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711)

作品数:21 被引量:359H指数:16
相关作者:赵志丹莫宣学朱弟成董国臣胡兆初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锆石
  • 8篇同位素
  • 8篇拉萨地块
  • 8篇花岗岩
  • 7篇岩石
  • 6篇地球化
  • 6篇地球化学
  • 6篇岩浆
  • 6篇岩浆混合
  • 6篇冈底斯
  • 5篇岩石成因
  • 4篇定年
  • 4篇年代学
  • 4篇白垩世
  • 4篇HF同位素
  • 3篇闪长质包体
  • 3篇西藏冈底斯
  • 3篇包体
  • 3篇U-PB定年
  • 2篇岩基

机构

  • 21篇中国地质大学...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石家庄经济学...
  • 3篇北京大学
  • 3篇西北大学
  • 2篇成都地质矿产...
  • 2篇兰州大学
  • 2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河南省地质调...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美国迈阿密大...
  • 1篇江西省地质矿...
  • 1篇中国黄金集团...

作者

  • 20篇赵志丹
  • 19篇莫宣学
  • 18篇朱弟成
  • 9篇董国臣
  • 8篇胡兆初
  • 7篇管琪
  • 6篇刘勇胜
  • 6篇张亮亮
  • 5篇刘敏
  • 5篇王青
  • 4篇于枫
  • 3篇袁洪林
  • 3篇牛耀龄
  • 2篇刘栋
  • 2篇王立全
  • 2篇隋清霖
  • 2篇周肃
  • 2篇黄玉
  • 2篇李小伟
  • 2篇张晓倩

