机制及与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36例活动期SLE患者和18名正常人群采集外周血,采用Fas定量流式细胞试剂盒荧光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对T淋巴细胞上表达Fas受体分子数和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SLE患者T细胞表面表达Fas受体分子数和凋亡率较正常人群明显上调(P<0.01)。活动期SLE患者T细胞表面Fas受体分子数与T细胞凋亡率和SLEDA I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P<0.01),抗dsDN A抗体阳性患者组T细胞表面Fas受体分子数较抗dsDN A抗体阴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Fas受体分子数上调,由Fas介导的T淋巴细胞凋亡加快,刺激机体产生抗dsDNA等多种自身抗体,可能是引起SLE免疫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SLE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Fas受体分子数与SLE的活动性呈正相关,是一较好的评价SLE疾病活动性的指标。
李富荣肖学吕叶志中齐辉任莉莉张丽君王新根
关键词:疾病活动指数受体分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FAS受体FAS介导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状细胞亚型绝对数及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亚型绝对数,分析其与疾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荧光染色标记DC,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DC亚型绝对数,并分析与SLEDAI、dsDNA、C3、C4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外周血MDC(13630.50±2548.55)和PDC(9196.29±1837.75)较正常对照组(15859.18±2550.55和11362.5±2100.14)明显降低(P<0.05)。静止期MDC和PDC(14503.06±2165.74和9564.75±1748.62)较对照组无明显下降,活动期组两DC亚型(12466.33±2600.32和8514.67±1918.73)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SLE患者外周血MDC和PDC与SLEDAI、dsDNA明显负相关(P<0.01),与C3、C4呈正相关(P<0.05)。结论:DC参与疾病的发生,其绝对数可反映SLE疾病活动程度。
齐晖李富荣刘冬舟肖学吕任莉莉王新根文锦丽黄瑞芳戴勇
关键词: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
SLE患者外周血DC的表面标志及其分泌IL-12和IFN-α的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分析SLE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的表面标志,探讨DC和SLE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培养瓶中贴壁培养3h,吸去悬浮的细胞,联合应用GMCSF、IL4和TNFα刺激正常人及SLE患者外周血DC的增殖及分化成熟。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C的表面标志,用ELISA法检测培养9d的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α的水平。结果:SLE患者DC表面CD1a、CD11c、CD40、CD83和CD123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8.88±7.64)%、(54.4±10.88)%、(37.29±8.08)%、(57.76±11.54)%和(13.14±4.44)%;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为:(47.71±4.01)%、(43.12±8.82)%、(28.59±7.07)%、(48.31±8.79)%和(9.85±3.97)%,两者相差明显(P<0.05)。SLE患者DC上CD80表达的阳性率为(55.16±10.12)%与对照组[(47.95±12.21)%]相差不明显(P>0.05)。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9.78±0.76)ng/L],较正常对照组[(7.49±0.74)ng/L]明显升高(P<0.05);SLE患者组IFNα的水平为[(2.95±0.61)ng/L]与对照组[(2.70±0.29)ng/L]相比升高不明显(P>0.05)。SLE患者非活动期与活动期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α的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SLE患者的DC可能是通过其抗原递呈功能的增强及分泌IL12而参与本病的发病过程。
齐晖李富荣刘冬舟肖学吕任莉莉文锦丽黄瑞芳
关键词:SLE树突状细胞IFN-Α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27例SLE患者及16名正常对照人群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SLE活动性的判断采用SLEDAI评分方法,其中缓解期的患者11例,活动期的患者16例。分析以上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外周血B1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B1淋巴细胞亚群/B2淋巴细胞亚群的比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但未见其与病情活动相关。结论SLE患者外周血B1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异常,可能在SLE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叶志中张丽君汪迅李博钟力李剑松庄俊汉高建华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病情活动
γδT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活化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检测17例正常人群和4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及亚群的表达情况。以TCRγδ单克隆抗体固相法体外选择性扩增获得17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10例正常人群外周血TCRγδ细胞系。测定γδT细胞毒活性。用正常人群γδT细胞系与异体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以1∶5、1∶10比例共同培养48小时,活动期SLE患者PMBC作对照孔,观察γδT细胞系对活动期SLE患者PMBC活化和凋亡、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SLE患者的γδT细胞及亚群数量明显减少(P<0.05)。IL-2可显著增强γδ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正常人γδT细胞系与异体SLE活动期患者PMBC细胞共同培养,共同培养二组SLE患者PMBC的CD69表达和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共同培养二组培养上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γδT细胞数及亚群较正常人群明显下降,γδT细胞对SLE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和活化具有抑制性作用,并使IL-10分泌水平升高,表明γδT细胞在SLE发病中具有保护性的免疫调节作用。
李富荣徐红先肖学吕齐辉任莉莉王新根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ΓΔT细胞凋亡IL-1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状细胞白细胞介素-12和干扰素-α表达与各亚型的关系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树突状细胞(DC),检测DC分泌白细胞介素(IL)-12和干扰素(IFN)-α水平,并分析与DC各亚型的相关性,以了解树突状细胞在SLE疾病中的作用。方法联合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IL-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分化DC成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α表达,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测定DC各亚型,分析IL-12和IFN-α表达水平与DC各亚型的相关性。结果①SLE组在第7天和第9天分泌的IL-12水平[(8.8±0.8)和(9.8±0.8)pg/ml]较对照组[(7.5±0.7)和(8.1±0.9)pg/ml]明显增加(P<0.05);SLE组第7天IFN-α水平[(4.0±0.8)pg/ml]较正常对照组[(2.9±0.8)pg/ml]水平升高显著(P<0.001)。②SLE组DC表达的CD1a、CD11c+、CD40、和CD123百分率(59±8、54±11、37±8、13±4)较对照组(48±4、43±9、29±7、10±4)明显增加(P<0.05),SLE患者DC表达的CD80和CD83(55±10、58±12)较对照组(48±12;48±9)升高不明显(P>0.05)。③分泌第7天和第9天的IL-12与CD1a、CD11c+、CD40保持良好的相关性(P<0.05),与CD80、CD83、CD123相关性不明显。第7天和第9天的IFN-α与CD1a、CD11c+、CD40、CD123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CD80、CD83无相关性。
