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0545)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夏庆友刘春任静波魏丽婉李栋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重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家蚕
  • 1篇单眼
  • 1篇性状
  • 1篇性状调查
  • 1篇幼虫
  • 1篇原核表达
  • 1篇原位
  • 1篇原位杂交
  • 1篇扫描电子显微...
  • 1篇生物信息
  • 1篇生物信息学
  • 1篇生物信息学分...
  • 1篇丝胶
  • 1篇丝胶蛋白
  • 1篇丝腺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品系
  • 1篇突变系
  • 1篇品系
  • 1篇羟化酶

机构

  • 7篇西南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7篇刘春
  • 7篇夏庆友
  • 2篇魏丽婉
  • 2篇任静波
  • 2篇周梦婷
  • 2篇吕金凤
  • 2篇李琼艳
  • 2篇胡文波
  • 2篇李栋
  • 1篇程廷才
  • 1篇韩宇
  • 1篇聂红毅
  • 1篇荀利杰
  • 1篇刘品彦
  • 1篇谭祥
  • 1篇赵小明
  • 1篇夏菊
  • 1篇陈志伟
  • 1篇朱晓南
  • 1篇刘茹凤

传媒

  • 4篇蚕业科学
  • 2篇昆虫学报
  • 1篇蚕学通讯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家蚕酪氨酸羟化酶基因BmTh的表达及功能被引量:9
2010年
酪氨酸羟化酶作为儿茶酚胺合成的限速酶,广泛存在于昆虫、哺乳动物和人类中,是其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酶类。在其他昆虫中,酪氨酸羟化酶参与了黑色素的合成,并在昆虫外骨骼的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研究家蚕Bombyxmori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生理生化功能,本文对其基因结构、表达特征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基于家蚕基因组和基因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BmTh位于家蚕1号染色体上,含有8个外显子,编码561个氨基酸。基因芯片数据显示在家蚕5龄第3天的头部和体壁组织中的表达量较高,RT-PCR验证结果与此一致。利用石蜡组织切片材料和RNA探针对BmTh进行表达定位,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家蚕头部边缘和体壁上有明显的杂交信号。在幼虫发育至熟蚕时注射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剂3-indole-L-tyrosine(3-IT),20mmol/L的浓度对幼虫几乎没有影响,50mmol/L的浓度导致幼虫变态不完全和化蛹困难,100mmol/L的浓度使幼虫致死且体色变黑。结果提示,BmTh对家蚕变态发育起重要作用,是家蚕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关键基因。
韩宇刘春魏丽婉任静波刘品彦夏庆友
关键词:家蚕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芯片原位杂交
家蚕酪氨酸羟化酶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和重组表达被引量:1
2013年
酪氨酸羟化酶参与昆虫体色和斑纹黑色素合成以及免疫黑化反应等重要生理过程。为了研究家蚕(Bombyx mori)酪氨酸羟化酶的生物学功能,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家蚕与其它物种的酪氨酸羟化酶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物种之间的酪氨酸羟化酶具有保守性,在昆虫物种之间尤其保守;家蚕酪氨酸羟化酶含有保守的功能位点,如铁原子结合位点His331、His336、Glu376,底物蝶呤结合位点Gly293、Leu294、Leu295、Phe300、Glu332、Tyr371和Glu376。构建重组质粒p29-Bmth,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实现了家蚕酪氨酸羟化酶蛋白的重组表达,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证明纯化获得的重组家蚕酪氨酸羟化酶蛋白具有酪氨酸羟化活性,测定其活性为0.81 U,比活性为0.13 U/mg。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家蚕酪氨酸羟化酶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刘春周梦婷谭祥吕金凤李栋聂红毅夏庆友
关键词:家蚕酪氨酸羟化酶氨基酸序列功能位点原核表达酶活性
家蚕Rab1基因的克隆及在裸蛹(Nd)突变品系幼虫丝腺中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Rab1基因是大鼠肉瘤鸟苷三磷酸酶(Ras)基因家族的一员,调控囊泡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运输等重要细胞生理过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家蚕Rab1(BmRab1)基因CDS长609 bp,含有5个外显子,编码202个氨基酸,位于第25染色体nscaf2823:1286217..1289996(+strand),与丝素重链基因(fib-H)相距200 kb左右。对正常结茧家蚕品系大造和无丝素分泌的裸蛹(Nd)突变品系的BmRab1的序列结构分析显示:大造和Nd品系的BmRab1 cDNA序列第543个碱基处存在单碱基突变,但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在Nd品系中BmRab1的3'端非翻译区缺失8 bp。组织表达分析表明,BmRab1基因在Nd品系4眠和整个5龄期幼虫的后部丝腺异常高量表达,荧光定量PCR显示BmRab1在Nd品系5龄第3天幼虫后部丝腺的表达量是大造的3倍左右。进一步对Nd品系与大造的BmRab1上游启动子序列(-2 200 bp)及其内含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Nd品系BmRab1启动子区域出现了2处缺失,并在第3内含子有81 bp插入,第4内含子453 bp替换了大造的263 bp。初步推测BmRab1可能参与了Nd品系幼虫后部丝腺退化萎缩的生理变化,但该基因是否是导致Nd品系后部丝腺退化萎缩的突变基因,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胡文波刘春魏丽婉赵小明陈志伟李琼艳夏庆友