传媒

  • 19篇岩石学报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8篇2011
  • 9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北部拉萨地块那曲地区约113Ma安山岩岩石成因与意义被引量:16
2012年
西藏北部拉萨地块广泛分布着早白垩世岩浆岩,由于缺少高质量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其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迄今未能很好约束。本文报道了北部拉萨地块那曲地区安山岩的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数据。那曲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112.7±0.7Ma。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和轻稀土元素[(La/Yb)N=6.62~11.68],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样品具有较高的(87Sr/86Sr)i值(0.7100~0.7126)、负的全岩εNd(t)值(-10.5~-7.8)和负的锆石εHf(t)值(-9.9~-4.7),对应于古老的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1.5~1.8Ga)和锆石Hf同位素地幔模式年龄(1.0~1.6Ga)。综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区域构造背景研究认为,那曲地区安山岩形成于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板片断离的背景,很可能是受早期流体/沉积物熔体交代富集的安多微陆块古老岩石圈地幔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
黄玉朱弟成赵志丹张亮亮Don DEPAOLO胡兆初袁洪林莫宣学
西藏措勤麦嘎岩基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对中部拉萨地块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成因的约束被引量:18
2012年
西藏中部拉萨地块大规模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约束,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揭示拉萨地块白垩纪时期的岩浆作用过程及成矿背景。本文报道了中部拉萨地块代表性花岗岩基——措勤麦嘎岩基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元素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本文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麦嘎岩基花岗质岩主要侵位于122±1Ma和113±2Ma,闪长质包体与后者同期(113±2Ma)。122±1Ma花岗质岩属I型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87Sr/86Sr)i值高(0.7147),全岩εNd(t)(-12.0)和锆石εHf(t)(-15.7~-11.1)为较大的负值,表明其很可能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重熔。113±2Ma寄主花岗质岩为I型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相对于122±1Ma花岗质岩石,其(87Sr/86Sr)i比值偏低(0.7094~0.7156)、全岩εNd(t)值(-12.1~-7.3)和锆石εHf(t)值(-11.1~0.1)较高,很可能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含有更多幔源物质。闪长质包体(113±2Ma)为偏铝质中-高钾钙碱性系列,以变化范围大的(87Sr/86Sr)i(0.7058~0.7105)、负的全岩εNd(t)值(-10.7~-9.8)及负的锆石εHf(t)值(-14.0~-5.6)为特征,可能是古老富集岩石圈地幔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或亏损地幔物质经历强烈地壳混染作用的结果。在目前已有资料条件下(缺乏同期基性岩石的相关数据),本文暂将麦嘎岩基113±2Ma寄主花岗质岩及同期闪长质包体解释为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发生不同程度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这一解释可能对中部拉萨地块同期花岗类的岩石成因具普遍意义。麦嘎岩基及中部拉萨地块同期岩浆岩约113Ma幔源物质增加现象,可能是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板片断离的结果。
张晓倩朱弟成赵志丹隋清霖王青袁四化胡兆初莫宣学
关键词: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闪长质包体
西藏冈底斯西部江巴、邦巴和雄巴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地球化学被引量:19
2010年
对青藏高原冈底斯带西部中生代花岗岩的研究依然十分有限。本文选择青藏高原冈底斯带西部狮泉河-革吉-雄巴地区的三个花岗岩基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并探讨了中冈底斯带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分布特征及其揭示的地壳基底的属性。定年结果表明,江巴岩体花岗闪长岩年龄为170±3Ma,雄巴岩体碱长花岗岩年龄为149±3Ma,它们形成于中晚侏罗世;邦巴岩体寄主岩石正长花岗岩和其中的石英二长闪长岩包体年龄分别为144±3Ma和133±3Ma,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Hf同位素和地壳模式年龄结果表明,中晚侏罗世的江巴岩体(εHf(t)为-16.8~-13.4,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2.1~2.3Ga)与雄巴碱长花岗岩(-11.3~-6.2和1.6~2.0Ga)具有富集的Hf同位素特征,显示了新元古界的地壳基底年龄。邦巴正长花岗岩(-4~-0.8和1.2~1.5Ga)与其中的闪长质包体(-2.8~+0.6和1.2~1.4Ga)具有一致的Hf同位素特征,显示了岩浆混合作用。本文花岗岩定年与Hf同位素结果进一步揭示出中冈底斯带存在未出露地表的古元古代地壳基底。
姜昕赵志丹朱弟成张凤琴董国臣莫宣学郭铁鹰
关键词:锆石SHRIMPU-PB定年HF同位素花岗岩冈底斯
西藏冈底斯东部门巴地区晚白垩世埃达克质岩的岩石成因被引量:22
2010年