齐晖李富荣肖学吕刘冬舟任莉莉王新根黄瑞芳文锦丽戴勇
关键词:SLEIL-12IFN-Α百分率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细胞上Fas受体分子数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2005年
目的通过定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Fas受体的分子数(Fas/T),探讨其对疾病治疗效果的指导作用。方法36例活动期SLE患者,分别给予泼尼松、甲泼尼龙、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在入院3d内、出院时(平均住院天数为22.6d)和出院后4周复诊时,采集患者外周血,采用Fas定量流式细胞试剂盒荧光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对T淋巴细胞上表达Fas受体分子数(Fas/T)进行检测。结果活动期SLE患者随着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到出院时T细胞表面Fas/T呈明显升高;出院后4周复诊时T细胞表面Fas/T呈下降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表面Fas/T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治疗前后T细胞表面Fas/T与抗dsDNA抗体、C3和C4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SLE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Fas/T与SLE的活动性呈正相关,可作为一种评价SLE疾病活动性的指标,对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由Fas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是引起SLE免疫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也是判断狼疮活动的重要指标。
李富荣叶志中肖学吕齐晖任莉莉张丽君王新根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FAS受体淋巴细胞
T细胞表达Fas用于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和疗效的价值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T细胞表面Fas表达水平,探讨其用于评价疾病活动指数和疗效的价值。方法:对36例活动期SLE患者和18名正常人群,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Fas表达和凋亡率。对SLE患者分别给予泼尼松、甲泼尼龙、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在入院3d内、出院时(平均住院天数为22·6d)、出院后4周分别检测T细胞Fas表达(Fas+T)。结果:活动期SLE患者T细胞表面Fas表达与T细胞凋亡率和SLEDAI之间,具有明显正相关(P<0·01),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活动期SLE患者后,出院时T细胞表面Fas表达(Fas+T)明显升高;出院后4周复诊时呈下降趋势。结论:SLE患者T细胞表面Fas表达上调,由Fas介导的T细胞凋亡增强,刺激机体产生抗dsDNA等多种自身抗体,可能是SLE免疫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T细胞表面Fas密度可能是评价SLE疾病活动性和临床疗效的主要参数。
高双全李富荣齐辉肖学吕任莉莉王新根
关键词:FAS分子T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状细胞亚型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状细胞亚型水平,探讨与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髓系树突状细胞(MDC)亚型CD11c+和淋巴系树突状细胞(PDC)亚型CD123+的表达,并与SLEDAI、ds-DNA、C3、C4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和活动期患者外周血中CD11c+和CD123+表达(0.21±0.12);(0.19±0.13)较正常对照组(0.36±0.07)和(0.29±0.9)明显降低(P<0.05)。在SLE病人中,活动期组(0.16±0.11);(0.13±0.06)和静止期组(0.26±0.13);(0.23±0.16)患者外周血CD11c+和CD123+百分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CD11c+和CD123+水平与SLEDAI、ds-DNA具有明显相关性(r=-0.408、-0.436、-0.474、-0.528;P分别为0.018、0.013、0.009和0.003),与C3、C4无明显相关性。结论SLE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型明显降低,并且与SLEDAI相关明显,可作为观察狼疮活动的客观指标。
任莉莉齐晖李富荣刘冬舟肖学吕王新根黄瑞芳文锦丽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
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相关基因的表达
2006年
目的验证新发现的4个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基因与SLE发病的相关性,为SLE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前期基因芯片工作中筛选得到4个在55例SLE患者及正常对照之间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染色体定位发现其位于SLE连锁的染色体区段。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该4种基因在SLE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单核细胞及T、B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RIM基因ΔCt值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P<0.05),基因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的0.61倍;IL-4R基因与EGR1基因的ΔCt值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P<0.05),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正常对照的2.62、2.03倍;KLRC1基因的ΔCt值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P<0.01),基因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的5.33倍。在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TRIM基因ΔCt值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P<0.01),基因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的0.56倍;IL-4R基因与EGR1基因的ΔCt值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P<0.05),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正常对照的2.55、1.74倍;KLRC1基因的ΔCt值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P<0.01),基因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的5.19倍。在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由于B细胞淋巴所占淋巴细胞比率过低,基因检测数据不稳定,故未作统计学分析。4种狼疮疾病相关基因与狼疮活动指数SLEDAI无相关性。结论SLE患者TRIM,IL-4R,KLRC1和EGR1基因与正常人相比有明显差异,但与疾病活动程度无关。
齐晖任莉莉刘冬周肖学吕欧阳志斌李富荣
关键词:基因表达聚合酶链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