关键词:家蚕丝腺
家蚕绵茧突变性状调查被引量:1
2012年
家蚕绵茧(Flossy)突变系二化性、单基因显性突变,表型为茧形浮松、多分层,是几个较为重要的蚕茧突变之一。本文选取夏芳、大造作为对照,对绵茧的茧层率、含胶率、茧丝显微镜观察、丝胶蛋白SDS-PAGE进行调查比较。实验结果显示,夏芳、大造、绵茧茧层率为23.476%、12.919%、15.551%;含胶率依次为24.980%、33.765%、28.399%;夏芳、大造、绵茧茧层显微镜观察结果未显示明显差异;丝胶蛋白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绵茧和对照之间没有明显不同。就目前结果来看,丝胶蛋白含量有可能是致使绵茧表型的原因,但与对照的差异不明显,因而绵茧突变性状形成的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家蚕绵茧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刘春朱晓楠刘茹凤任静波石虎荀立杰夏庆友
关键词:家蚕茧层率含胶率丝胶蛋白
家蚕Osiris基因家族成员的系统进化与组织表达芯片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昆虫特有基因对于维持昆虫特有的形态、行为及生活习性起关键作用,同时也是防治有害昆虫的靶标基因。基于家蚕基因组数据,对昆虫特有基因Osiris(Osi)家族进行了分析。通过同源比对,发现家蚕的Osi家族含有22个成员,其中21个基因串联分布在26号染色体,1个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共线性分析发现,家蚕与黑腹果蝇有18个Osi基因表现为共线性关系。系统进化分析表明Osi基因家族是在昆虫物种分化前已形成的多基因家族,家蚕与果蝇的Osi家族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家蚕的4个Osi基因(BmOsi9-1、BmOsi9-3、BmOsi9-4和BmOsi9-5)聚成一个进化枝,且在基因组上呈串联分布,暗示其是在物种分化后通过基因复制产生的,属特有基因。结构域分析发现,家蚕Osi蛋白均含有一个功能未知的结构域DUF1676,是Osi基因家族的典型特征。组织芯片分析表明,BmOsi20和BmOsi17分别在家蚕5龄幼虫的中肠和精巢中特异性高量表达,BmO-si18和BmOsi9-1分别在马氏管和丝腺中特异表达。
胡文波朱晓南刘春程廷才黄小凤蒋礼夏菊张洁夏庆友
关键词:家蚕基因组共线性系统进化表达谱
家蚕表皮斑纹黑色素形成过程的解剖学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昆虫表皮层的黑色素参与了体色及多种斑纹颜色的形成。为了研究家蚕斑纹黑色素的形成机制,以受控基因同属于p等位基因群(2-3.0)的黑缟(pS)、C108(p)、大造(+p)3种斑纹家蚕品种为材料,解剖4龄眠期幼虫体壁,对表皮的斑纹黑色素形成过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每一体节3/4部分为黑色的黑缟(pS)在4眠12 h左右形成新表皮,而具有家蚕普通斑纹(+p)的大造和全身无黑色斑纹的姬蚕(p)C108在4眠16 h才形成新表皮,新生表皮呈透明状;4眠24 h左右,黑缟和大造幼虫新生表皮呈现标志性斑纹的部位有黑色素开始形成。进一步对5龄3 d幼虫体壁半月纹处与非斑纹处的真皮层和外表皮层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3种斑纹品种幼虫的真皮层都有大量颗粒物,以C108最多,而且对应外表皮层含黑色素区域的颗粒物明显少于不含黑色素的区域;在呈现黑色斑纹部位的外表皮中都有三角锥形颗粒物,黑缟与大造的颗粒物数量较多,C108较少,并且黑缟非斑纹黑色部位的外表皮也有大量三角锥形颗粒物,而大造和C108则基本没有。推测真皮层存在的颗粒物主要是尿酸盐,外表皮层存在的颗粒物极有可能就是黑色素。根据家蚕幼虫体壁中的尿酸盐颗粒分布与黑色素颗粒分布呈相反模式,推测黑色斑纹性状基因对真皮层尿酸盐颗粒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苏陶俊枫夏川林李艳君张香云周梦婷张银霞刘春夏庆友
关键词:家蚕幼虫黑色素扫描电子显微镜
家蚕复眼突变系光泽眼(lu)和光泽小眼(ve)的复眼形态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家蚕Bombyx mori复眼突变系光泽眼(lustrous,lu)及光泽小眼(varnished eye,ve)都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目前为止,其突变基因及突变机理还未知。为了了解其复眼突变性状内外部形态结构差异,本研究以家蚕正常品系大造Dazao(Dz)为对照,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家蚕Dz,lu和ve的成虫复眼和幼虫单眼表面进行观察,并利用石蜡切片HE染色技术对3个品系复眼内部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突变体lu和ve的复眼表面形态除了典型的富有光泽外,复眼形状、大小和小眼形态、排列及数量上都与正常型明显不同。突变体lu和ve的角膜、晶锥、感杆束及色素细胞均发生了异常。lu和ve不仅是复眼表面形态发生了变化,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为lu和ve突变基因的克隆及突变机理的阐明提供了参考信息。
李琼艳刘春荀利杰李栋党增强吕金凤夏庆友
关键词:家蚕突变系复眼小眼单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