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6020908)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庄恒国骆新兰李丽刘艳辉罗东兰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人民医院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细胞淋巴瘤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瘤
  • 3篇弥漫
  • 3篇基因
  • 2篇临床病理
  • 2篇弥漫性大B细...
  • 2篇免疫
  • 2篇免疫表型
  • 2篇免疫表型分型
  • 2篇B细胞
  • 2篇表型
  • 2篇病理
  • 1篇大细胞
  • 1篇预后
  • 1篇预后分析
  • 1篇头痛
  • 1篇重排
  • 1篇外鼻

机构

  • 4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广东省医学科...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5篇刘艳辉
  • 5篇李丽
  • 5篇骆新兰
  • 5篇庄恒国
  • 4篇罗东兰
  • 4篇许洁
  • 3篇徐方平
  • 2篇张芬
  • 1篇杜欣
  • 1篇刘刚
  • 1篇李文瑜
  • 1篇张明辉
  • 1篇张科平

传媒

  • 4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同时伴有myc/IgH基因和bcl-2/IgH基因融合的B细胞淋巴瘤一例被引量:1
2011年
患者男,27岁。鼻塞8年余,持续性头痛2个月,伴双眼复视1个月。当地医院头颅CT考虑鼻咽癌侵犯蝶骨斜坡及蝶窦。2009年12月25日在本院磁共振成像(MR])检查考虑鼻咽癌侵犯中颅窝底骨质,并双侧咽后组、颈部Ⅱ区淋巴结转移。PET·CT检查符合淋巴瘤影像改变。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LDH)4.68μmol·s^-1·L^-1(正常值1.82~4.09μmol·s^-1·L^-1)。
李丽刘艳辉庄恒国罗东兰徐方平骆新兰许洁张科平
关键词:B细胞淋巴瘤BCL-2/IGHIGH基因基因融合持续性头痛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表达谱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不同免疫表型组的基因表达谱状况。方法根据 CD10、bcl-6和 MUM1的表达状况对156例 DLBCL 进行分组:CD10^+和(或)bcl-6^+、MUM1^-(第1组);CD10^+和(或)bcl-6^+、MUM1^+(第2组);CD10^-和 bcl-6^-、MUM1^+(第3组)。从各组中各选择3例共(9例)临床分期为Ⅳ期的病例标本,另取3例正常扁桃体组织作为对照,采用Affymetrix U133 plus2.0寡核苷酸芯片研究12例样本的基因表达谱。结果通过 unsupervised 等级聚类分析,12例样本被分成了4组,分别命名为 A、B、C、D 组。经与免疫表型分组结果对照显示两种分组结果完全一致:A、B、C 组分别对应第1、2、3组,D 组对应正常对照组。在 DLBCL 病例组中(A、B、C 组)有81个基因显著表达下调,有86个基因显著表达上调。而其中的一个组(B 组)虽然具有混合性生发中心 B 细胞样(GCB,A 组)和活化的外周血 B 细胞样(ABC,C 组)DLBCL 的免疫表型,但在聚类分析中发现其基因表达谱与 A 组和 C 组均不同,有45个基因表达上调,并且有27个特异性表达基因。结论初步结果显示,DLBCL 全基因组表达谱在分子水平上有不同的亚群,且可能通过免疫表型来区分。还提示基因表达谱 B 组 DLBCL 可能存在除细胞起源以外的不同异质性因素,而这种因素可能与 DLBCL 的发病机制相关。
刘艳辉李丽刘刚庄恒国罗东兰骆新兰许洁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弥漫型B细胞基因表达谱免疫表型分型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NK/T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了广东省人民医院10年间诊断的55例EN-NK/TCL,复习其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并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和随访。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1.89:1,中位年龄38岁;初次就诊时病变部位以鼻腔及其邻近结构为主(85.5%)。形态上瘤细胞以小到中等大细胞为主,血管中心浸润、血管破坏、凝固性坏死和凋亡小体常见。免疫表型CD20均为阴性;阳性率:CD3e、CD4、CD5、CD8分别为100%(49/49)、7%(3/46)、8%(4/48)、63%(29/46);CD56为79%(42/53);T细胞内抗原-1和粒酶B均100%(49/49);bel-2为17%(8/46);增殖指数:≤29%为30%(14/47),30%~59%为28%(13/47),≥60%为42%(20/47);bcl-2阳性病例增殖指数高;EBER 51例均阳性。41例获得临床资料,Ann Arbor分期I/Ⅱ期为63.4%(26/41);87.8%(36/41)患者初诊时行为状态为1;31.8%(7/22)的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获得27例随访资料,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1年、2年及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2%、31%及20%。增殖指数≥60%的患者预后差。结论EN-NK/TCL是一种成熟T细胞和NK细胞肿瘤,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结果。患者总体预后较差,增殖指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李丽刘艳辉庄恒国骆新兰张芬徐方平罗东兰
关键词:淋巴瘤T细胞预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各分子亚型中的bcl-6基因重排与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分子亚型中的bcl-6基因重排、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运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149例DLBCL组织中bcl-6基因重排进行检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法)检测bcl-6以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3、p27^Kip及Geminin等蛋白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49例DLBCL可被分成3个分子亚型,其中40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样)亚型,75例为活化的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ABC样)亚型,34例为Type3亚型。有118例成功进行了FISH检测,33例可检测到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为28.0%。其中35.5%(22/62)的ABC样亚型DLBCL呈现bcl-6基因重排;较GCB样亚型(6/31,19.4%)和Type3亚型(5/25,20.0%)的bcl-6基因重排高(P=0.160)。在绝大部分(26/33,78.8%)有bcl-6基因重排的DLBCL中,伴随有bcl-6蛋白的过度表达,明显高于无bcl-6基因重排的病例(53/84,62.4%,P=0.088)。有bcl-6基因重排的DLBCL中,24例(24/33,72.7%)cyclin D3呈现高水平表达,明显高于bcl-6基因无易位DLBCL组中的cyclin D3表达(37/81,45.7%,P=0.009)。在33例bcl-6基因易位的DLBCL中,29例(87.9%)为Ann Arbor Ⅲ~Ⅳ期,较bcl-6基因无易位高者(65/85,76.5%,P=0.167)。单变量Cox风险比模型分析发现,bcl-6基因重排与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是一个危险因子,相对危险度(RR)为1.842。结论bcl-6基因重排导致的bcl-6蛋白表达上调参与了部分DLBCL的发病过程,并可能成为DLBCL的ABC样亚型的一个分子标志。
徐方平刘艳辉骆新兰庄恒国李丽罗东兰许洁张芬张明辉杜欣李文瑜
关键词:淋巴瘤基因BCL-6基因重排免疫表型分型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不一致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不一致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学方法,对1例不一致性颈部淋巴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鼻咽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以鼻咽部肿物为首发症状,第1次鼻咽肿物活检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性;之后进行颈部淋巴结活检,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了8个疗程的R-CHOP方案化疗后患者病情进展,重新取鼻咽肿物活检,诊断为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最终诊断为同时发生的不一致性淋巴瘤。结论不一致性B细胞和T细胞淋巴瘤非常罕见,从每一个病变部位取活检有助于避免漏诊,从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李丽刘艳辉庄恒国骆新兰许洁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