本文首次报道了西藏冈底斯东部门巴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全岩元素与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门巴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为88.3Ma。花岗闪长岩的SiO2含量为66.4%~68.5%,K2O含量为3.1%~4.1%,A/CNK为0.90~0.99,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岩石。岩石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为25.3~46.6,具弱的负Eu异常(δEu=0.83~0.91),高Sr(725×10-6~766×10-6)、高Sr/Y比值(Sr/Y=52.2~65.2),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本文称之为门巴埃达克质岩石。门巴埃达克质岩石εNd(t)值为-4.1~-4.3,(87Sr/86Sr)t值为0.70671~0.70672。εHf(t)范围为-3.4~-1.2,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tCDM=1.2~1.4Ga。结合门巴埃达克质岩的主、微量元素、同位素以及含有闪长质包体等特征,判断门巴埃达克质岩石主要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可能是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熔体与幔源岩浆(如底侵的玄武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结果。通过与在南冈底斯发现的埃达克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对比,本文认为新特提斯洋洋脊俯冲作用不仅为镁铁质下地壳的熔融提供了能量,而且在岩浆形成演化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孟繁一赵志丹朱弟成张亮亮管琪刘敏于枫莫宣学
关键词: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埃达克岩SR-ND-HF同位素
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构造演化被引量:86
2012年
早期由于资料有限,对拉萨地体古生代时期的裂解、漂移、俯冲和碰撞历史的认知程度还很低。本文利用目前已有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拉萨地体的中生代岩石圈结构,探讨了拉萨地体的起源和古生代演化历史。大量长英质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Nd同位素表明,南部和北部拉萨地体以新生地壳为主,部分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而中部拉萨地体是具有古元古代甚至太古代结晶基底的条带状微陆块。大量古生代沉积岩的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表明,拉萨地体约1170Ma的碎屑锆石年龄指标,明显不同于以约950Ma为碎屑锆石年龄指标的安多、羌塘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拉萨地体起源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是目前资料情况下的最合理解释。中部拉萨地体约492Ma的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代表了古地理上位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的岩浆弧的一部分,可能与原特提斯洋岩石圈板片的断离有关。拉萨地体南缘和南羌塘的泥盆纪末期—石炭纪早期片麻状花岗岩类为存在明显幔源物质输入的S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最终演化为松多特提斯洋的弧后盆地背景。中二叠世末期发生的拉萨地体与澳大利亚大陆北缘的碰撞造山事件可能触发了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岩石圈的南向俯冲,并随后对拉萨地体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发挥关键性作用。
朱弟成赵志丹牛耀龄王青Yildirim DILEK董国臣莫宣学
关键词:岩石圈结构拉萨地体
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中新世超钾质岩石中的锆石记录被引量:3
2013年
幔源岩浆上升的过程中捕获的锆石为揭示深部地壳"隐藏"的岩浆作用事件提供了宝贵机会。本文对采自南部拉萨地块学那地区的超钾质脉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那超钾质岩石中的锆石主要展示出4个主要的年龄峰值,分别是:<100Ma、300~400Ma、450~500Ma以及700~850 Ma。这些锆石高U/Yb比值、低Y含量的特征暗示起源于大陆地壳。而新生代-中生代(<100 Ma)和晚古生代(300~400Ma)的岩浆活动在南部拉萨地块上广泛发育,这表明南部拉萨地块新生地壳物质对学那超钾质岩浆活动的贡献。但是超钾质脉岩中早古生代和元古代(450~500Ma和700~850Ma)锆石捕掳晶的存在则证实印度大陆地壳物质的加入。此外,从大约55Ma左右开始,锆石颗粒的(Dy/Yb)N比值开始逐渐增高,εHf(t)值则从+10^+5迅速下降至-10^-25。考虑到南部拉萨地块新生地壳的同位素组成特征,超钾质脉岩中的这些锆石颗粒可能记录了印度-亚洲陆陆汇聚过程中地壳的显著加厚以及俯冲的印度大陆地壳物质对南部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作用的贡献。
刘栋赵志丹朱弟成牛耀龄刘盛遨刘盛遨王青刘勇胜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拉萨地块青藏高原
西藏当雄南部约54Ma辉长岩-花岗岩杂岩的岩石成因及意义被引量:13
2011年
近年来在拉萨地块南部识别的多处基性岩浆活动对揭示地幔源区成分和相关动力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对拉萨-当雄一带原认为是早白垩世茶苍卡辉长岩-浦迁花岗岩杂岩中获得了始新世幔源岩浆活动记录。研究区出露的3种岩石类型及其U-Pb锆石年龄分别是正长闪长岩、碱性角闪二长花岗岩(54.0±0.3Ma)和钾玄质碱性辉长岩(53.8±0.4Ma)。其中辉长岩锆石εHf(t)值为-6.6~-4.2、Hf模式年龄tDM为0.88~0.97Ga;二长花岗岩εHf(t)为-10.2~-6.5,Hf地壳模式年龄tDMC为1.5~1.7Ga。三类岩石都具有富碱、富钾特征,它们具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含量,均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亏损等特征。闪长岩和花岗岩的Sr和Nd同位素特征相似,87Sr/86Sr比值为0.711~0.712,εNd(t)为-9.1~-7.1;而辉长岩分别是0.708和-4.8~-4.9。本文与拉萨地块南部和中部已有结果共同表明,新生代岩浆岩的分布与成分显示了与俯冲带极性吻合的规律性变化特征,即从雅鲁藏布缝合带向北,岩石的富集组分逐渐增加,越过洛巴堆-米拉山断裂带进入具有地壳基底的中部拉萨地块后,岩石则明显增加了地壳富集组分,很好显示了基底成分对岩浆作用的控制。拉萨地块南部大约47Ma开始出现的富集组分,很可能是中部拉萨地块富集的古老地壳基底物质参与和控制的结果,而与印度大陆地壳物质的俯冲无关。茶苍卡辉长岩可能来源于受到早期俯冲来源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而茶苍卡角闪二长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重熔,但是有幔源物质参与。茶苍卡辉长岩不同于典型岛弧玄武岩,而与板内玄武岩或伸展背景下形成的玄武质岩石类似,其成因很可能与大约52Ma的特提斯洋壳板片断离和岩浆大爆发有关。
赵志丹朱弟成董国臣莫宣学DEPAOLO Don贾黎黎胡兆初袁洪林
关键词:辉长岩花岗岩基底拉萨地块
西藏措勤尼雄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对富Fe成矿作用的潜在意义被引量:33
2010年
西藏措勤尼雄岩体是冈底斯造山带白垩纪大规模酸性岩浆活动的代表之一,著名的尼雄富铁矿体就主要赋存在发育闪长质包体的尼雄岩体外接触带上。因此要探讨此富铁矿体的成因机制,就需要对邻近的尼雄岩体进行研究。本文报道了尼雄岩体的寄主岩石(~116Ma和~110Ma)和闪长质包体(~110Ma)的岩石学、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数据,以约束其岩石成因,并通过与南美智利安第斯铁成矿作用的对比,初步探讨了尼雄岩浆活动与富铁成矿作用的可能联系。尼雄岩体寄主岩石富硅(SiO2=67.52%~76.39%),铝饱和指数(A/CNK)为0.96~1.05,属偏铝质中-高钾钙碱性系列的花岗闪长岩到二长花岗岩。闪长质包体属偏铝质(A/CNK=0.82)中钾钙碱系列岩石。寄主岩石与闪长质包体具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蜘蛛图型式,如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K、U和Th)、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P和Zr)。寄主岩石中约116Ma的样品具高的(87Sr/86Sr)i值(0.7145和0.7156)、负的全岩εNd(t)(-8.9和-7.8)和锆石εHf(t)(-7.1~-3.0),对应古老的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1.55~1.60Ga)和锆石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1.40~1.60Ga);约110Ma的寄主花岗岩和闪长质包体具偏低的(87Sr/86Sr)i值(0.7066~0.7095和0.7088)、负的全岩εNd(t)(-8.1~-5.2和-7.8)和锆石εHf(t)(-6.2~-2.1和-6.8~-0.2),对应的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和锆石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分别为1.34~1.56Ga和1.20~1.60Ga。结合文献数据提出,尼雄岩体很可能是中上地壳来源的壳源熔体和古老岩石圈地幔来源的幔源熔体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并且幔源物质的混入量随时间有增加的趋势(即从约116Ma的50%到约110Ma的65%~75%)。初步认为尼雄岩体可能处于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南向俯冲有关的俯冲板片角度变陡并断离(约110Ma)的伸展背景。尼雄岩体在岩浆作用成因、构�
张晓倩朱弟成赵志丹王立全黄建村莫宣学
关键词:闪长质包体岩浆混合
西藏北冈底斯巴尔达地区岩浆作用的成因:地球化学、年代学及Sr-Nd-Hf同位素约束被引量:32
2010年
前人对西藏冈底斯中北部白垩纪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仍然存在很多解释。本文报道了位于北冈底斯(拉萨地块北部)东段巴尔达地区的岩浆岩锆石U-Pb定年、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数据,以对这一问题进行约束。巴尔达岩浆岩包括花岗闪长斑岩和安山玢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巴尔达岩浆岩侵位于~114Ma,是北冈底斯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典型代表之一。巴尔达岩浆岩两种岩石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其中花岗闪长斑岩的SiO2为64.45%~67.52%,全碱(K2O+Na2O)含量为6.23%~7.47%,铝饱和指数(A/CNK)为0.98~1.22,为兼具I型特点的S型花岗岩;安山玢岩SiO2为57.50%~62.15%,K2O含量为2.30%~3.60%,MgO含量为2.27%~4.40%。两种岩石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和Ba等。与冈底斯成熟大陆地壳相比,巴尔达岩浆岩具有更高的εNd(t)值(-7.8~-6.8)和相对低的(87Sr/86Sr)t值(0.7094~0.7105),并且具有不均一的锆石εHf(t)值(-4.2~+3.3)和相对年轻的Hf模式年龄(639~975Ma)。锆石Hf同位素数据和锆石饱和温度(768~818℃)均显示幔源物质在巴尔达岩浆岩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巴尔达岩浆岩可能是在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岩石圈断离背景下,由上涌的软流圈提供热量诱发岩石圈地幔熔融产生幔源基性熔体侵位到上部地壳,并引发周围酸性物质的熔融混合,混合过程中幔源组分的输入使S型熔体向I型熔体转化。
张亮亮朱弟成赵志丹董国臣莫宣学管琪刘敏刘美华
关键词:巴尔达花岗闪长斑岩S型花岗岩岩浆混合SR-ND-HF同位素
西藏羌塘南缘热那错早白垩世流纹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及其意义被引量:29
2011年
在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中,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岩浆作用时空展布表明,大量早白垩的岩浆作用分布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为班怒带)以南,但是近年来在该缝合带以北也发现了少量同时代的岩浆作用。本文研究了靠近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以北、改则县北部热那错地区的流纹岩,获得了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热那错流纹岩年龄为~110Ma,与相邻地区报道的岩浆岩活动和缝合带以南的北拉萨地体地区大范围出露的早白垩世岩浆岩同期产出。岩石具有不均一且偏正的εHf(t)特征,与北拉萨地体同期岩浆岩Hf同位素成分相似。本文综合考虑了班怒带两侧发育同期岩浆活动、且南侧极大量而北侧很少量发育的特征,认为热那错流纹岩的成因可以置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的总体模式中,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岩石圈在~110Ma发生板片断离,可以同时解释分布于缝合带两侧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常青松朱弟成赵志丹董国臣莫宣学刘勇胜胡兆初
关键词: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早白垩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